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2010-06-07詹可顺
詹可顺
安徽省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232035)
疼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阿片类镇痛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其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根据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可减轻或消除患者持续疼痛症状,又减小成瘾性,以提高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广济分院2008年阿片类镇痛药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提供依据。
1 资 料
收集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广济分院2008年1至12月阿片类镇痛药处方共2556张,统计用药名称、药品品种、用药天数和总用药量等情况。
2 方 法
以WHO药物使用研究小组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DI)[2]方法,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6版及临床常规用量,确定DDD值,求出DDDs值,分析比较各种阿片类镇痛药的应用情况。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用药总天数。
3 结 果
处方涉及阿片类镇痛药8种,剂型2种,各种药物在处方中的构成比见表1,药品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见表2。
由表1可见,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吗啡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的处方量相对较多,其处方构成比分别为23.94%、19.25%、15.96%和15.02%,占所有处方的主导地位,其次 是阿桔片、磷酸可待因片、芬太尼注射液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总体来看,医师开具的阿片类镇痛药处方是按照药品的药理作用及疗效结合患者病情需要选择用药,并不集中用哪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用药较为相对合理。
表1 各种阿片类镇痛药在处方中的构成比
由表2可见,盐酸羟考酮控释片、阿桔片、磷酸可待因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用药频度较大,其DDDs值分别为2375、2183.3、1817、1735,特别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用药频度较大,这与处方构成比基本一致。由表2的DUI值还可以看出,芬太尼注射液和盐酸吗啡片的DUI<1,盐酸吗啡注射液和阿桔片的DUI略大于1,磷酸可待因片的DUI略大于2。其余均在1~2。
4 讨 论
表2 各种阿片类镇痛药的药物利用指数(DUI)
4.1 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度约为吗啡的80~100倍,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3],不良反应少,广济分院的芬太尼注射液主要用于手术麻醉镇痛与镇静,故芬太尼注射液的处方构成比及使用频度较小,其 DUI值<1,用药合理。盐酸吗啡片的DUI值也小于1,用药合理。
磷酸可待因片镇咳作用强而迅速,类似吗啡,但作用强度约为吗啡的1/4,镇痛作用强度约为吗啡的1/10~1/7,广济分院主要用于急性阑尾炎、胆绞痛、肾绞痛、胆囊切除术后及手术麻醉前给药及镇咳;其处方构成比为6.11%,其使用范围已逐渐被口服吗啡的控、缓释片所替代,这与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相一致。磷酸可待因片的DUI值>2,说明该药处方使用剂量稍大,在处方调配时应加强管理。
阿桔片和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DUI>1,用药较为合理。
在36张使用哌替啶注射液的处方中有19张(52.8%)为胃癌、直肠癌、膀胱癌等术后止痛,而非用于长期癌痛治疗,但其DUI值>1,说明个别处方使用剂量稍大,但总的来说用药基本合理。
4.2 广济分院是一所肿瘤专科医院,临床用药情况可进一步证明,癌症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出现的精神依赖性较小。WHO在《国家麻醉药品管制的平衡原则》中指出:“国家麻醉药品管理政策中应规定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与药物依赖性的区别”。现代研究证明,将阿片类镇痛药的规范化使用与疼痛治疗致使患者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4]。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关,静脉直接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易于导致成瘾,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多采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控释、缓释制剂,使血液中的活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成瘾的风险不存在或极少见[5]。广济分院吗啡缓释片处方构成比较大,其使用频度也最大,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口服给药缓解癌痛的最佳给药原则。
吗啡缓释片和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UI值均>1,但鉴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国药管安[1996]160号“关于癌症患者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对癌症患者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所以吗啡的DDD值无确定性,只能作为计算参考。因此,虽然吗啡缓释片和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UI值均>1,但总体来说应为合理用药。考察中还发现个别处方吗啡的用药次数存在一定问题,有处方q8h、q6h给药一次,日用药量30~180mg,用药次数过频。由于吗啡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的峰谷现象较小,只需每12h口服一次,就可有效控制疼痛。应通过控制正确的剂量使每位患者能达到在12h内控制疼痛的效果,如果疼痛不能缓解可在12h后逐增剂量直至疼痛缓解。
[1] 聂漭,刘淑俊,邸立军,等.癌症及其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22.
[2] 查仲玲,张玉.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5(2):112.
[3] 刘新春.实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9.
[4] 刘志民,顾慰萍,周伟,等.中国癌症疼痛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肿瘤,1999,8(1):57-60.
[5] 余汉华,周莉红.临床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