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2010-06-04方超
方 超
我们都知道佛学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与“十二因缘”,初期佛教主要通过开闻“四谛法”和悟解“十二因缘”,以证罗汉果和辟支佛果,获得个人解脱。随着佛教的发展,后期佛教认为,这种佛教只讲个人解脱(自利),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教应该以普渡众生(利他)为己任,以成菩萨作佛为最高境界。
佛学思想博大精深,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不断地同中国的传统思想、本土宗教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中国化,演变为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中国佛学,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发展三大思想支柱之一,而佛学中的诸多精妙的内涵已经融合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佛学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此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道,仅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
一、绘画
中国古代的绘画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僧人禅师常染指绘画,另一方面,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佛教经常利用绘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绘画也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自己的内容。隋唐之后,佛理禅趣更大量融入绘画之中,画界处处露出禅机佛意。纵览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得佛教,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这种画高远淡泊,超然洒脱,禅机意境,跃然纸上。
王维之画的特点是将墨色泼成深、浅、浓、淡等多种色调,用来表现山石林木,与青绿山水不同,别有一种清雅洒脱的自然情趣。从画论角度说,泼墨山水画更注重“妙语”,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妙语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此话颇有禅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的味道。王维深受禅宗影响,他所作之《辋川图》,山谷郁郁,云水飞动,显得清寒、静寂、淡远而又空灵;他的《袁安卧雪图》,雪中有芭蕉,似与常理不合,但却与禅宗跳跃式思维遥相符契;后人论王维之画曰:“意在尘外,怪剩笔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与俗人论也”。这种寓禅意于画中的禅意画,画史上称之为“南宗”。宋元时期,王维开创的禅意画更受推崇。王维被推上南宗始祖之位,
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苏东坡极力鼓吹的结果。纵观宋元之后的画坛,其兴衰起落往往与禅学发展密切相关,禅学兴,则画坛昌盛,禅学衰,则画坛冷落,此足见禅学对绘画影响之一斑。
二、音乐
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传统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音乐具有心灵表现性和思维想象性,与宗教信仰的内在情感发生共鸣,使音乐成为宗教表现自身、宣扬自身的一种重要形式。印度佛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佛教乐器,如琵琶、箜篌、瑟、筚篥、胡琴、扬琴、唢呐以及各类鼓,传入我国后,经我国音乐家的改良或改造,变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乐器。中国音乐家还改革了印度乐器的演奏方法,如把用整个手掌弹奏琵琶,改为五指演奏,极大的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
与乐器相比,梵呗的传播遇到不少困难。“梵唄”是梵文音译,“梵”意译为“清净”、“寂静”、“离欲”等意思,指佛教徒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呗”意译为“止断”、“止息”、“赞叹”等意思。“梵呗”,即是以乐曲或歌唱的形式来诵经。佛经有散文和偈颂两种文体,这对于印度梵呗来说都可以诵唱。传入中国后,佛经中偈颂部分译成汉语诗体可以唱诵,而散文译成汉语后则无法咏唱。语言上的这一差异,使汉译唱词与印度梵乐之间,产生了矛盾。
后来中国僧人将梵呗分成“转读”和“呗赞”两种形式,把唱诵散体的经文归为一类,称为转读;把唱诵的偈颂部分归为一类,称为呗赞,同时“改梵为秦”,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梵乐之中,从而解决了汉译经文的配唱问题。精通音律又细读佛经的曹植对梵呗的改造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改编的《鱼山梵呗》,既保留了印度佛乐的特点,又有洛阳地区的音乐特色,成为中国梵呗的典范。曹植的《鱼山梵呗》,一直到唐代中后期还广为流传。自曹植改造梵呗之后,中国僧人不仅采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历史上称之为“中国梵乐”。从此,佛教音乐走上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的道路,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三、文学
中国的文学艺术亦受佛教影响,且不说诸如《西游记》、《济公传》这类完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流传的产物,就是其他几部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小说,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金瓶梅》,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例如《三国演义》开篇词中就带有强烈的“世事无常”、“一切皆空”的思想,《红楼梦》中宝玉对薛宝钗所作的“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的感叹及黛玉的葬花吟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更有甚者,像《说岳全传》这样的小说,本来就写民族斗争和忠奸之争的,但由于佛教思想的流行,也渗进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例如,在该书第一、二回里,把金兵的入侵描绘成是因宋徽宗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遂令赤须龙下界,降生北地女真国,扰乱宋氏江山,是为金兀术;而岳飞则是释迦如来头顶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翅明王所变,因如来怕无人能制服赤须龙,故遣其下凡,保卫宋室江山。岳飞与秦桧、王氏的斗争,在书中变成一种因果业报——因岳飞之前身大鹏金翅曾啄死女土蝠,故女土蝠投胎王氏,嫁与秦桧,专门残害忠良,以报前仇;大鹏鸟在下凡之前又曾把铁背虬龙的左眼啄伤,后虬龙投胎秦氏,即是秦桧,故秦桧后来之陷害岳飞,也是报大鹏鸟啄眼之仇。
不过怨怨相报何时了?佛教提倡的这种因果报应会不会永无休止的轮回下去呢?
通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发展,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之传奇,宋之话本,到元明清的章回小说,无一不打上佛教的深刻印痕。
综上所述,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我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佛学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儒道文化的浸染和渗透。也就是说,来自印度的佛教及其艺术,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改铸和再创造中,发挥它的“异质”作用的。但佛学思想总归是博大精深的,凡是跟佛理沾边,表现佛理的艺术,必定是最终极的,其余者皆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