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发酵生产裂褶菌多糖的动力学研究
2010-06-05陈聪,周素梅
裂褶菌多糖是从裂褶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中性胞外多糖,是裂褶菌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活性[1]。裂褶菌作为一种药食用真菌,现已实现规模化固态发酵培养,研究裂褶菌多糖的固态发酵动力学,对于探讨其发酵机理、优化培养参数、提高工业化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此对裂褶菌多糖的固态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固态发酵生产裂褶菌多糖实现工业化提供依据。
1 实验
1.1 菌种
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Fr.)50875 菌株,自行筛选保存。
1.2 培养基
斜面种子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2]。
摇瓶种子培养基(g·L-1):葡萄糖30,黄豆粉5,酵母浸膏粉2,KH2PO41,MgSO4·7H2O 0.5,VB10.001。
固态发酵培养基:80%麦麸+20%玉米芯(初始含水量为50%)。
1.3 培养方法
首先将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于27℃培养6 d;再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于27℃、180 r·min-1下培养60 h;最后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于27℃培养8 d。
1.4 分析与检测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固体培养基统一制备、统一接种、混合均匀后分装到培养瓶中在同一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取样时同时取3个培养瓶分别测定裂褶菌多糖含量、底物消耗量及菌体含量,取平均值。
1.4.1 裂褶菌多糖含量的测定
收集固态发酵物,60℃烘干6 h,粉碎;80℃水提,42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加3 BV乙醇沉淀过夜;离心、收集醇沉物,定量分散;取分散液适当稀释,采用苯酚-硫酸法[3]测定总多糖含量。
1.4.2 底物消耗量的测定[4]
取不同发酵时间的培养瓶,将其中的固态发酵物于60℃烘干至恒重,准确称重,按下式计算底物消耗量。
1.4.3 菌体量的测定
菌体量的测定采用核酸法[5]。
1.5 计算工具软件
采用 Origin 8.0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裂褶菌多糖固态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对裂褶菌进行固态发酵培养,每隔1 d取样测定菌体生物量、多糖产量和底物消耗量,结果见图1。
图1 裂褶菌固态发酵过程代谢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裂褶菌固态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曲线呈“S”型,多糖产量同菌体的生长同步。表明该发酵过程属于生长偶联型[6]。
2.2 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借鉴药用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的动力学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固态发酵反应器内温度和湿度等参数衡定,生物量、基质成分以及裂褶菌多糖的含量等亦均匀一致,即固态发酵反应器是一个理想的全混反应器;(2)菌体生长为均衡型非结构式生长,细胞成分仅需用一个参数即菌体浓度表示即可;(3)培养基中只有一种底物是细胞生长限制性底物,其它营养成分及氧气供应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4)将微生物生长视为简单反应[7,8]。
2.2.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菌体生长曲线呈“S”型,可以用Logistic模型[6,9]来描述,即:
(1)
式中:X为细胞浓度,g·(100 g)-1;Xmax为最大细胞浓度,g·(100 g)-1;μmax为最大比生长速率,d-1。
2.2.2 多糖合成动力学模型
已知裂褶菌多糖合成属于生长偶联型,根据微生物产物合成动力学Luedeking-Pirct模型[8,9],得
(2)
式中:P为产物浓度,g·(100 g)-1;α为与菌体生长量关联的产物合成常数,g·(100 g)-1·d-1。
2.2.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常用的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底物消耗物料恒算建立的方程式[8]:
(3)
式中:YX/S=ΔX/ΔS,细胞对基质的得率系数,g·(100 g)-1;YP/S=ΔP/ΔS为产物对基质的得率系数,g·(100 g)-1;S为底物量,%;Ke为细胞维持系数,单位质量干细胞在单位时间内维持代谢消耗的基质量,g·(100 g)-1·d-1。
在固态发酵生成裂褶菌多糖的过程中,维持菌体代谢所消耗的底物量很有限,因此认为底物消耗主要用于菌体生长和多糖的合成,所以(3)式可以简化为:
(4)
2.3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拟合
2.3.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求解
在式(1)中,t=0时,X=X0,积分得到:
Xt=X0exp(μmaxt)/{1-(X0/Xmax)[1-exp(μmaxt)]}
(5)
由实验数据直接读出X0=2.07 g·(100 g)-1、Xmax=6.82 g·(100 g)-1,以ln[Xt/(Xmax-Xt)]对时间t作图,其斜率即为μmax,得到μmax=0.7385 d-1。得到裂褶菌多糖固态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的动力学模型为:
Xt=2.07exp(0.7385t)/{1-0.3035[1-exp(0.7385t)]}
(6)
用Origin 8.0软件对裂褶菌菌丝体生长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见图2,其中R=0.99256,表明所选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菌体生长的实际情况。
图2 裂褶菌菌体生长拟合曲线
2.3.2 多糖合成动力学模型求解
将式(1)代入式(2)中,积分得:
Pt=P0+α(Xt-X0)
(7)
以Pt对(Xt-X0)作图,可得斜率α=1.9493,而P0=0 g·(100 g)-1,已知X0=2.07 g·(100 g)-1,那么多糖合成的动力学模型为:
Pt=1.9493(Xt-2.07)
(8)
对裂褶菌多糖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见图3,其中R=0.99163,表明所选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多糖合成的实际情况。
图3 裂褶菌多糖合成拟合曲线
2.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求解
将式(1)代入式(4)中,积分得:
St=S0-b2(Xt-X0)
(9)
式中:b2=1/YX/S。
以St对(Xt-X0)作图,得:S0= 0.3766,b2=-0.6458,已知X0=2.07 g·(100 g)-1,得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为:
St=0.3766+0.6458(Xt-2.07)
(10)
对底物消耗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见图4,其中R=0.98835,表明所选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底物消耗的实际情况。
图4 底物消耗拟合曲线
3 结论
通过对裂褶菌多糖发酵过程的研究,发现裂褶菌菌体生长和多糖的合成属于生长偶联型,即随着菌体生长,底物被迅速利用,并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合成多糖。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ct方程,结合数学推导并应用Origin 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了菌体生长、多糖合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拟合。
参考文献:
[1] Udo R.Production of schizophyllan[J].Carbohydrate Biotechnology Protocols,1999,10(6):43-45.
[2] 常景玲,李慧,潘静.裂褶菌胞外多糖发酵工艺的优化[J].食用菌,2006,28(增):78-80.
[3] 张龙翔,强廷芳,李令援.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6-9.
[4] 熊晓辉,张李阳,韦策,等.固态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动力学模型[J].工业微生物,2003,33(4):27-31.
[5] 魏培莲,岑沛霖,盛春琦.3种固态发酵生物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1):60-64,69.
[6] 伦世仪.生化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13-114.
[7] 魏培莲,徐志南,彭勇,等.土曲霉固态发酵lovastatin的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22(6):1010-1014.
[8] 王二强,耿欣,李十中,等.甜高粱秆分批固态发酵制乙醇动力学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10):1-4.
[9] Wdss R M,Ollis D F.Extracellular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I.Substrate,biomass,and product kinetic equations for batch xanthan gum fermentation[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80,22(3):85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