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网演进策略

2010-06-11沈成彬王作强

电信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双栈接入网部署

蒋 铭 ,沈成彬 ,王作强 ,王 波

(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上海200122;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北京 100032)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IPv4地址枯竭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预计在2011年年底,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将难以再获得新的IPv4地址。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智慧地球等的快速发展也将极大地推动对IP地址的需求。因此,IPv4地址枯竭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地址版本由IPv4向IPv6过渡就显得愈加重要。国际上的一些运营商(比如NTT、Comcast、FT等),纷纷进行了IPv6商用试点。同IPv4相比较,IPv6在地址容量、安全性、网络管理、移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IPv6替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已经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电信运营商需要在网络、业务平台、IT系统及终端全面向IPv6迁移。

电信网络全面向IPv6迁移是个系统性的巨大工程,考虑到网络建设和业务推广需要较长的准备和成熟时间,需要深入研究整个网络向IPv6演进的实施方案,其中,接入网也急需确定向IPv6演进的策略,并分析和解决网络演进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问题,以便更好地支撑业务推广和网络升级,为大规模引入IPv6做好准备。

2 IPv6的部署对接入网的影响

理论上,IPv6属于IP层协议,所以单纯的二层设备无需改动就应该能够支持IPv6。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接入网设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二层设备,而是集成了很多2.5层甚至三层的功能,如组播、安全、QoS、网管等,引入IPv6后,这些二层以上功能的实现会发生重大改变,如果接入网设备不支持,则会导致如下后果。

·某些业务无法开展。例如,IPv6组播采用MLD协议,这要求 ONU支持 MLD Snooping,OLT/DSLAM 支持MLD Proxy,但目前的接入网设备普遍仅支持IGMP功能,而不支持MLD功能,使得IPv6 IPTV业务无法开展。

· 部分IPv6特性/功能失效。例如,在IPv6中采用分配地址前缀的方式,而IPv4中采用分配地址的方式,目前的接入网设备普遍不支持基于IPv6地址前缀的包过滤,会导致ACL功能失效;另外,IPv6的DHCP Relay、IP/MAC绑定等功能均会失效,进而带来安全隐患。

·部分IPv6引入的新特性会带来网络故障。例如,IPv6的邻居发现协议包括RS/RA、NS/RA和redirect等5类报文,是IPv6基础协议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一些ND报文(比如DAD机制、Unsolicited RA消息)需要通过组播(IPv6没有广播)来实现。但现有二层接入网只支持通过IGMP消息触发加入/离开组播组,不允许用户发送必要的组播ND消息,这会造成基于IPv6组播的ND报文不能正常地被用户或IP边缘设备接收(若将接入网设备配置成对组播报文进行透传,则存在安全性问题),从而导致IPv6功能故障。

IPv6的引入不仅对接入网的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网络资源的规划也造成了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和设备形态规划IPv6的地址,制订IPv6地址的分配方式。另外,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使得不同的业务网络可能承载在同一个IPv6地址空间中,仍然要利用VLAN实现用户隔离、用户定位,因此还需要针对IPv6的业务进行VLAN规划,以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和应用模式。

综上所述,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网在向IPv6演进的过程中,应结合网络条件、业务发展情况及投资成本选择合适的IPv6实现方式,以便更好地支持IPv6的业务推广和网络升级。

3 接入网支持IPv6业务的实现方式

考虑到现有接入网设备(如 OLT、DSLAM)的现状和功能定位,接入网支持IPv6业务的实现方式有如下2种模式。

·IPv6透传模式:接入网透传IPv6报文,且不启用任何2.5层或三层功能。

·IPv6感知(IPv6 aware)模式:接入网设备全面支持IPv6的一系列新的协议、特性和功能,使接入网能够平滑支持IPv6业务。

3.1 IPv6透传模式

IPv6透传模式下,接入网不对IPv6协议和报文做任何相关处理,只需要进行数据的透明转发,相关功能由城域网的BRAS/SR来处理。由于接入网对IPv6的数据透明转发,不解析IPv6的协议和报文,使得IPv6业务的承载效率较低,在很多功能上会有限制。最突出的缺陷是在承载IPv6的IPTV业务时,接入网设备无法实现分布式组播,需要统一由BRAS/SR进行组播复制,造成大量带宽的浪费,影响IPTV业务发展。还有在安全性策略(如ACL、线路标识)和QoS机制(如基于IPv6进行业务流标识等)上的部分功能都无法实现,需要将其功能转移到BRAS/SR或者家庭网关上提供,降低了组网的灵活性。

该模式下,现有接入网基本上无需进行升级和改造,没有技术障碍,成本低,难度小,可以满足IPv6业务发展初期的需求,普遍支持IPv6透传模式的接入网设备不会成为整个网络向IPv6演进的障碍。

3.2 IPv6感知模式

IPv6感知模式下,接入网设备具备IPv4和IPv6的双栈能力,在保持对IPv4相关IGMP组播、ACL等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对必要的2.5层和三层IPv6报文和MLD等协议的处理功能,实现IPv4/IPv6业务的高效可靠承载。接入网设备需要增加的主要功能包括IGMP(IPv4)和MLD(IPv6)双栈组播协议、面向IPv6的安全与过滤功能、针对IPv6的DHCPv6/SLACC relay(用户接入线路/端口标识)功能、对IPv6的组播ND消息的支持以及基于IPv6的网络管理。

3.3 现有接入网对IPv6的支持程度

现网部署的接入网设备在对IPv6透传的支持上没有问题,但普遍不支持IPv6感知功能,主要原因在于设备软、硬件功能和设备性能上的限制。从软、硬件上来看,ATM DSLAM和ATM内核的IP DSLAM无法感知IPv6报文,而IP内核的IP DSLAM的线卡无法感知IPv6报文(主交换板一般具备感知IPv6报文的能力,但会存在处理能力上的限制),大部分楼道交换机不支持IPv4的组播、QoS、ACL、线路标识,更不用说对IPv6的支持。尽管EPON、园区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普遍在硬件上具备IPv6感知能力,但也需要软件升级。从设备性能上来看,一些交换芯片的ACL表容量、组播组容量等资源是固定的,IPv4和IPv6业务共享这些硬件资源,会对IPv4/IPv6业务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限制。按照目前各厂商的开发进度,2010年年底部署的接入网设备才能普遍支持IPv6感知功能。

总之,IPv6感知模式对IPv6业务的支持能力强、承载效率高,可以部署MLD组播,具备基于IPv6的ACL和QoS功能等,适合IPv6业务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是接入网长期演进方向。但是设备能力的增强,要求接入网中部分设备进行硬件更换,特别是在网时间较长的设备,如早期的ATM DSLAM设备等,需要进行硬件升级。由于改造数量多,因此全面升级改造的投资成本巨大,且实施难度也很高。

4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网的部署原则和演进策略

接入网设备对IPv6支持和改造的实施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为降低网络演进的成本,电信运营商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光进铜退”的部署、接入网设备的支持能力、改造的难度,选择恰当的接入网演进方案。

4.1 接入网部署IPv6的原则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网部署IPv6的总体原则应为“业务驱动、分段实施、因地制宜、协同发展”。

(1)接入网改造的最直接驱动力是业务

由于产业链发展的不确定性,用户数和业务量发展难以预测,内容和应用发展难以把握,技术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地址分配、业务承载及管理等),这使得IPv6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接入网引入IPv6应结合IPv6的业务发展,逐步进行升级改造,避免改造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在IPv6业务量和用户数较少的部署初期,接入网应主要以IPv6透传的方式支持IPv6业务的发展,随着IPv6业务的发展逐步从IPv6透传方式向IPv6感知方式过渡。

(2)接入网改造应面向不同的区域分段实施

在IPv6业务发展初期,接入网采用IPv6透传方式就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了保护已有投资、节约改造成本,原则上近期不宜针对IPv6进行大规模的已建接入网设备升级改造,应结合“光进铜退”和接入网设备的自然退网,逐步更换为满足IPv6要求的设备,提高投资效益。比如,部分宽带设备(ATM DSLAM和ATM内核IP DSLAM)已经在网运行接近10年,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备品备件及厂商维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光进铜退”也会进行部分设备的替换,利用这种必须的改造进行已建区域的IPv6改造,成本较低且可控。新建区域则可以直接部署支持IPv6感知模式的设备,并且可优先开启IPv6功能。

(3)接入网改造应因地制宜,老区采用老办法,新区采用新办法

在已建区域,现有接入设备和BRAS普遍不支持IPv6感知模式,需要通过硬件或软件升级才能支持IPv6感知模式。这种改造应结合用户和业务的发展,逐步升级,时机成熟后启动全网改造;在新建区域,普遍采用新设备,支持IPv6感知方式,即使不支持,也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进行改造(成本较低)。可以在新建区域建设支持IPv4/IPv6双栈的BRAS/SR,从而推进新建区的IPv4/IPv6双栈运行。

(4)接入网的IPv6部署必须从全网考虑,与其他相关联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和改造协同发展

如果BRAS/SR不支持IPv6,则还是只能以L2TP隧道方式实现IPv6业务的承载,这样就无法发挥接入网的IPv6感知能力。由于BRAS/SR升级相对比较容易,接入网升级的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接入网的升级改造应在BRAS/SR升级改造之后进行;如果BRAS/SR支持IPv6,接入网不支持IPv6感知模式,也可以通过家庭网关与BRAS/SR配合提供QoS保证机制,确保在接入网的透传模式下IPv6业务的应用。因此尽可能在升级接入网前升级家庭网关,避免接入网改造形成的大量资产闲置。从上述分析看,接入网改造不是全网向IPv6演进的障碍,应在BRAS/SR、家庭网关之后进行,是全网改造的最后一步。

4.2 接入网部署IPv6的演进策略

考虑到设备改造成本、IPv6用户数量以及业务内容和应用,接入网的改造可以分成3个阶段:商用部署初期、规模商用阶段和全面商用阶段。

(1)接入网IPv6商用部署初期

在接入网IPv6商用部署初期,IPv6用户量较少,终端以IPv4为主,仅有少量双栈终端。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在新建区引入IPv6 MSE(BRAS或者业务路由器SR),负责本局点IPv4/IPv6业务接入,并且作为LNS(L2TP网络服务器),解决少量其他局点的IPv6接入问题;在已建区MSE,接入设备不做硬件改造,接入网二层透传IPv6报文,MSE(IPv4)建立到 MSE(IPv6)的 L2TP。这种网络架构投资小,已建区无需进行大规模改造,只需进行配置调整,可以迅速开展业务。缺点是在接入网无法部署组播、安全、线路标识及QoS等功能,无法适应将来IPv6用户数的增长。

从业务实现方式来看,已建区接入网工作于透传模式,IPv4的上网业务与现有方式相同,IPv6上网业务也采用PPP方式。新建区接入网工作于IPv6感知模式,IPv4上网和IPv6上网共存。由于IPTV节目源的IPv6化还需要时间,即使是新建区,也需要IPv4的节目。另外由于全网开展IPv6组播的能力不一致(新建区支持MLD,已建区不支持MLD),无法实现统一的IPv6 IPTV业务承载,因此应逐步推动IPTV平台和机顶盒采用IPv4/IPv6双栈方式。

在这个阶段,接入网无需启用MLD、Line ID标识及ACL等功能,但对IPv6的组播报文不做限制(防止ND报文被丢弃),由MSE(IPv4)负责安全与绑定、组播复制及层次化QoS等功能在IP地址规划方面,IPv6地址规划应采用重叠模式,初期节约IPv4地址的效果并不明显。考虑到用户逐步从IPv4过渡到IPv6的必然性,为了将来IPv6路由转发表的简化,对于新建区应按照目标区域的用户数和业务量规划IPv6地址或者地址前缀(便于以后路由组织和地址溯源);同时,规划一定的IPv4地址空间(部分终端不支持IPv6,另外所有用户都需要IPv4地址以访问IPv4的内容资源),但地址空间可以适当收敛;对于已建区,保持原有的IPv4地址规划和分配机制,同时为IPv6业务规划一定的IPv6地址空间,并确保IPv6地址分配的可扩展性。IPv4/IPv6互通网关的部署投资很大,所以初期给某个用户单一的IPv6地址会产生较大的成本,所以还是要IPv4/IPv6地址同时覆盖。

在VLAN规划方面,新建区的IPv6用户数和业务量将逐渐增加,应按照目标模式规划VLAN。为每个用户的每个IPv6业务提供独立的通道,接入网(OLT/汇聚交换机)为IPv6/IPv4业务标记SVLAN并实现分流,接入不同的业务网络(IPv4或者IPv6)。由于采用VLAN作为用户定位的信息,不需要采用线路标识等额外定位手段;在已建区,将整个IPv6看成是一种新业务,采用单独的VLAN进行承载。该VLAN终结于汇聚层SR或者BRAS端口上,SR/BRAS 只是将该 VBES(VLAN for business ethernet services)VLAN转换为城域网封装形式(如MPLS等),并不感知IPv6内容,也就是纯管道式的VBES VLAN模型。

(2)接入网IPv6规模商用部署阶段

在接入网IPv6规模商用部署阶段,IPv6用户量增长到较大规模,终端以双栈为主,逐步出现IPv6单栈终端。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在新建区引入MSE(IPv4/IPv6),负责本局点 IPv4/IPv6业务接入,并且作为LNS,解决少量其他局点IPv6接入,现网MSE(IPv4)逐步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用户就近接入到边缘双栈MSE上,部分难以升级改造的MSE(IPv4)保持通过L2TP方式接入到双栈MSE上的模式。完成升级的双栈MSE下的接入网同步改造为IPv6感知方式;难以改造的MSE(IPv4)下的接入网保持透传模式。部署IPv6/IPv4互通网关设备,解决IPv6用户访问IPv4业务和IPv4用户访问IPv6业务的问题。在这种方式下,网络升级循序渐进,投资压力小,但是在已建区网络状况复杂,维护难度很大。

在IPv6规模商用阶段,IP地址规划方式与商用部署初期阶段的方式基本相同。VLAN规划方式也基本与商用部署初期相同,只是将升级后的MSE及其所带的接入网的VLAN规划方式改为与新建区相同即可。

(3)接入网IPv6全面商用部署阶段

在接入网IPv6全面商用部署阶段,IPv6用户量接近或超过IPv4规模,主流业务逐步迁移到IPv6网络,终端以双栈为主,逐步出现IPv6单栈终端。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新建区的MSE(IPv4/IPv6)负责本局点IPv4/IPv6业务接入,现网已建的MSE(IPv4)升级支持为双栈模式。双栈MSE为用户终端优先分配IPv6地址,业务访问以IPv6为主,减少直至取消隧道技术在城域网络中的应用。在城域核心部署大规模的IPv6/IPv4互通网关,提供IPv6终端访问IPv4业务,已建区接入网全部升级为IPv6感知模式,未来双栈城域网逐步演进为纯IPv6网络。因此IP地址规划和VLAN规划都应以IPv6业务为主。

该阶段,接入网基本达到目标,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已建区网络改造需要较多投资,工作量大,应结合ATM DSLAM等旧设备退网和“光进铜退”逐步分批进行。

5 结束语

接入网向IPv6演进是必然的发展趋势。IPv6透传方式是近期接入网承载IPv6的主要方式,IPv6感知方式适合IPv6业务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是接入网长期演进的方向。由于全网升级改造的成本高、难度大,接入网在升级改造中应充分考虑网络中的设备状况,IPv6业务和用户数量的发展,避免盲目改造。原则上,近期不宜针对IPv6进行大规模的已建接入网设备升级改造,而应结合“光进铜退”和接入网设备的自然退网逐步更换。接入网部署IPv6应因地制宜,老区老办法、新区新办法,应与BRAS/SR的IPv6部署和家庭网关的IPv6化协同进行。

1 宋阿芳,奚展越,王颖.光进铜退用户端设备部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电信科学,2009,24(10)

2 左建,任艳,欧月华.PON中无源光分路器的分析.电信技术,2009(6)

3 吴健学.低成本多业务综合接入EPON系统设计方案研究.电信科学,2009,25(4)

4 刘册.EPON系统多业务承载调度机制的研究.电信科学,2009,25(9)

5 张晋豫,杨维,刘犁.优化的EPON多播QoS DBA实现研究.通信学报,2009(2)

6 陈文.“光进铜退”下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的探讨.电信科学,2008,24(9)

7 蒋铭,沈成彬,王成巍等.基于EPON的FTTx接入网建设关键问题探讨.电信科学,2008,24(9)

8 王成巍,沈成彬,蒋铭等.PON系统中的光链路检测技术研究.电信科学,2008,24(9)

9 杜喆,沈成彬,陈文等.无源光网络的光线路相关技术研究.电信科学,2008,24(9)

10 沈成彬,曹敏,蒋铭等.“光进铜退”热潮中二层汇聚网与光接入网的融合.电信科学,2008,24(9)

11 唐雄燕.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光接入发展.电信技术,2009(2)

猜你喜欢

双栈接入网部署
一种基于Kubernetes的Web应用部署与配置系统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部署
有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IPv6网络演进及其部署方案
电子信息接入网技术在网络电视中的应用之我见
光接入网虚拟实验平台设计
部署“萨德”意欲何为?
通过骨干网对接入网业务进行保护的探讨
IPv4到IPv6演进技术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