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2010-06-13郭洪志
张 峰 郭洪志
1)山东章丘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章丘 250200 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济南 250012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而导致的痴呆综合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缺损、情绪和行为异常,现已成为导致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疾病,故探索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的药物,改善VD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目前神经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神经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1]。参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 SE)进行症状评估,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界限[2]。(2)血管性痴呆与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根据相关病史、体征和血液流变学、经颅血管超声多普勒(TCD)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脑血管病的诊断。痴呆必须发生于脑血管病发病后3月内,以认知功能突然恶化且阶梯性进展为特点。VD和老年性痴呆(SDAT)的鉴别诊断:采用修订 Hachinski缺血量表,4分以下为SDAT,7分以上为VD。
1.2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 (1)均经CT或MRI证实患者有脑血管病,符合上述VD诊断标准,年龄分界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1982年制定标准,45岁的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的患者纳入研究病例。(2)排除病例标准:血管性痴呆症终末期患者;伴有严重神经缺损患者;其他各种痴呆;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3)研究对象分组:系2004-01~2008-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男30例,女 24例。轻度痴呆26例,中重度痴呆28例。年龄45~79岁,平均(65.01±6.67)岁,受教育时间0~12年,平均(6.02±5.48)年,脑血管病病程0.5~9年,平均(3.74±2.69)年。中风次数 1~5次,平均(1.67±0.83)次。脑血管病分类:多发性脑梗死34例,单一脑梗死2例,脑出血13例,脑白质疏松 5例。对照组 52例,男 29例,女23例。轻度痴呆24例,中重度痴呆28例。年龄45~78岁,平均(64.09±7.10)岁。受教育时间 0~11年,平均(6.21±5.19)年,脑血管病病程0.6~8.7年,平均(3.69±2.75)年,中风次数1~5次,平均(1.70±0.78)次。脑血管病分类:多发脑梗死33例,单一脑梗死2例,脑出血12例,脑白质疏松5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应用依达拉奉(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2)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①智力障碍程度变化;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3];(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量表;(4)安全性检测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ESS和BI指数评分。根据治疗14 d的ESS增分率作为判定疗效的指标,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判断标准:(1)显著进步:增分率46%~79%,生活可自理。(2)进步:增分率16%~45%,病情有改善。(3)增分率≤15%,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显效率=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有效率=(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MMSE量表积分值比较()
表1 2组患者MMSE量表积分值比较()
组别 时间 总积分 定向 复述 算术 记忆 语言 空间能力治疗组 治疗前 17.90±5.32 6.34±1.62 2.85±0.38 0.72±0.54 0.50±0.28 6.79±1.36 0.43±0.26治疗后 24.08±4.63 8.93±1.35 3.12±0.47 1.93±0.31 1.07±0.34 7.52±1.33 0.71±0.53对照组 治疗前 17.25±5.64 6.39±1.58 2.83±0.42 0.70±0.56 0.51±0.27 6.78±1.35 0.44±0.24治疗后 18.77±4.91 6.92±1.49 2.91±0.38 0.74±0.53 0.54±0.32 6.82±1.41 0.46±0.23
2组患者治疗后MMSE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但依达拉奉治疗组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VD患者的临床症状(定向、复述、算术、记忆、语言、空间能力)。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和BI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和BI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和BI比较()
?
2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和BI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但依达拉奉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程结束时显效3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对照组分别为11例,23例,20例。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68%,89%),显著高于对照组(20%、61%)(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病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各种血管性因素可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继而发生脑组织低灌注和缺血性损害,这种病理改变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基础。低氧和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可引起大脑神经元和(或)白质神经纤维的损害,损伤的脑组织由胶质细胞代替,随着受损脑组织的增加,而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有实验[4]对VD大鼠海马乙酰胆碱(Ach)含量进行动态研究发现,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可能是VD发生的原因之一。Ach降低的原因,推测可能与海马是脑组织中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的部位有关,短暂脑缺血之后,海马神经元发生膜磷脂代谢障碍,自由基过量产生,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等,上述的变化可以使海马神经元缺血坏死,从而Ach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到学习、记忆功能,最终导致痴呆发生。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机制明确的自由基清除剂。经药效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证实[5],其具有清除自由基、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能降低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减少细胞凋亡率,对缺氧损伤的神经元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活性抗氧化剂,通过捕获羟自由基(-OH),能保护缺氧的海马神经元,从而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进而起到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智力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而依达拉奉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显效率(68%)及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20%、61%)(均 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表现在能显著提高VD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
[1]Balderschi M.Cross-nationdlinterratar-ag remtent on the clinical diagnostic-ctiteria for dementia[J].Neurology,1994,44:239.
[2]王春芳.老年期痴呆的心理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1996,10(3):108-111.
[3]Hantsoml,Weerdt WD,key ser JD,et al.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J].Stroke,1994,25:2215.
[4]张立红,周永翠,王玉良,等.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的动态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02.
[5]王蔚,丁新生,肖杭,等.依达拉奉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