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日本庭园的形成为例谈设计结合心理的理念

2010-06-11

山西建筑 2010年26期
关键词:庭园禅宗园林

张 樱

日本庭园以其自然、清纯、宁寂、枯荣的风格闻名于世,组合像石灯笼、洗手钵、五轮塔、尘穴等石制小品,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用其无雕琢的手法,创造出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境界。特殊的民族心理对其造园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1 日本民族心理

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与其他国家分离较大,土地资源匮乏,海洋性气候明显,但由于受季风及大洋冷暖流的影响,气候多变,频发的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居安思危的思想成了日本人的天性。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日本人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自身的渺小,加之自身能力的有限,使得大自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存在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和崇拜感。

日本地理上的闭塞,边缘化,促成了日本民族内向的、自卑、消极的心理,内向是因为久居孤岛而自然形成的固有特征,导致了日本人不爱向他人吐露心事,只想借助外物来寄托情感。心理自卑,总怕别人瞧不起他,也总觉得别人都瞧不起他,一般不承认错误,如果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别人就更加会看扁自己。所以,日本人就要想办法不承认错误,通过拜神才能换得心灵的原谅。至于说消极,多数园林景观是日常生活或仕途不如意的写照,只有自命不凡和孤芳自赏了,显出稍稍的低调和不积极,表达出枯荣的消极避世的想法,甚至消极是一种病态,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枯、寂、静的境界。

随着中国宗教的传入,日本民族充满着禅宗思想,加之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主张内心修行和顿悟,不苛求,不勉强,用坐观神游,用心去体会园林意境,因此需清静、充满了禅宗色彩的环境以利于其修行和情感的寄托。这种心理特性对于日本庭园朝宗教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长生不老为主题的庭园比比皆是,如仙洞御所、龙安寺等。还有结合日本的地理环境,采用了舟游的形式,包括了须弥山、池、矶、步石、飞石、洗手钵、石灯笼及部分有象征意义的动物的石像,如龟、鹤等,象征着仙境里的生灵,最终把日本的文化传统通过园林的表达推向极致,成为东方园林一枝璀璨的奇葩。

2 日本庭园特点

2.1 小巧而精致

日本人的体格,与中国或西方各国家的人相比,较为小巧,因此日本庭园的规模比例与其他类型的庭园相比,较精致,方能适应使用者的使用。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为几平方米,用细小的砂石、少量的苔藓、石块及洗手钵、石灯笼等来表达(见图1,图2)。纳方寸之地,以慰内心对自然的渴望。再者,日本人摒弃了大型的规模,摒弃了奢华,营造出自身能修身养性、朴实无华的小环境,更能克己、自律,避免尘世的繁杂。

2.2 超凡脱俗,尽显禅意

日本园林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枯山水庭园了。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的山和水,几块大大小小的石头点缀在一片白沙之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是世界上特有的园林类型,这其中尽显禅意,禅是一种从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的信仰,禅僧一无所有,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达悟。所以庭园竭尽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个石组、一片白沙,就创造出一方净土(见图3)。

日本庭园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庭园属于禅宗庭园。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到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砂砾和自发生长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空落落的庭院,只有黑乎乎的岩石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耙过的白沙地上,即使是走马看花的游客,到了这里也会身不由己地静坐下来,让思绪来一次任意的展开。

以日本龙安寺为例,其为一个枯山水庭园,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 m2,用沙比作水,用耙纹象征波纹,置石以喻岛。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沙、绿苔、褐石,其喻意为一个汪洋的大海及海上的小岛,用缩小的比例来反映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的膜拜,及对生命的渺小和有限的感叹。用有形的空间来表达意念中的天堂,在植物搭配上采用了较多的苔藓及蕨类,此两种植物的纤细来表达芸芸众生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其禅意尽显其中。

2.3 贴近自然,独具匠心

日本民族对自然的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此种心理造就的审美观注定了日本庭园无修饰、返璞归真的特点。日本庭园用粗犷朴实的石料、植物和清淡的色彩,随意摆放、组合的手法,设计出了清新、自然的庭园,避免了人工斧凿的痕迹,使自然之美浓缩于石、木之中,让日本人在茶余饭后,便可欣赏自然之美,成为家中后院的又一块圣地(见图4,图 5)。

3 结语

通过对日本人心理与其庭园的对比,可以发现日本庭园是在其特有的民族心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围绕、尊重此理念进行造园实践,庭园的塑造更具人性化,也更符合人类的行为需求,更能让世人所认同。

[1]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 彭修银.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8):21-24.

[3] 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 曹如姬.建筑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5):5-6.

猜你喜欢

庭园禅宗园林
禅宗软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里巷庭园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