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
2010-06-21罗雪
罗雪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9)
1 引言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古代的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设计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自然、人文等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可以用于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
2 中国园林艺术的分析
2.1 园林的含义
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类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所以,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2.2 中国园林的特点
与西方园林设计讲究的“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重视人改造自然的观念不同,中国的园林设计讲究的是“自然式”,即诗情画意、崇尚自然、步移景异。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是相互结合的,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 ;讲究亭 、台 、楼 、阁 、廊 、榭建筑形式美 ,与自然环境协调。
(2)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营造文化氛围。
(3)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
3 中国南北两方园林的风格特点
3.1 北方皇家园林
(1)规模都很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重视选址,手法近于写实。
(2)景区范围大,景点多,景观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几乎都附有宫殿,常布置在园林主要入口处,用于听政,园内还有居住用的殿堂。
(4)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造型也比较凝重平实,是华北地方风格的体现,与江南轻灵秀美的特点不同,如图1。
图1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
3.2 江南私家园林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如图)。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全园。较大之园有几个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生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
图2 拙政园游廊
4 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4.1 自然观
(1)注意内外环境的关联。中国的园林设计始终是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国建筑有亭、台、楼、阁、廊、榭等类型,它们或处于山顶,或位于水边,其目的就是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既能得自然环境之利,又能成为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园林中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可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借景”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景窗”、“景洞”等便是如此。
(2)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借景”多为“远看”,而引入自然景物则为“近观”。立石、养花、制景,在中国均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多喜爱养花、种草,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也意在以小见大,将无限意境寓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来的就是人们依恋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
(3)崇尚“宛若天成'的境界。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中最受推崇的境界,其情形则深刻表露在中国园林的设计当中。不可否认,古代宫殿和豪宅,特别是北方的皇家园林确有追求华丽堂皇、珠光宝气的倾向。但从中国园林设计的总体来看,主要倾向还是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只是将原有的景观稍加处理或根本就不进行人工处理,而使其呈现更多的自然特征。
4.2 人文观
人文观主要涉及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在古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并以儒家倡导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中国的园林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意识,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样式以及其它的表现形式都有教化的意义。因为园主,特别是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多是文人学士出生,并且都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充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所以能够体现人文意识的载体极多,特别是在园林建筑的室内除壁画外,尚有雕刻、匾额、楹联、书画以及挂屏、钟鼎、铜镜、文房四宝等。在上述物品中,匾额、楹联等物品极具特色,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警世、激励、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4.3 伦理观
(1)严格的等级制。中国的园林设计在房屋规模、结构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礼记》中就有“楹(柱),天子丹(红),诸侯黝(黑),大夫苍,士(黄)”的记载,说明了早在春秋战国,就对建筑的用色作了明确的规定。
(2)明确的秩序感。即在园林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上等明确表示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地位,区分辈份、年龄、性别等差别,让空间环境布局、室内的家具配置为此观念所支配。其表现是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注意轴线的作用,主要建筑、空间环境和室内的重要家具大都位于轴线之上。次要的则依次分列至两侧。
4.4 审美习惯
(1)空间形式大多完整无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多为矩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也不习惯在完整的形体中随意添加或是削减。在多个空间组合时,喜欢形成序列,就像写文章,必有头、有尾、有高潮。
(2)空间分隔常常“隔而不断”。在空间分隔方面,多用虚拟分隔,以获得似分非分,似断非断,隔而不断的效果。中国园林的空间环境中的屏风、照壁、帷幕等极有特色,其最大特点就是“隔而不断”,并有很强的装饰性。进入其中,又让人感到“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3)采用含蓄的装饰手法。中国园林设计的营造手法反映了人们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传统的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鱼、鹊、梅等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寓意有福;“鹿”与“禄”谐音,寓意厚禄;“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和隐喻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都是设计者和园林主人托物寄情、寄志,用以表达美好的意愿。这种含蓄的造园手法,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确实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
5 结语
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古代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关于其精神层面内容十分丰富的,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因素和精神层面的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园林设计乃至世界园林设计整体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理解中国园林设计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设计营造的多样性;也必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的佼佼地位。
[1]萧 默.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