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订和完善设备管理相关法规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2010-06-11广州大学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刘德峰

中国设备工程 2010年7期
关键词:条例设备管理

广州大学,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刘德峰

概述与设备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现状及社会背景,分别从设备管理与社会公共利益、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设备资源市场发展关系角度,论述 《条例》修订和完善的必要性、出发点及法理基础。

刘德峰,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主任,广东省设备维修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任职于广州大学商学院。

一、与设备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现状及社会背景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确定了新时期设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条例》 总则提出的“企业的设备管理应当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对我国设备管理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条例》 提出的设备管理方针、原则和任务以及设备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对规范企业设备管理行为,推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都起到了显著的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今仍然在企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世界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原则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应予坚持和发扬。

此外,与设备管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有《安全生产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节约能源法》、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从企业运行中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安全生产及特种设备运行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角度,对企业的法律责任,涉及设备制造、运行、转移中可能导致安全、节能、环保的事项进行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但由于与设备相关的监管性法规的缺失,特别是这些法律法规与《条例》 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够明确,影响了这些法律在控制和监管企业设备运行行为方面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尽管《条例》 的历史作用是显著的,但由于它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所依存的社会背景、运行条件以及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关系客体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国家企业制度有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由过去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发展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2) 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与法律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旧条例在内容上对企业的设备管理活动提出了很多具体和细化要求,有些属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不宜继续作为政府的立法监管对象; (3) 《条例》 个别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应根据目前的法律环境和法制化建设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二、修订和完善设备管理法规的必要性和基本出发点

1.设备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紧密而直接的关联性赋予了政府立法监管责任

事实表明,能源消耗浪费、污染物排放超标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与企业设备特别是具有安全性和环境危害性设备的技术状态不佳、疏于管理和维修质量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企业设备的运行消耗社会能源很大一部分。(2) 企业设备运行制造严重的空气污染。 (3) 企业设备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企业安全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4) 安全事故和污染性劳动条件因引发的生产损失、健康费用及补偿费用巨大。

由此可知,设备运行和设备管理这一《条例》 的法律客体,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立法,规范、监督和促进企业设备运行和管理活动,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降低其安全和环境危害性,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责任。

2.大量工业及交通企业其产品质量、资源消耗水平和环境危害性控制水平与设备运行和设备管理水平存在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庞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巨大国有设备资产的良好运行和增值保值,与企业和整个国家的设备工程技术水平及其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能不能管好和用好设备,是社会经济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性性质的问题。几十年来,企业在设备管理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和技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继承、保障和鼓励这些知识财富的共享和发展,将在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和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与基础的推进作用,这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责任之一。

此外,2003年国家从落实《安全生产法》 考虑,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但这仅仅是限定在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索道等有限设备范围内。而特种设备在全部设备中所占比例甚小,特种设备以外的数量庞大的其他生产设备,因事故和安全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亚于特种设备。而目前对涉及这些设备的环境保护、节能和节约资源等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规范。

3.急需将快速发展的设备资源市场纳入法制化管理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的设备资源市场(设备维修市场、设备租赁市场、备品配件市场、设备技术服务市场等) 已得到充分发育并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国家应当对设备资源市场,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有必要通过《条例》修订或立法,建立维修服务、设备租赁、技术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人员资质认证制度、设备循环利用制度等,将设备资源市场纳入法制化管理。

另外,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社会化维修技术服务市场,很多国有企业的维修队伍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被剥离出去,同时,社会上也新涌现了很多专门从事设备维修的公司。由于缺乏对维修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公司的规范化管理与市场准入制度,一些不具备专业维修能力的公司和个人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企业设备维修业务,维修质量、工期、费用纠纷很多,严重妨碍了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重大隐患。因此,只有尽快将设备资源市场纳入法制化管理,才能有效遏制高能耗、高污染性和高安全危害性设备、成套装置及生产工艺,通过市场渠道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才能促进设备资源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从设备管理法律法规的法理基础看修订和完善《条例》 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原因和背景,设备管理法规特别是《条例》的修订或完善,应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监管设备资源市场出发,继承、保护和推广我国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创造和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这将对规范企业的设备管理活动,实行设备综合管理和发展再制造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进行设备管理和设备工程技术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设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必须正确处理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关系,以及设备资源市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将《条例》 的修订和完善置于正确的法理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供讨论。

第一, 《条例》 应遵循国家 《行政许可法》 中确定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原则,明确政府在设备管理上的作用和地位;并加强对设备运行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并对设备资源市场及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以推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第二,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方面的法律对于设备方面的规定,通过《条例》 这个下位法规,在设备管理领域中予以细化和落实,以约束企业自觉地采取自律行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合理使用设备、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设备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减少安全和环境危害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按“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管理、行业协会自律”原则,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在设备管理中的各自责任,发挥设备管理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和企业在设备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在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过程中,要从保护和发展国有资产出发,对国有性质设备资产的管理赋予法人财产权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属性。

猜你喜欢

条例设备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调试新设备
新版党纪处分条例修订要点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