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价值和应用
2010-06-18何阳艳
何阳艳
语文,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的人文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理性思考的能力,又能领会当中深刻的情感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视“情感”为目标,即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操。
以情优教首先可以作为目标来优化教学。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以情优教还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不同的状态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以情优教: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1. 展现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有修养、有品德的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教授知识技能不同,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精神境界的提升,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途径。苏霍姆林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不断培养。”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集智慧、道德、审美、情感等为一身的优秀代表。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道德品质来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崇敬,成为学生的偶像。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能够以情感打动人,因为它所依托的是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五彩纷呈、具体可感的文学样式,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思想与灵魂、情感与生活的产物,它们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信念与追求、品格与气节,不仅是丰厚的文化宝库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熏陶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仁人志士教导学生应有一片至诚的爱国心,为国家民族甘洒热血,以此铸就生命的价值;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告诉学生要树立民族气节,自尊自信,发愤图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鼓舞学生直面逆境,勇敢顽强,战胜困难……
二、以情优教:促成认知教学目标
和谐的情感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参与愿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节学生的需要,使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需要相匹配,使学生“乐学”,用情感来优化教学,达成语文教学的认知目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营造宽松、融洽、愉快的课堂氛围。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与学生心理需要达成一致,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崔颢的《长干行》主题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到位。我尝试运用场景模拟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我要求学生同桌互相协作,就这首诗展开想象,编一段对话。于是,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同桌你一言、我一语,模拟对话场景……当课堂渐渐趋于安静后,我要求学生推荐他们认为配合最默契的同桌上来对话表演。甲:请问你家住哪里?乙:我家在横塘。乙:我们是同乡人啊!“不对,前两句话应该是同一个女子说的!”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又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甲:我家在横塘,请问君家住何处?乙:我家也住横塘啊!甲:我们恐怕是同乡人吧!乙:是啊,咱们一块儿回乡吧!“他们明明都是横塘人,为什么要说‘恐是同乡呢?”学生终于自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我趁势追问:“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乡人呢?”学生们众说纷纭、讨论热烈,经过正反方激烈的辩论,他们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原来诗歌写的是两人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啊!”
我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通过协作,自主地发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愉快的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 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探求的过程快乐
在阅读《琴谕》这篇文言文时中,学生理解流于表面,认为是“讽刺了那些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没有掌握“借事说理”类文章的读法。于是我即兴设计了问题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师:读文章,有哪些细节不能忽视?生:标题、注释。师:解释一下标题。生:以琴为喻。师:文章构思应该是怎样的?生:先说有关琴的一个故事,再阐发道理。答案应该在结尾处,我们再仔细读读结尾吧!学生回来看文章的结尾段,议论纷纷。师:故事本身讽刺了谁?作者由他又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类人?生:故事讽刺的是山民,他以筑为琴。联想到了“乡愿”。生:不对,是“强指乡愿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于是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只有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的点拨才能点石成金,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能力。
3. 了解学生需要,使有针对性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快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在高三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作好知识的梳理、归纳,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显得尤其重要。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难点,学生理解时往往不得要领。其实,只要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归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将知识、方法一一梳理,课上尽管是以讲解为主,但是学生听得比较专注,因为我讲授的教学内容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时,将模糊、凌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会使学生有明显的进步。
(衡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