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治疗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分析

2010-06-20黄勇军吴玉芙刘晓红王淑娟张艳丽陈新新臧婷臻张雪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危险

黄勇军,吴玉芙,刘晓红,王淑娟,张艳丽,陈新新,臧婷臻,张雪艳

(北京老年医院,北京 100095)

卒中单元是已知的被证实对脑卒中治疗有效的手段之一[1]。我们的前期研究重复了这一结论,并且发现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在卒中单元中应用后可以提高急性期的疗效[2]。依托北京市卫生局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应用研究》科研项目原有病例及对照,我们进行了近4年时间的随访,对患者的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旨在观察这一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病例标准

所有160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老年卒中病房住院的首发脑卒中病人,出院后随访观察日期截止2009年6月;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均经CT或MRI证实诊断;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不依从者、入院24h内死亡者;其中男95例,女65例;脑梗死144例,脑出血16例;年龄38~95岁,平均68岁。随访期治疗组死亡1例,随访过程中失访1例,最后得到78例数据(完整性98.7%);对照组死亡3例,失访2例,得到75例数据(完整性93.8%)。

1.2 分组

入选病例按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随访按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出院后两组病例均进行常规脑血管病2级预防(阿司匹林肠溶片、危险因素干预等),治疗组根据实验设计出院计划,另外定期进行多学科评估及干预。

1.3 方法

观察指标为病例死亡;通过门诊、电话及家访方式确认,并根据死亡诊断证明书确定病例死亡诊断,数据可靠。

1.4 结果判定

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13.0)。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及其它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诊断、观察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3。

表1 2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表1 2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一般情况 治疗组(n=78)对照组(n=75)t P年龄 70.31±11.40 72.63±10.34 -1.317 0.190观察期 1 351.18±316.78 1 276.97±359.00 1.357 0.177

表2 2组危险因素的比较[n(%)]

表3 2组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n(%)]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随访结束时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2组死亡率的比较[n(%)]

2.3 死亡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病例间比较各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5。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病例比较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病例比较

一般情况 治疗组(n=5)对照组(n=13)t P死亡病例年龄(岁)76.20±3.564 74.85±4.100 0.648 0.526死亡病例存活期(天)620.8±403.277 628.00±350.461 -0.38 0.971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表明,死亡与分组、观察时间、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心脏病有关(P<0.05),结果见表6。

表6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死亡时间分布 见表7。

表7 死亡时间分布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致死、致残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及卒中单元的推广,目前对于脑卒中的抢救较为有效,急性期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最新人口学统计分析表明,脑血管病仍然是引起死亡的前3位原因,在我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死亡中,因脑血管病死亡分别占据第二及第三位死因。寻找引起脑卒中死亡的因素,降低脑卒中死亡率,是当前脑卒中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基金项目前期工作证实了卒中单元对脑卒中的疗效,并提示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应用在卒中单元中可提高其疗效。本文旨在观察经过这一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长期死亡预后,并探索对死亡预后的影响因素。经过近4年的临床观察,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2、3年生存率对照组分别为94.67%、89.37%、82.67%,与其它研究结果类似(分别为91.9%、89.4%、85.3%)[4],治疗组分别为97.44%、94.87%、93.59%,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这一治疗模式对降低脑卒中患者远期死亡率方面效果同样显著。

进一步对死亡预后进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死亡年龄、存活期及观察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表明,死亡与糖尿病、吸烟、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等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个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预后与年龄、性别等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无关,而与糖尿病、吸烟等可干预因素相关,为降低远期死亡率指出了方向。高血压作为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而本研究相关分析中高血压与死亡无明显相关,导致这一“反常”结论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对高血压的认知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的提高[5],而糖尿病、高脂血症三率较低,戒烟难等。

总之,本研究证实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应用在卒中单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远期死亡率方面效果同样显著,并且给我们指出了降低脑卒中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可能性:即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1]Treib J,Grauer MT,Woessner R,et al.Treatment of stroke on an intensive stroke unit: a novel concept[J].Intensive Care Med,2000,26(6):1 598-1 611.

[2]黄勇军,刘晓红,李 翔,等.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 057-1 059.

[3]黄如训,梁秀龄,刘掉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9-261.

[4]刘学东,龙 泳.617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及死亡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4):390-393.

[5]胡卫民,杨天伦,龚汉仁,等.3654例高血压连续6年的社区综合防治结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107-109.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死亡率危险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喝水也会有危险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拥挤的危险(三)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