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中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2010-06-12

山西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性化边界道路

戴 文

现代城市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现代建筑的个体发展已经日趋完善,越来越讲求精致,但是城市空间整体环境品质并没有得到提升。建筑是城市空间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产物,这个生成和发展的目的是塑造更好的场所,提高城市中人们生活环境的品质。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它让人们不再徘徊在令人筋疲力尽的功能化的城市空间中,而是在场所中体味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1 人性化空间的概念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扬◦盖尔所著《户外空间的场所行为:公共空间使用之研究》面向“我们身边的平常日子和大量的户外空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则更进一步侧重于“如何促进那些确实存在于许多人生活之中并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户外空间”。这些研究的共性在于都是切实地以“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从人的心理、生理、情感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设计因素,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通常认为在城市开放空间中人们能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活动,就是所谓的人性化空间。

2 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2.1 生态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局面存在于人类从事建筑活动的始终,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永恒主题。自然环境是建筑存在的物质前提,建筑师需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创造出适应自然的作品,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满足人的需要。

建筑基地内自然环境的营造对改善城市微气候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和广场被有主题的风景园林替代,这不仅可以是对本土园林精神的现代演绎,并形成城市地标,而且改善了硬质地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钢筋混凝土中的“世外桃源”(见图1)。

2.2 文化环境

城市文化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发展应是多层次有机的立体构成,建筑最终的着眼点是城市空间。在建设发展中,应该保持城市社会文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建筑不再被看作为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是不断发展和可调节的系统。它是从过去到现在,并从现在到将来逐步发展的一个生命过程。当建筑完成时,正如同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会不断的被更新和改造,来适应外界的新需求。

2.3 经济条件

目前公共建筑的功能已趋向多元化,一种趋势是SOHO形式,将办公与生活紧密结合;另一种是本身功能为主,内植入更多的城市功能。后者将建筑底层或大厅开放,设置商业、休闲、展览等多样功能。这样,一方面为办公人员创造一个更开放的办公环境,在工作的同时能充分享受城市生活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增加人与社会交往的频率,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以德国柏林的索尼中心规划设计为例(见图2),建筑底层设置商店、餐饮、咖啡、露天滑冰场、绿化广场等休闲娱乐功能,周围的建筑围合出一个公共空间,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喷泉的边界成为人们喜爱停留的地方,人们在巨大的张拉膜下交往生活,这里已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庭院”。

2.4 社会环境

2.4.1 交通组织

道路是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是穿越空间和连接空间的路径,但同时根据道路两侧的界面性质不同,道路在其本身交通功能的同时赋予其他功能(见图3)。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而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则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道路两侧是水体或绿化景观时,它是与景观融为一体的“移步换景”的路线;当道路两侧边界是商业性质,作为步行街的道路则需要停留、休息的功能。

在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中道路与广场往往是相对的,30 m宽相对于3 m的道路就是广场,起到交通功能的不一定是道路,也可以是广场。道路尽端式广场在起到疏散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景观节点。

2.4.2 建筑界面——空间的渗透

建筑的边界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空间,它既是建筑的又是城市的,在拥挤的城市中,建筑和城市间缺少适当的过渡空间,建筑边界空间形态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往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把建筑单体的重点全部放在建筑内部,而建筑的外界面就像包裹着礼物的包装纸,这种棱角分明的刚性分割只起到了边界的围合作用,缺乏合理的过渡和全方面的考虑,没有深入挖掘灰空间或是柔性边界可创造的宜人公共空间,把边界变成一个更人性的、更丰富且满足多方面需要的场所。

边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所以其功能也相对其他空间具有更多不定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在围合建筑空间的同时又帮助形成城市街道空间,既是建筑空间的外壁,又是城市街道空间的内墙;既是属于某个经济实体的私有,又是整个城市居民的“集体所有”;既表明了建筑的功能性质,又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意象。这表明临街建筑边界与生俱来就具有诸多的双重属性。

作为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的另一典范“骑楼”,其特点是一层退台可以作为店铺,二层居住。在一层退进去的地方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灰空间”,这里既是建筑之外又从属于建筑,是典型的模糊空间。它可以遮阳避雨,给行人一个宜人的行路和停留的场所(见图4)。

2.4.3 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中某些建筑单体设计精到,比如追求形式、追求宏大尺度,缺乏领域感、层次感和围合感;在外部公共空间处理上敷衍了事,不考虑多元的服务对象和多样的社会生活,空间格局不清晰;建筑之间互不相让、争奇斗艳,造成城市空间混乱。

在公共建筑底部设置面向公众开放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将建筑周围城市环境连接成为连续的步行系统,形成整体的区域性公共空间,既提高了空间的可达性,又将步行休闲系统引入城市空间,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要求,从而保证市民更充分的享用公共环境与设施。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区域,建筑底部开放的同时扩大了街道上行人的视野,使人不再感到拥堵与压抑。

3 结语

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人和空间的互动性,空间为人提供行为活动发生的承载体,而人的活动又是空间的一部分。以人性化为目的的空间营造绝不是一个单向的设计,需要对场地的条件仔细分析,有效利用已有物质、人文环境,其次才是创造人为环境。为了达到人性化这个目标,一个主要的设计方法就是将城市元素合理运用使其成为多样性空间的有机构成物。另一个方法则是落脚于建筑单体,处理好建筑边界与城市的关系,边界空间既属于建筑单体又属于城市,应当通过必要的过渡和适当的渗透与城市发生联系。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毛 刚.结合设计的设计思路[J].世界建筑,2007(7):66-69.

[4]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宋 坤.整体的秩序——结构主义的城市与建筑[J].世界建筑,2000(7):66-69.

[6]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张 磊,司 玲,侯正华,等,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7]刘克良.地段环境与地区文脉[J].建筑学报,1999(3):18-21.

[8]石理平.基于行为模式的设计方法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8.

[9]刘 英.城市公共化中介空间[D].上海:同济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人性化边界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拓展阅读的边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