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文本,架设心桥

2010-06-04张元会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

张元会

【摘要】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关键词】阅读文本 走进文本 架设心桥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不同,以及时空的距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和文本、作者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尤其是对年龄尚小、生活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都徘徊在文本之外,成为了文本的局外人,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不甚了解,因而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更别说激起共鸣了。然而,不可否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真正潜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文本,却把大多数时间放在了浏览各种教案、教参之类的书上了。对于文本,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匆匆地读一遍,就找个自己认为不错的现成教案走上了讲台。没有消化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生搬硬套地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最终也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已,哪里还谈得上与作者做心灵上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呢?

阅读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但有时又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有所不同,在阅读中就会产生某种隔阂,进而影响到他们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这是语文老师常遇到的情况。此时,教师们就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要及时发现隔阂的所在,帮助学生及时捅破蒙在学生和作者心灵之间的这层不透明的纸,消除隔阂,填平沟壑,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其同喜同乐,同悲同忧。诚如是,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活起来,课堂上也定会处处会闪现思想碰撞的火花。学生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那么,架设怎样的心灵之桥才便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呢?在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三座心桥值得我们去尝试架设:

第一座是入境感悟之桥,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桥。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十分优美,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他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愉悦、受到感染,进而感悟到文本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意义。

比如,在教授《关雎》时,就不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样四个画面:第一幅图画: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位帅气十足的好小伙,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的女子在河边采荇菜,小伙子对姑娘是一见钟情,心生爱意。第二幅图画:小伙子一有机会就跑到姑娘常常劳作的河边去,远远的痴痴地看着姑娘,心中盘算着如何与她相识相交,以慰自己的相思之苦。第三图画:小伙子为了讨得姑娘的欢心,就抱来自己的琴瑟,天天对着姑娘唱情歌,想以此来打动姑娘,和她交朋友。第四幅图画:小伙子见姑娘并不为之所动,于是就动员自己的好友和他一道,组织了一个大型的乐队,敲锣打鼓向姑娘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有了这样的想象,那些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一个个鲜活可感的人物,我们仿佛真的就身临其境一样,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

第二座是知人论世之桥。这是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内心深处的桥。知人论世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孟子的意思是说:和古人交朋友,只颂读他们的诗文而不了解他们的为人,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人论世,方可颂其诗,读其文。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只有把不同的“世界”和“作者”联系起来,才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比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教师就必须联系柳宗元当时所处的情况来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柳宗元因为被贬,内心是十分忧伤的,所以即便是出去游玩,也很难真正排遣内心的忧伤。即便是看到这样的美境,快乐也是只一瞬间的事,忧伤的情怀一经环境的触发立刻就显现了出来,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情感变化。

第三座是与时进俱进之桥,这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阻隔的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的作品一定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当一部作品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不会仅仅停留在它的历史意义上,我们常常会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果固守着文本曾经的历史含义,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话,就很难超越时代的隔阂,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就会大大削弱。只有在解读文本时做到与时俱进,打破时空的阻隔,为作品引入时代的鲜活之水,为它注入生活中丰富的营养,作品才会保持常读常新的魅力,才会易于、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比如,在教学《海燕》之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海燕搏击大海、搏击暴风、搏击闪电,它表现出勇敢、乐观自信的品格。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具有“海燕”精神这样的人呢?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他们谈到了2008年抗击冰雪、谈到了汶川大地震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勇敢、自信的精神,从而赋予了“海燕”新的象征意义,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总之,走进文本,架设心桥,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和碰撞,并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愿我们的课堂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
关于初中生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的几点建议
初中英语阅读文本的教学开发
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浅谈如何整合阅读文本和提升写作能力
找准阅读文本切入点构建概要写作新常态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阅读文本的选编和读后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