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新品种保护助推全球种子产业集中

2010-06-20

种业导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种子公司孟山都跨国

牟 萍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 400030)

对于种子公司而言,不断有新品种推出是维护其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与此相关,植物新品种保护也成为它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而为扩大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成果的数量,其途径无非两个:一是自主培育后,申请植物品种权或专利权;二是并购那些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上,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其他种子公司。因此,在种子公司的并购决策中,植物新品种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正不断推动全球种子产业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

1 全球种子产业高度集中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伴随着一波波的兼并潮,经历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跨业整合三个阶段,全球种子产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跨国种子公司手中。其中,水平整合是种子公司之间的兼并,垂直整合是种子公司与农用化学业巨头间的兼并,跨业整合则是种子公司与其他非农领域巨头间的兼并。

在种子市场刚刚起步时,充满了不确定性,各家种子公司与其说是将资金投注于研发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或作物质量,不如说主要仍是着眼于市场营销。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种子市场并未出现许多更好的作物品种,而是出现更多品牌的、让农民有“更多选择”的不同种子与种苗,以诱使农民购买新品种。但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一波波并购案的洗礼后,留存在市场中的种子公司数量锐减,但实力增强,它们更注重将资金投入到已成功品种的后续研发以及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品种的开发上。通过种子公司与种子公司间的水平整合,那些实现集团化的种子公司已不满足于在本国取得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展。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功,标志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农业生物科技时代到来,这对种子公司的经济实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即使是那些通过水平整合得以集团化的种子公司,仍然有很多不具备相应的实力,特别是面临着庞大的转基因植物研发与周边商品(如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相结合所需的交易成本,急需实现育、繁、售的一体化以及新的大规模融资。此时,财力雄厚的农业化学界巨头,如孟山都、Dow等通过并购种子公司的方式,进入种子产业。这些跨国农用化学公司利用其已经建立的、成熟的全球化生产、销售网络,凭借其与农业深厚的亲缘关系,大大降低了转基因植物育、繁、售以及与周边商品结合的交易成本。如孟山都于1995年推出的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和1996年推出的转基因棉花,均可抵抗该公司生产的除草剂产品Roundup,不仅使其转基因大豆和棉花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还使搭配使用的Roundup除草剂销量更上一层楼。在这种垂直整合中,原来种子公司的育种研发实力加上跨国农用化学界巨头的资金、销售网络、市场基础,实现了育种业与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及周边产业的上下游结合,形成了市场支配力更强的新的跨国种子公司。与此相对应,尽管种子公司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但种子公司的规模却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化扩张。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在各国的管制均有不同程度加强,种子公司,特别是以转基因种子为主要赢利增长点的公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迫切需要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以此为契机,一些非农领域巨头,特别是鉴于现代生物科技应用最广泛的两大领域就是医药和农业,其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一些跨国医药集团开始以并购或合作的方式进入种子产业,联手开拓国际种子市场。此时的并购多发生在实力雄厚的少数大公司之间,尽管并购次数、并购频率下降,但并购金额惊人。通过这些大公司间的相互兼并或强强联合,全球种子产业进一步集中到少数跨国种子公司。如表1所示,2006年,全球商业种子市场销售额共计229亿美元,其中,10大跨国种子公司的销售额就占据了57%;仅孟山都一家的销售额就占到了20%。相比之下,两年前,10大种子公司只占到全球商业种子市场49%的份额;10年前,即1996年,10大种子公司仅占到37%,孟山都甚至都没名列10大种子公司排名。由此可见,跨国种子公司已成为全球种子市场的“航空母舰”,全球种子产业已经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

表1 2006年全球10大种子公司排名排名 种子公司名称 2006年种子销售额(亿美元)Monsanto(美国)DuPont(美国)Syngenta(瑞士)Groupe Limagrain(法国)Land O’Lkes(美国)KWS AG(德国)Bayer Crop Science(德国)Takii(日本)Sakata(日本)DLF-Trifolium(丹麦)1234567891 0 44.76 27.81 17.43 10.35 7.56 6.15 4.30 4.25 4.01 3.52

2 植物新品种保护推动种子产业的集中

对整个种子产业而言,育种研发、种子生产及处理、种子销售和扩散是其主要的3个构成单元。其中,育种研发是现代种子产业得以存续的基础。那些高产量品种,或者那些具有高抗虫性、抗逆性、抗病性品种以及适合特定地域农业气候的品种,往往受到农民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在推广这些新育成品种时,育种者却面临着两大风险:一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模仿,二是来自农民的自繁自育。在两大风险的夹击下,育种者将难以收回研发时所投入的巨额资金。为此,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私人资金大规模进入种子产业,促进种子产业的洗牌、整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植物品种权方式,抑或专利权方式,知识产权天然具备的独占性,意味着育种者能在一定时期内独享对某一新品种的生产、销售等,从而获得一定的市场支配力。凭借这种市场支配力,育种者将可能就该品种获得垄断价格,进而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会吸引育种者强化对其研发的投入,以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支配力。在高投资回报率的吸引下,社会资金将向那些市场支配力不断增强的公司快速转移,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至于那些欠缺育种创新能力的种子公司,由于难以进入由植物品种权或专利权所维系的新品种市场,市场支配力不断下降,缺乏投资吸引力,融资将会越来越困难,最终倒闭或被市场支配力强大的公司所并购。以图1所显示的运转模式,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激励作用下,部分在育种创新上有所成就的种子公司的投资利润将会不断增加,而利润的增加,不仅增强自身再生产和育种研发资金的投入能力,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促进这些种子公司向外不断扩张,进而加速了种子公司间的并购,实现新的资源整合,推动种子产业的集中。以美国为例,在1970年之前,很少发生种子公司间的并购,并购率仅有1.98%,在1970-1980年的10年间,出现并购的高峰期,并购率达到69.4%。

事实上,育种研发具有投入产出周期长的特殊性,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经过反复的培育、试种、筛选,以及后续的田间试验,即使是采用生物技术育种,受制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种植季节所限,也需耗时几年,如果是林木品种的话,甚至是十几年。因此,对于一个种子企业而言,可持续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为维护自己的种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跨国种子公司一般都会把它们销售额的8%~10%用于育种研发经费。在投入了巨资培育出新品种后,跨国种子公司均会致力于为自己的新品种布下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以固化其产业竞争优势。所以,据统计,全球大部分植物品种权掌握在跨国种子公司手中,仅10大跨国种子公司在小麦、玉米、大豆、油菜4种作物的品种权授权量上,就分别占到了20.04%、57.64%、46.17%、25.51%。可见,跨国种子公司已成为植物新品种保护主体中最重要的构成之一,是其中当仁不让的“航空母舰”,所拥有的植物品种权数量超过一个甚至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总和。如:孟山都公司、杜邦公司在欧洲和美国两地获得的植物品种权就分别达到1838件和1508件,前者超过巴西(970件),后者则超过南美洲的智利(493件)、巴拉圭(106件)、墨西哥(324件)3国之和。如果再加上两公司在其他国家所获得的植物品种权,数量将更为惊人。

3 对跨国种子公司的个案分析

对于目前全球种子产业这种高度集中态势的形成,知识产权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这可通过解析两个赫赫有名的跨国种子公司——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公司的全球扩张战略,进一步得以印证。

3.1 孟山都(Monsanto)公司

孟山都公司成立于1901年,最初以农业化学为其主导方向,所生产的Roundup除草剂更是享誉全球。然而,随着农用化学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该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一系列环境诉讼中。为此,1981年,孟山都公司确定以分子生物学为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致力于转型成为生物科技公司。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成为全球第一个进行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以及转基因种子商业化销售的公司。

为成功实现由农用化工巨头向生命科技公司的转变,孟山都公司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以积极的态势并购具有技术竞争力的公司和对于公司的成功具有关键意义的资产:1996年,孟山都公司耗资7.5亿美元用于购买几家生物科技种子公司的所有权和股权:1997年,孟山都公司出价2.1亿美元购买了Calgene公司其余的股份,并完成了对Asgrow公司的收购。并以10.2亿美元购买了Holden’s Foundation Seed公司,2.18亿美元收购了Cereon Genomics公司。还在该年年底,以1.6亿美元获得了巴西最主要的玉米种子公司Agroceres公司的控制权。1998年5月,孟山都公司又一次在竞标中胜过对手,以现金25亿美元购得DeKalb公司余下的60%的股份。同年6月,以14亿美元兼并了Cargil公司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际种子分销业务。短短3年时间,孟山都公司在并购方面花了大约80亿美元。到1998年6月,孟山都公司已经只剩下其曾经辉煌的化工生意的空壳,公司原来的主营业务已被替换为农业生物科技,实现了从农用化学业界巨头向农业生物科技先行者的华丽转身。此后,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2000年,孟山都公司曾一度被Pharmacia集团并购,成为该集团旗下的农业部门,并于同年10月,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2002年,又脱离Pharmacia集团,再次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独立出来后的孟山都公司继续进行着它的并购计划,于2005年,以10.76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蔬菜种子公司——墨西哥的Seminis公司,以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棉花种子公司——Emergent Genetics公司。2007年6月,孟山都公司以15亿美元正式并购了全球最知名的棉花种子公司之一Delta & PineLand公司。可以说,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并购,孟山都公司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

而孟山都公司得以成功转型和快速扩张,除了仰仗其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完备的销售体系外,更是凭借着它在育种研发,特别是转基因植物研发上的卓越成就。为能实现并维持其在全球育种研发上的领先地位,孟山都公司除了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10%左右用作研发资金外,更致力于以并购策略累积研发能量。在该公司收购其他种子公司的过程中,目标公司的育种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这从表2可见一斑。Asgrow公司和DeKalb公司在被并购前,分别在全球大豆和棉花的研究和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仅它们在美国获得授权的植物品种权就分别达到106件和212件,占到孟山都公司在美国获得的植物品种权总数的10.11%和20.21%。而孟山都公司在2005年对Seminis公司和Emergent Genetics公司的收购同样也具有重要的累积研发能量的策略意义。通过收购Seminis公司,孟山都公司取得该公司所拥有的3500种蔬果的品种权及相关研发技术,并且掌握其在全球150个国家的蔬果营销网络,让孟山都可顺利切人蔬果转基因种子的领域。通过并购Emergent Geneticst,孟山都公司接收其在美国的Stoneville和Nexgen棉花品种,以及印度的Mahalazmi和Paras棉花品种,孟山都公司得以将其已成熟的玉米及大豆转基因技术平台整合应用到转基因棉花产品上,低了研发的成本、时间与风险。而孟山都公司之所以连续8年仍不放弃对Delta & PineLand公司的并购,很大程度上是鉴于Delta & PineLand公司在棉花育种上的卓越成就。

可以说,尽管孟山都公司在进入种子产业后,在育种研发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毕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其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化工巨头在植物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上,仍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表2中,真正以孟山都名义在美国授权的植物品种权数量为108件,仅占其在全美授权总数的10.30%。但通过一系列的并购,该公司取得了被收购公司的相关知识产权,集结成一个强大的植物品种权“航空母舰”,为该公司占据并保持其在种子产业中的霸主地位建立了一个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因此,一定程度上,孟山都公司的发展史印证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种子产业集中上的推动作用。

3.2 杜邦(DuPont)公司

自1802年E.I.DuPont在美国建立起第一家火药厂至今,杜邦公司经过206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火药制造业转型成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医药及化学工业巨头,涉及人造纤维、农用化学品、药品等多个领域。1997年作为公司投资生物科技战略的一部分,杜邦收购了著名的先锋国际种子公司(Pioneer)20%的股份,并于1999年收购了剩下的80%的股份。

先锋公司早在20世纪30年代杂交玉米培育成功伊始,就成为当时的四大种子公司之一,可谓育种业中的“老字号”,一直是玉米种子市场的霸主。为进一步巩固它在育种业中的地位,先锋公司在1973年收购了Peterson公司,在大豆种子市场中,获得了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机构一较高下的机会;1975年收购了Lankhaa和Lockett公司,从而进军棉花种子市场,通过一系列水平整合,先锋公司已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种子公司之一,在玉米、大豆、棉花、向日葵、紫花苜蓿等品种的研发、销售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大量相应品种的植物品种权。正如表3所显示的那样,在1999年(包括1999年)被杜邦公司收购之前,先锋公司已经在玉米、高粱、向日葵等多种作物上,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植物品种权,并凭借它们在上述作物种子市场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种子公司。而对于急欲进入种子产业的杜邦公司而言,资金、市场网络、物流等均不存在问题,关键是缺乏如先锋公司一样的在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成果拥有上的雄厚实力。为此,杜邦公司不惜以94亿美元的巨资来收购先锋公司,实现公司主营业务的重大转型。也正是鉴于先锋公司在种子产业中的巨大影响力和难以忽视的地位,尽管它被收购,但仍以先锋公司之名,独立开展业务,甚至在更多的时候,业界是以“杜邦一先锋”(DuPont-Pioneer)之名来称呼并购后的这一新企业。

目前,作为世界10大种子公司之一,杜邦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70多个生产厂、90多个研究中心,销售网络遍及70多个国家。与其在种子产业的霸主地位相一致,杜邦公司秉承了先锋公司一贯的注重育种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获取的传统,在植物品种权的拥有量上,不断扩大公司在全美植物品种权总量中所占的优势地位。可以说,不论是并购前的先锋公司,还是并购后的杜邦公司,它们不仅是种子产业中的“巨无霸”,也是植物品种权主体中的“航空母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一个种子公司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已成为种子公司并购决策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4 对维护国家农业安全的警醒

育种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种子公司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植物新品种保护是种子公司赖以在市场竞争中制胜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那些在市场中拥有优势地位的种子企业,如孟山都和杜邦,同时在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拥有量上也占有优势。并且,它们正一方面积极自主研发,申请并获得相关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正通过并购,将被并购公司的知识产权纳入旗下,不断扩大这种知识产权占有量上的优势,并以此为据,进一步固化全球种子产业高度集中的态势。

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欲打破这种由少数跨国种子公司垄断全球种子市场的格局,显然有必要借助植物新品种保护对育种创新的激励作用以及对种子产业集中的推动作用,培养一批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成果的大型种子公司。事实上,鉴于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因此,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成果的拥有情况,在相当程度上,与一国的农业安全息息相关。如中国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就着重申明,中国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力争在粮食高产优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粮油品种”。

然而,应当看到,近年来跨国种子公司正不断对发展中国家的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种子公司展开并购,通过并购,攫取这些国家一些比较有优势的植物新品种种源及相应的知识产权。如孟山都公司于1997年获得了巴西最主要的玉米种子公司Agroceres公司的控制权,2005年收购了墨西哥的Seminis公司等。这些公司所拥有的一些优良新品种及其植物品种权也随并购案,流人孟山都公司,反过来导致这些国家在这些品种的生产、销售上受制于人。在中国,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跨国种子公司参股国内知名种子企业的现象。如2002年,孟山都一先锋公司与中国登海种业集团合资成立了持股比例为49∶51的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2006年又和中国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2008年初,瑞士Syngenta公司取得了三北种业49%的股份。法国Limagrain公司在2007年,通过其控股的Vilmorin Hong Kong Limited公司持有了湖南隆平高科46.5%的股份。尽管目前,根据中国合资企业的相关规定,跨国种子公司对中国种子企业的持股不得超过50%。然而,通过这种合资方式,这些跨国种子公司已成为不少国内知名种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它们以这些合资后的企业为平台,不仅可以接触并利用原来国内种子公司的那些优良新品种,并可能由于合资而成为这些品种的植物品种权人之一,从而变相地分享了这些品种的种原及知识产权。这也正是它们积极参股中国登海种业集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助推全球种子产业高度集中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跨国种子公司不断人股中国国内在育种研发和植物品种权拥有上具有一定实力的种子公司的行为,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中国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危及中国农业安全的风险。

猜你喜欢

种子公司孟山都跨国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基于HIROSE模型的种子品牌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种子公司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关于国有事业型种子公司的深化改革问题
该谁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