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缺血性中风164例危险因素和临床证型分析
2010-06-19丁舟
丁 舟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肿瘤的第三位死亡原因[1,2],再发缺血性中风尤为严重,致残程度加重,病死率增高。积极探讨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现将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9年收治的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CT或MRI确诊。再发缺血性中风(再发组)164例,男98例,女65例;年龄42岁~89岁;平均69±10岁。首发组236例,男121例,女115例,年龄29岁~97岁,平均66±12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住院次日查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脂、凝血三项、做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监测血压。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比较分析,对比其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并对两组中医证型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卡方检验,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斑块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危险因素。
2.2 两组中医证型比较 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见表2。
3 讨论
随着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它的复发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其复发率有的报导为14.1%[3]、14.7%[4],有的报导为31.5%[5],本组资料高达41%,出现这种差别主要与观察对象的年龄不同有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复发率增高,说明年龄增大是脑卒中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与年龄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无法干预的。提示我们应重视老年卒中患者中风后的预防复发工作。再发缺血性中风目前认为其与危险因素有关,本资料表明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与首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吸烟、饮酒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是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微动脉玻璃样变性、动脉狭窄,损害脑循环储备力,导致脑梗塞及复发。另外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造成脂蛋白代谢异常,使肝脏中甘油三酯合成明显增加,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发脑卒中[6]。高血糖不仅导致大、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基膜糖类沉积、脂肪及透明样变性、微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而且对血流动力学有很大影响。高血糖促使了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7]。本组病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首发组和再发组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的比例均较高,而再发组更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引起的管腔轻中度狭窄的病人,目前国内外学者均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他汀类调脂药。虽然该类药物几乎不改变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但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却明显下降,这主要与斑块内成分改变,脂质减少,炎症反应减轻,内皮功能改善,从而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强有关[8]。再发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64例,首发组50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辨证为肝阳上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及痰湿蒙塞证证型之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中医认为当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引起昏仆不遂,则发为中风。再发缺血性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提示中风病再发非单一因素所致,风、痰、瘀等病理变化均是再发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临床对于中风患者应综合考虑,全面防治。
表1 两组再发缺血性中风病危险因素比较(例)
表2 两组中医证型比较(例)
[1] 王新德,潭铭勋,郭玉璞,等.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
[2] 王新志,韩群英,陈贺华.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44-1048.
[3] 于步润,常丽英.复发性脑卒中136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7,3(2):62.
[4] 李海帆.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附428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4,28(10):914-915.
[5] 吴涂生.老年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2):736-737.
[6] 张晓丽,郭素梅.再发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5):41-42.
[7] 沈君,郭述苏,陈同慧,等.24小时血糖、血液流变学及血压与脑梗塞关系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杂志,1996,9(3):150.
[8] 郭爱玲,杨永红,杨玉琪.再发缺血性中风62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2):11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