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干预对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外感发热的治疗应用
2010-06-09吴鸿雁
吴鸿雁
湖南省汩罗市中医院(414400)
髋关节置换能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减轻疼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髋关节置换在临床广泛开展。但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且手术室内环境低温、身体裸露、皮肤消毒、以及麻醉药物影响尤其是连硬外麻醉的手术患者常发生低温(34℃<T<36℃),发生率为50%[1]。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体温失衡现象,低温可引起患者心功能改变、知觉水平降低、药物半衰期延长、寒战、术后发热和伤口感染率增高[2]等。为了避免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术后发热,减少并发症,我们对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术中保温干预,有效预防了围手术期低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髋关节置换指针的60例患者均为汩罗市中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病例。入院后认真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对于有肝素过敏史、胃十二指肠溃疡史、严重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者,均排除在外。对入选的50例患者均由同一医师主刀施行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入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后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3岁(60~93岁),股骨颈骨折12例,粗隆间骨折1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翻修2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7例,股骨头置换13例。干预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4.3岁(63~95岁);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髋关节翻修2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6例股骨头置换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心电监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低流量吸氧,手术间的室温由中央空调设定为25~26℃并于术前30min恒定室温,术中所用冲洗液、静脉输入液体等也于术前60min放置于恒温的手术间内。患者入室后予手术室棉被覆盖,术中取侧卧外,予棉被覆盖胸部、手臂。
1.2.2 干预组
常规心电监测,低流量吸氧,运送患者途中用棉被裹盖,防止经皮肤散热;手术间温度设定25~26℃;非手术区皮肤用小棉被遮盖,手术区消毒液水浴加热至37℃;术中输液及输血等用电子恒温输液器加温至37℃左右 ,体腔冲洗液术前水浴用加热至38℃随取随用,减少热量散失。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期和术后24h体温、血压波动、出血量及寒战发生情况。寒战情况的记录包括寒战的频率和评分[3]:0分无寒战,1分脸部及颈部肌肉抽动,2分某组肌群抽动,3分全身肌肉抽动。出血量包括吸引瓶内血液计量,术中清点敷料,敷料血液量按公式折算含血量[4];对术野蒸发及术区治疗巾上的渗血由主刀医生根据术中情况凭经验估计。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24h体温变化情况
对照组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即有开始发热,发热以低热为主,有少数患者出现高热;保温组患者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无高热及超低温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h发热情况
2.2 两组寒战情况的比较
寒战情况比较对照组寒战次数明显多余干预组,且程度比干预组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寒战次数、寒战评分情况
2.3 两组手术期血压波动情况比较
干预组与常温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在消毒时和手术时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压波动情况(±s)
表3 血压波动情况(±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舒张压(mmHg)入室时 消毒时 术中30 术中60 术毕 入室时 消毒时 术中30 术中60 术毕干预组n=30 130±18 135±20* 130±19* 125±15* 120±16* 85±12 90±16* 88±13* 80±15* 75±10*对照组n=30 128±20 140±22 142±23 138±24 135±19 83±10 95±15 95±16 93±14 90±12收缩压(mmHg)
2.4 两组手术期出血与24h引流量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中失血及术后24h引流量相对较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 论
正常体温的恒定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平稳有重要意义。手术开始之前,因为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对外界低温感觉迟钝不能有效发挥体温中枢与周围皮肤的调节功能。手术室内环境温度较低并予体温有明显温差的消毒液皮肤消毒、术中打开体腔散发热量,失血带走部分热量,以及使用冷的药液静脉输液和冷的冲洗液冲洗等,使手术患者散热增加,体温下降,且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聚功能受损,抑制凝血级联反应,术中出血增多,导致手术风险,影响患者围手术后期的恢复。
采用有效的保温措施是保证麻醉顺利、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条件。在探讨输注加温液体是否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轻度低温和寒战及术后低热,观察表明,围手术期的体温与入室时的基础体温相比,观察组体温稳定或略有降低,对照组明显降低。这与文献报道术中输注接近40℃的温热液体,患者的中心体温明显高于输注室温液体的对照组[5]内容相符。在未采用保温措施情况下,随着手术的进行患者寒战次数逐渐增多,患者的体温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保温组患者体温,血压保持相对恒定,不同时间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4h低热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由手术室回病房24h内发热,此种发热多系感冒即外感型。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和抵抗力较差,低温可降低人体免疫力。发热患者血流增速,血压升高,导致渗血增多。说明保温干预能有效维持患者术中体温、血压的恒定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髋关节置换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可以导致患者寒战发生率曾高,一般多发生在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后几分钟时间。寒战出现后少数患者要使用度冷丁,症状才消失。有部分患者回病房途中感受外界寒冷刺激,出现全身寒战,添盖衣被不能缓解,需药物缓解。术中寒战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手术室温度偏低,冲洗液未加温,局麻药物有导致纤颤作用;硬膜外麻醉由于阻断了交感神经,使阻滞区域内皮肤血管扩张,体热散失增多,肌肉松弛后机体产热急剧减少,因而反射性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未阻滞区域寒战加强肌肉收缩以增加产热对抗低温;连硬外膜膜外麻醉能减弱中枢和外周性体温调节,因此,施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很容易发生低温,加上输注未加温液体使得输入的液体吸收体内热量发生轻度低温,而低体温也是诱发寒战的原因[6],身体核区中心温度低于神经中枢体温调定点,可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从而使产热中枢兴奋,促进周围毛细血管收缩和寒战的产生。血管过度收缩,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和增加中老年围手术期风险。体内热量散失过度致使患者出现先发冷后发热(即所谓的感冒症状)。通过输注加温液体后,避免了轻度低温的发生,并使中心体温低于调定点,从而减少了寒战的发生率。
表4 手术期出血与24h引流量比较(±s)
表4 手术期出血与24h引流量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期出血(mL) 24h引流量(mL)对照组 30 280±50.1* 330±45.2*干预组 30 220±56.2 260±60.6*
因此,采用输注加温液体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低温和寒战。保温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置换术者体温、血压的定, 减少术中对生命体征的干扰和术后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
[1]赵书娥,尹灵溯,赵莉等编译.围手术期低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
[2]于丁宁,低体温的危害及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5):258-261.
[3]甘海鹏.谈谈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中的几点意见[J].浙江创伤外科,2002,7(1):1-2.
[4]谢小玲,黄小红,祝妍华.术中保温干预对婴幼儿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2):7-9.
[5]于宏梗,杨锡馨.围手术期寒战的预防[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6):331.
[6]张淑月,朱君字,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