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通胶囊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36例

2010-06-06贺玉莲贺玉荣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红细胞原发性证候

贺玉莲 贺玉荣

1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2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一部分患者于发病数年后,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目前西医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多采用单纯使用激素或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膜性肾病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当属中医理论中湿热胶着成瘀”的创新性思维,并将“益气活血化湿法”运用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注重活血化瘀,加入善入络脉、祛瘀通络的虫类药,按此组方制成益肾通胶囊,并对益肾通胶囊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5年10月—2009年10月于本院住院及门诊随访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共72例,均经肾脏穿刺病理诊断证实(病理分期Ⅰ期及Ⅱ期)且肾功能正常。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2±10.4)岁,平均病程(1.6±1.2)年;Ⅰ期 19例,Ⅱ期17例;肾病综合征27例,非肾病综合征9例。对照组 36例,其中男 19例,女 17例,平均年龄(48.2±9.1)岁,平均病程(1.5士1.2)年;Ⅰ期21例,Ⅱ期15例;肾病综合征25例,非肾病综合征1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标准;②符合原发性膜性肾病病理分期Ⅰ期及Ⅱ期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6岁以下,65岁以上;②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③有肾功能损伤;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1.3 药物

黄芪60 g,当归20 g,白花蛇舌草30 g,仙灵脾15 g,党参30 g,苡仁30 g,柴胡12 g,黄芩 9 g,茯苓 15 g,炒白术 15 g,川芎 15 g,地龙 12 g,乌梢蛇 12 g,龟板15 g,僵蚕10 g,蝉蜕 10 g,甘草5 g。在本院制剂室提取,制成浓缩丸剂,9 g折生药30 g。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盐酸贝那普利片(洛汀新),每次 10 mg,每日1次。如咳嗽明显改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150 mg,每日1次);②表现严重肾病综合征者,应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③给予双嘧达莫,每次50 mg,每日 3次,血浆清蛋白低于20 g/L时,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单位,每日1次,皮下注射;④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益肾通胶囊,分早晚各1次,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计算中医证候积分”[1],并制订疗效评定标准:①缓解: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性,或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尿潜血阴性或镜检红细胞数正常,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正常;②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镜检红细胞减少≥3个/HP或尿潜血“++”,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检查减少≥40%;③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镜检红细胞减少<3个/HP或尿潜血“+”,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检查减少<40%;④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者。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6,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36,±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36,±s)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6.1±2.6 12.5±2.1*治疗组 16.3±2.7 8.5±1.2**△△

3 讨论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病理诊断名称,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脏层上皮之间,导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引起大量蛋白尿而造成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中医学并无“膜性肾病"之病名,就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可属中医“水肿”、“尿浊”等范畴,病位在肾,累及肝脾[2-3]。本病的发生,内因多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或七情内伤等损伤人体正气,使脾肾亏虚;外因多由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内外合邪,气化障碍而发为水肿、腰痛、尿浊等。究其本质,乃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在本病的演变过程中,瘀血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因正气亏虚,气不行血,血滞为瘀,或阳气不足,血寒而凝;另一方面,瘀血既成之后,阻碍气机运行,使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又可导致或加重病证,而成为致病因素,瘀与湿合,湿瘀胶结则使病情更加复杂和缠绵难愈。即久病必瘀,日久甚至结成症瘕,发生恶变,危及生命。大部分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属于久病则虚,久病必瘀,瘀血阻于肾络。因此在膜性肾病发展过程中,瘀血阻于肾络贯穿于疾病始终,更是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根本病机。

采用益气活血化湿法为主治疗膜性肾病,并注重应用虫类药等活血化瘀药。益肾通胶囊组方中黄芪、党参、仙灵脾补肾益气助阳,使肾气化当行,小便自利;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利尿;乌梢蛇祛风活络定惊;僵蚕、蝉蜕息风止痉,解毒散结,应用多味虫类药是由于本病属沉疴痼疾,病邪深居于络,而虫类药性走窜,能入络搜剔,善入细微孔隙之处,使血无凝浊、气可宣通,干血恶瘀结聚之宿根松透,可药达病所;当归、川芎等药活血化瘀,加强化瘀通络之力度;白花蛇舌草、茯苓、炒白术、薏苡仁清热利湿;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解郁热、畅达三焦、枢转气机,恢复三焦的网络调节机能。此方既有病因治疗,又有整体调节,疏利少阳、活血化瘀、通络搜剔、清热利湿,丰富了对肾脏疾病的认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韩莉,邓跃毅.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278-280.

[3] 阳晓.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0):614-616.

猜你喜欢

红细胞原发性证候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