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透析
2010-06-04王中波
王中波
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的速度,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也必须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人类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 能源利用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按性质分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类;按空间分布类型又可分为气候、海洋、陆地、宇宙资源四类。这是做这部分题目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2. 明确各种资源的特征以及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3. 对症下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类型:主要有太阳辐射、热量、降水、风、空气等。
气候资源特点:①气候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源、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②气候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③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④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⑤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投入资本和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
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资源与城市建设(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气候资源与交通;气候资源与旅游。
(2) 海洋资源
(3)陆地资源
(4) 宇宙资源
【经典回顾】
1. 我国将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建造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这将有利于()
①缓解当地能源资源的匮乏的现状;②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③弥补华北地区电力的不足;④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思路解析】 本试题以在内蒙古建造风力发电厂为切入口,综合考查了区位定位、区域特征、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与调配及中国的能源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内蒙古虽煤炭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对能源的需求能力并不强。开发风能并不需要很多劳动力,而且内蒙古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比较丰富,风能又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当地开发风能的条件较好。
【参考答案】 C
2. 图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 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
【思路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具备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读懂用柱状图表示三大产业用电量时间变化,以及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地区差异的图形。
第(3)题是要考生解决问题,这也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表格当中已列表从三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开源、节流、区际协调,只要看清是东部地区即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的状况,如常规能源较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快、能源需求量大、科技水平高等,根据这些特征,解决电力紧缺的理由就很充分了。
【参考答案】 (1) 二;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是用电大户) (2) 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二、 环境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1. 只有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遇到这类问题才能胸有成竹。
(1) 资源短缺
(2) 环境污染
(3) 生态破坏
2. 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
3. 了解了环境问题大的分类,理解了环境问题的真正产生原因,再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典回顾】
1.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 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洋污染的污染源,污染分布海区及其防治措施。该题要求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这也就要求考生对环境污染了解的多才行。例如知道了石油泄漏,来源也就比较好解释。海洋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解决措施当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参考答案】 (1) 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2) 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
2.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见图4
材料三 见图5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月。
(2) 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
A. 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 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 连续的阴雨天气
D. 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 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4) 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立意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读图(4)(5)题很好解决,对于污染措施的解决只要贯穿阻断源头,节约利用,提高效率,开发新能源,利用政策法规的思路来解答就比较好做了。
【参考答案】 (1) 12;7(2) ABD (3) 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它区工业污染源少)。(4) 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