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乳酸菌发酵桑树叶生产非常规饲料的研究

2010-06-07王熙涛何连芳张玉苍

饲料工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桑树氮源乳酸菌

王熙涛 何连芳 张玉苍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蛋白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促进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但目前常规饲料资源的不足,必将制约畜牧业的生产发展。据各方面研究预测,我国到21世纪30年代,人口将由13亿增加到16亿,粮食总产量由5亿吨增长到7.2亿吨,其实际用于饲料量将由2.0亿吨增长到3.6亿吨。到2030年,按16亿人口人均日消费动物性蛋白质25 g计算,届时,全国至少约需消费1460万吨饲用蛋白质,其中尤其是赖氨酸、蛋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缺口更大。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要走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之路,必须重视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1]。

桑树属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的落叶乔木,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桑树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强,在pH值4.5~9.0范围内都能生长[2]。桑树是目前木本叶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树种之一,其营养成分高于一般牧草,是木本植物中含量较高的树种。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桑树分布遍及全国,面积达到100万公顷左右。农民向来以桑叶只是作为蚕的饲料,少数地方当有桑叶剩余时,桑叶也用来饲养家畜和塘鱼。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草地资源的减少,利用桑叶作为畜禽饲料已经引起畜牧业生产者的重视。桑树叶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丰富,经科学加工后是很好的全价畜禽饲料。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是衡量产品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当食物中赖氨酸含量不足时,就会限制其它氨基酸的利用。研究表明在谷物粮食中加入1 g赖氨酸就相当于10 g可利用的蛋白质。桑树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可代替精饲料,是理想的非常规饲料[3]。

乳酸菌是一种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或者兼性厌氧生长。不耐高温,经80℃处理5 min,损失70%~80%。但耐酸,在pH值为3.0~4.5时仍可生长,对胃中的酸性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动物体内通过生物拮抗、降低pH值、阻止和抑制致病菌的侵入和定植,降解亚硝氨、氨、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维持肠道中正常的生态平衡,活菌体内和代谢产物中含有较高的SOD,能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研究发现,乳酸菌在鱼体肠道系统定植,可以抵抗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增强抗感染能力,增加肠系膜的免疫调节活性,促进生长。可在哺乳期和断乳期动物中使用[4]。本试验利用乳酸菌对桑树叶进行发酵,通过研究原料组成、接菌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无机氮源等因素对乳酸菌数量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生产出富含较多乳酸菌利于牲畜吸收消化的非常规生物饲料。

1 试验材料

1.1 桑树叶

大连工业大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收集,产自云南自然风干的桑树叶。

1.2 菌种

大连工业大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

1.3 其它原料

餐厨废弃物、麸皮、玉米面、豆粕、尿素,均为市售。

2 测定方法

2.1 桑树叶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水分(GB/T6435—94)、粗蛋白(GB/T6432—94)、粗脂肪(GB/T6433—94)、粗纤维(GB/T6434—94)、粗灰分(GB/T6438—94)、钙(GB/T6436—94)。

2.2 菌数的测定

本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菌数含量,即通过不断的稀释手段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板,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量[5]。

3 试验过程

3.1 桑树叶成分分析

对桑树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桑树叶主要营养成分(%)

从表1可以看出,桑树叶营养成分丰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较高,作为饲料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与其它常规饲料混合使用。

3.2 发酵工艺流程

桑树叶发酵生产微生物饲料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桑树叶固态发酵饲料工艺流程

3.3 菌数的检测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微生物菌数测定常用的基本方法,具有直观性效果。将发酵后的饲料样品称取1 g,搅碎,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在无菌室中将样品不断稀释至最低的浓度梯度,取0.1 ml至已冷却的倒入了麦芽汁培养基的平皿中,用涂布器涂均匀。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隔4 h观察,待长出菌落后计数,并做平行试验3组,取平均值(见图2)。

3.4 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试验先将发酵原料与乳酸菌的初始发酵条件定为原料配比3:1、接菌量6%、发酵时间60 h、无机氮源添加量1.5%、发酵温度34℃、pH值6,含水量80%。然后对每个因素单独进行考察,进而确定单因素的最佳发酵条件。

3.4.1 发酵原料配比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选取常规饲料玉米面、豆粕、麸皮(比例为3:1.5:1)与粉碎过筛的桑树叶混合,在初始条件下进行发酵,改变常规饲料与桑树叶的比例,其配比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当常规饲料与桑树叶比例为4:1时,乳酸菌的生长数量达到最大值,是发酵原料的最佳配比。

图3 发酵原料配比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3.4.2 接菌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接菌量对菌数影响如图4所示。随接菌量的增多,发酵后乳酸菌数量也逐渐升高,但是当接菌量高于8%时,发酵后菌数反而降低,因此接菌量在8%时最为适宜。

图4 接菌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3.4.3 发酵时间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发酵时间对菌数影响如图5所示。菌种在60 h之前生长迅速,在60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数量逐渐递减,84 h之后数量变化趋于平稳。

图5 发酵时间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3.4.4 无机氮源添加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无机氮源对菌数影响如图6所示。本试验选取添加尿素作为无机氮源,从图6可以看出,开始随着尿素的增加,菌数也逐渐升高,在尿素添加量为2.0%时,菌数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尿素的进一步增加,菌数又逐渐降低,说明过量的无机氮源抑制了菌种的生长。

3.4.5 发酵温度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图6 无机氮源添加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发酵温度对乳酸菌生长数量影响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6℃。

3.4.6 pH值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发酵原料的pH值对菌数影响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菌种生长的最适pH值为5.5。

3.4.7 含水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图7 发酵温度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图8 pH值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图9 含水量对乳酸菌生长数量的影响

原料中含水量对菌数影响如图9所示。发酵时含水量在85%~100%变化时,对菌数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含水量大于90%之后,菌数无明显变化,因此以含水量在90%时为宜。

3.5 正交试验

为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菌量、尿素添加量4个因素做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根据计算各列极差R可知,影响发酵条件的主要因素为接菌量,其次是尿素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最佳发酵条件为:接菌量9%,发酵时间60 h,尿素添加量2.0%,发酵温度36℃。经凯氏定氮法测定,此工艺条件下微生物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9.56%,

4 结论

①桑树叶营养成分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特别是含有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可取代部分常规饲料与乳酸菌一起发酵制备微生物饲料。

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菌量9%,发酵时间60 h,尿素添加量2.0%,发酵温度36℃。

[1]吴萍,李龙.桑树用作畜禽饲料的开发前景 [J].中国蚕业,2006,27:91-93.

[2]叶志毅,刘红.利用桑树叶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1):43-44.

[3]李勇,苗敬芝.桑叶的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制品的开发[J].中国食物与营养,1999(3):25.

[4]李维炯.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5-70.

[5]刘国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5-127.

猜你喜欢

桑树氮源乳酸菌
马桑树儿搭灯台
禽用乳酸菌SR1的分离鉴定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哭泣的桑树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氮源优化研究
响应面分析法和氮源改进优化L-赖氨酸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