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2010-06-19应维云张颖璐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借款人信用风险信贷

应维云 张颖璐

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必然伴随信用风险的积累。由于我国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至今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尚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信用环境不够健全,宏观调控没有到位,金融监管存在缺陷。因此,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同时,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一、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理论综述

(一)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意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处置的过程。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风险成本,获取既定的收益,或以一定的风险成本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信用风险管理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既要避免丧失好的信贷盈利机会又要能有效控制风险。

(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特征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形式。这不仅是因为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始终,更是因为信用风险具有很多其他风险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使得其更难以防范和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危害性更大。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有信贷活动就有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资金运动具有跨期性和多层渗透性,决定了信用风险与其经营活动形影相随,贯穿于全过程,不以经营者的好恶为转移。决定了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一种随机现象,受个体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支配和影响,风险何人、何时、何地、何种程度上发生或者不发生,都具有不确定性。决定了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3.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个人信贷信用风险不仅与借款人自身相关,也与借款人相关交易方有关;不仅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相关,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连。决定了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广泛性。

4.收益分布的可偏性

借款人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贷款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造成了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偏离。市场风险概率分布通常可假定为正态分布,因为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损益)以期望值为中心,主要集中在相近两侧,远离期望值的极端情况很少发生,而信用风险则不同。个人信贷如果安全收回,银行取得正常的利息收益,但一旦转化为损失,则不仅没有收益,连本金都会失去。收益和损失不对称使得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向左侧倾斜,并出现肥尾现象。

5.风险管理的可控性

个人信贷信用风险虽不可杜绝,但可通过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削弱或者转化,将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为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6.风险积累的加速性和传染性

个人信贷信用风险一旦积聚和爆发,将产生骨牌效应,加速对银行的冲击。理由有四:其一,关联效应引发风险。经济社会个体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和授受信用网络,任何一个环节的支付障碍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支付障碍,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其二,羊群效应放大风险。羊群效应指参与者的从众行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交易个体难以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合理预期,往往通过观察周围主体行为获取信息;在这种不断模仿过程中,许多个体的信息将大致相同并相互强化,最后采取相似的行动。羊群效应的实质是不确定信息的多倍放大,是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其三,杠杆效应诱发危机。商业银行往往以一定量资本推动数倍甚至数十倍资产扩张,财务杠杆率高,一旦风险成为现实损失,会诱发银行经营危机。其四,反馈效应加深危机。银行发生危机会使大量关联个体失去获取贷款的机会,从而引发以经营性消费为目的的个体资金链断裂以致倒闭、破产,这种反馈效应进一步加深了危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还不健全,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的收入和“灰色收入”,相当一部分借款人出具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无从查证,导致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公安、税务、工商、法院、银行、保险、公共事业收费等部门,但目前除银行以外,分布于这些部门的大部分个人信息仍处于封锁状态,银行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相关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个人的信用作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估,从而难以对个人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作出准确判断。

(二)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的软约束,导致借款人向银行隐瞒真实的信用记录、收入状况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信息不对称状况。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用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确认借款人未来收入波动的状况,这些都会给银行作出逆向选择,把贷款发放给“目前状况较好”的借款人。而借款人收入不是长期不变的,一旦借款人收入下降或者其他方面必须的开支增加,都会直接影响到贷款本息的按期归还。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侧重于对风险类型、风险来源及风险控制的零散研究,而对理论体系与模型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信用风险管理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全面管理框架,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整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

(四)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压力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资本市场规模仍较小、市场容量仍不大、融资品种单一等因素,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比例不降反升。融资向银行的高度集中在经济较好时期,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容易被忽略和掩盖,但随着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大量集中于银行系统,将使银行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和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国家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的出台,将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积累,对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压力,可能导致银行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潜在风险显现。

(五)信贷人员的责任管理不重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贷款的评级管理上,忽略了信贷人员的责任。信贷人员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强,护贷意识较高,则可以有效避免呆坏账的产生,减少信用风险;反之,则不论信用经济系统有多么完善,也达不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要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必须要重视对信贷人员责任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以避免产生非系统风险损失。

三、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塑造一个组织科学、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迈向国际一流大银行行列的基本前提。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总结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一)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以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个人征信系统,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实现同业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联合各相关政府部门与商业机构,信息互通,充实系统内信用内容记录,使之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资信状况,消除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

个人信用制度的运行中,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严厉的惩罚机制,将加大人们的失信成本,真正使守信者得到保护。我国应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惩罚机制:(1)建立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2)建立快速收到有关失信行为的信息或举报机制;(3)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4)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5)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

(四)提高对资本市场风险把握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学习和外部引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培养一支懂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运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增强对资本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增强市场信息的搜集、识别和处理能力。应随时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资本市场的新情况和新风险,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

(五)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处在分散管理型和集中管理型之间,应以现有架构为基础,兼顾“先进性”与“现实性”原则,逐步向集中管理型靠拢。必须要以高水准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打造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以统一规范的流程为基础实现业务全集中处理,结合深度的数据分析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加强行业、地区风险限额管理,开展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核算,提升量化管理水平。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风险经理制、专职评委制及专业问责审批人制,以人才的专业化及相应的组织整合作为集中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构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应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型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信用资料内容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识别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七)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体系的创建和应用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引进先进的定量风险估价方法,探索信用风险分散转嫁的新方法,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八)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一是利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加强贷后管理。及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三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如一把隐形的利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九)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此外,商业银行须加强队伍建设,锻造素质过硬的从业队伍。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培养和吸收复合型人才;加强从业人员资格准入退出管理;将队伍建设与激励约束机制和信贷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严谨自律的员工队伍。

猜你喜欢

借款人信用风险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浅论借户贷款情形下隐名代理的法律适用
乡城流动借款人信用风险与空间收入差异决定
小微企业借款人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对借贷人贷后监控与风险治理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