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2010-06-19李志敏陈宗麒陈福寿高纯林侯艳萍王燕
李志敏 ,陈宗麒 ,陈福寿 ,高纯林 ,侯艳萍 ,王燕
(1.昆明市植保植检站,650034;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3.呈贡县植保植检站;4.嵩明县植保植检站)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农作物重要害虫[1]。昆明地区1992年在呈贡县豌豆作物上首次发现该害虫成灾为害,之后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为常发性害虫[2]。1999年4月上旬,甜菜夜蛾在昆明地区露地蔬菜作物上暴发成灾,其后连年发生,成为蔬菜、花卉作物的重要害虫。国内外对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很多,甜菜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发生最少的 4~5 代,最多的 10~11 代[3~14],甜菜夜蛾发生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均出现在当地气温较高的时候[15],各地报道甜菜夜蛾的主要为害期均在7~9月,第1代幼虫发生期多数集中在5~7月[16]。昆明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设施蔬菜、花卉周年连片栽培也为害虫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作物环境,甜菜夜蛾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以来,云南省未有该害虫的研究报道。通过室内常温饲养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生规律,为及时准确预报该害虫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虫源来源于昆明市呈贡县斗南镇蔬菜、花卉生产区,该区域竹木结构塑料薄膜棚设施占多数,栽培方式多采用蔬菜、花卉轮作或间套作。2000年8月采集田间老熟幼虫;2001年3月,田间成虫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时,采集田间成虫在室内交配产卵。
1.2 试验方法
在虫源地,室内常温采用天然食料(嫩菜叶或花芽)周年饲养。蛹期后集中在养虫瓶中羽化-交配-产卵-孵化,幼虫2龄后分至培养皿中,每皿1头,保证每代最初虫量不少于50头,至第一对成虫羽化后置于养虫瓶中让其交配,瓶内放置蘸白糖水的棉花供成虫取食,置纸褶让其产卵,并用新鲜植物或湿棉花保持一定湿度。养虫地点有透明的玻璃顶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卵孵化后开始下一代饲养,依次类推。
2000年8月从化蛹开始、2001年从产卵开始,分别记录甜菜夜蛾幼虫取食、蜕皮、死亡及生长情况,记录各成虫羽化、产卵、卵孵化、幼虫蜕皮及老龄幼虫化蛹的时间,收集气象数据。
用人工合成甜菜夜蛾雌性激素硅胶颗粒简易水盆诱捕器,在虫源采集地诱集田间成虫,667 m2设置诱捕器3个,逐日记录田间诱捕成虫情况。并定期调查田间幼虫发生情况,与室内养虫情况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生活史观察
2000年室内饲养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8月20日采虫饲养,9月30日成虫产卵,12月上旬成虫羽化,完成这一代最短需要62 d,成虫羽化后在室内不再产卵。
2001年重新采集田间虫源,将田间采集的成虫视为第1代成虫,室内饲养从第2代卵开始。室内饲养结果见表2,甜菜夜蛾在常温下,室内可完成4代(第2~5代),第6代幼虫11月8日化蛹后未羽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室内完成一代历期需34~76 d不等,其中历期最短的是第4代,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昆明常年平均温度最高时段,除第6代外,历期最长的是第3代,5月中旬到7月中旬,昆明当年进入雨季的时间是5月中旬,这一代历期可能与雨季到来后空气湿度急剧升高有关。连续饲养选择的是一代中最早羽化的成虫,因此得出的全年发生代数是饲养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最多代数。
表1 2000年室内饲养甜菜夜蛾各虫态历期
表2 2001年室内饲养甜菜夜蛾各虫态历期(昆明呈贡)
2 a室内连续饲养均停止发育的温度:2000年12月上旬当地平均温度10.8℃,中旬8.9℃,在这一温度条件下室内第2代成虫不再产卵;2001年 11月上旬 13.6℃,中旬8.9℃,在这一温度条件下蛹没有羽化。2 a室内饲养不再发育的平均温度均低于发育起点温度10℃[2],说明甜菜夜蛾在室内的生长发育受低温影响。
2.2 饲养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各虫态历期的变化
从表1、表2看,各虫态历期有随温、湿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在饲养条件下,卵及幼虫的历期分别为3~9 d和19~40 d,两发育历期随调查温度降低而明显延长,但当平均温度在18~19℃时,两历期变化差异不大,卵期均为4 d,幼虫期为28~31 d,当温度接近而湿度低时幼虫历期短,说明卵及幼虫在高温或湿度较低时生长发育较快。蛹历期6~29 d,跨度较大,且表现为不单纯受温度影响,历期最长的一代处于平均温度最低时(10.7℃),其次为湿度最高时,说明在饲养条件低温或高湿状态下蛹的生长发育较慢;在温度相近时(19.9~20.2℃),湿度高历期长,湿度较低时温度越高历期越短,湿度较高时温度越高历期越长,说明高温高湿不利于蛹生长发育。
2.3 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成虫和卵:成虫羽化后需取食少量糖水,羽化1 d后即可交配产卵,产卵前期则取决于雌雄成虫相遇的时间,室内成虫羽化时间不一致会造成雌雄成虫不能及时交配,成虫等待交配时间长短,可能是影响成虫历期的主要因素。成虫产卵期3~5 d,室内产于容器壁或纸褶上,每一卵块3~60粒不等,每一雌成虫产卵500~600粒,成虫产卵时腹部鳞片脱落常粘附在卵块上,产完后成虫死亡。室内发现未交配的雌成虫也产卵,但卵不孵化。
幼虫:共5龄。3龄前9~12 d。3龄以上幼虫食量大,在室内有互相残杀现象。同一龄期幼虫因食量不同个体大小有差异。5龄幼虫期多为8 d,最短4 d,最长12 d,表现为食物不足时,高龄幼虫会提前化蛹。据各龄幼虫历期推算,在成虫高峰期后21~24 d(成虫期+卵期+3龄前期)将达到幼虫为害高峰。
图1 田间诱虫情况统计
蛹:有植物残渣或隐蔽物时幼虫可利用植物碎屑结茧化蛹,或在隐蔽物下化蛹,如果在瓶内放置土壤也可结土室化蛹,瓶内湿度过大时幼虫不能正常化蛹,甚至腐烂死亡,或形成畸形蛹不能羽化。干燥季节培养皿内放置作物的花或叶保持一定湿度,有利于蛹的羽化。
2.4 田间成虫消长动态
统计田间诱成虫情况见图1,图中诱虫量为3个诱捕器合计量。由图1可以看出,田间成虫消长曲线有6个峰值,其中4~10月4个高峰值明显。
2.5 甜菜夜蛾的生活史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2001年甜菜夜蛾在4月1日至9月25日可完成4代,其后一代在11月8日化蛹后未羽化,2000年9月30日至12月8日可完成一代,其卵期和幼虫期与2001年室内第6代一致,说明条件适宜时,这一时期室内可能可以完成第6代。同时田间养虫笼饲养结果表明,11月下旬化蛹的甜菜夜蛾当年可以羽化,证明这一代可以在田间完成。2001年12月3日在田间采集到卵块,但在室内未孵化;11月25至12月10日田间采集幼虫15头,在12月15日化蛹1头;12月17~23日采集幼虫12头,在2002年1月2日化蛹1头;2002年1月10日有一头蛹羽化,也说明田间存在第6代。2002年1月15日采集幼虫6头,于1月20,25,28日和2月3日全部正常化蛹,经推算这一代应为田间第1代。以上幼虫都是在大棚作物上采集到的,各虫态在田间常同时存在。
由图1也可以看出,田间诱虫第1、2、3峰值出现时期与室内第1、第2、第3代成虫羽化期基本吻合,而图中第4个高峰出现的时期接近室内第4代成虫期,说明室内饲养甜菜夜蛾的代数与田间发生情况很接近。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2月至翌年2月大棚中有零星幼虫为害,这一代有的地区称越冬代[17,18],经几年调查,表土中未发现越冬蛹,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该害虫是在昆明地区越冬,因此将这一代视为昆明地区发生的第一代幼虫,近年来仅在特殊年份(如2000年1月强霜冻,4月中旬初见幼虫)不发生;第2代成虫高峰期在4月10日至5月10日,为全年最高峰,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田间诱成虫量可在4~5月短期内升到最高,在此前3~5月是幼虫为害高峰期,但这一高峰期幼虫为害程度年度间有差异,并不都是全年最高水平,因此怀疑昆明第2代诱虫高峰期的成虫可能不全是本地虫源。
综上所述,得出昆明地区花卉作物上甜菜夜蛾的生活史,认为甜菜夜蛾在昆明1 a可发生5~6代。条件适宜时,10月至翌年3月可能发生2代,条件不适宜时只发生1代。
3 结论与讨论
甜菜夜蛾在昆明大棚作物上周年发生,全年发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幼虫主要为害时期3~9月,全年以第 2~5代发生量最大,最短历期34 d,最长76 d,各虫态历期除受温湿度的影响外,食物也是重要影响因子。低温和高湿对发育有限制作用。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幼虫为害及化蛹、羽化等各虫态生物学特性各地间无明显差异[10~12]。
甜菜夜蛾在昆明每年发生代数,接近山东、苏北、徐州、安徽、湖北、苏南及黄淮地区的发生代数[3-11],这些地区基本处于可能越冬区[16],常年甜菜夜蛾发生为害重。与上述地区不同的是,昆明甜菜夜蛾周年发生,条件适宜时,第2代幼虫会在3月中下旬重发生,而黄淮地区6月才始见成虫[11],可见昆明甜菜夜蛾比国内其他地区发生早,为害持续时间长。
昆明地区正常年5月下旬进入雨季,幼虫为害有明显下降,7~8月全年最高温度时段有一幼虫为害高峰,而且室内饲养这一代历期最短,与江幸福等[15]的调查结果(该害虫在各地发生严重时期均出现在当地气温较高时期)相同。在幼虫集中为害时期有世代重叠现象,与其他地区结果一致[12,14,19]。 主害时期3~9月,与福建漳州龙海相近,但代数较少[14]。
昆明地区大棚中甜菜夜蛾可以周年发生,与上海研究结果一致[20]。在国内大多数可能越冬区内甜菜夜蛾以蛹在表土层中越冬[3~11],而昆明地区冬季田间并未找到越冬虫蛹,甜菜夜蛾在昆明的越冬习性、是否迁飞、虫源地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1]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敖成光,王金良,朱晓群,等.甜菜夜蛾灾变原因及农业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02(5):17-18.
[3]刘效明,凌万开,熊桂和,等.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1995,21(6):29-30.
[4]陆致平,谢贻格.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M]//.植物保护研究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1-193.
[5]戴淑慧,杨亚萍.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植物保护,1993,19(2):20-21.
[6]周传金,徐学芹.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中国甜菜,1993(1):24-27.
[7]徐金汉,黄志鹏,余月萍,等.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及药效测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27(1):73-77.
[8]余友森,程丙林.甜菜夜蛾危害习性及防治研究初报[J].长江蔬菜,1989(5):24-25.
[9]戴率善,李宗冠,李艳红,等.徐州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5):3-5.
[10]尹仁国,欧阳本友,刘爱媛.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J].昆虫知识,1994,31(1):7-10.
[11]陈志品,马丽,华秀英,等.葱田甜菜夜蛾发生危害特性及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4(7):10-11.
[12]杨田堂.甜菜夜蛾的发生危害及治理对策[J].山东林业科技,2004(4):19.
[13]陈光瑞,林仕容.甜菜夜蛾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4(8):29.
[14]王永山,王凤良,金中时,等.江苏沿海地区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 [J].江苏农业科学,2003(5):68,77.
[15]江幸福,罗礼智.甜菜夜蛾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1999,25(3):32-34.
[16]苏建亚.甜菜夜蛾的迁飞及在我国的发生[J].昆虫知识,1998,35(1):55-57.
[17]陈丙坤,王开运,姜兴印,等.甜菜夜蛾的抗药性调查与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4):60-63.
[18]夏晓明,王开运,姜兴印,等.甜菜夜蛾抗药性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8):1-5.
[19]罗礼智,曹雅忠,江幸福.甜菜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其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00,26(3):37-39.
[20]袁永达,吴世昌,王冬生,等.上海市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B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