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0-06-04邓士木
邓士木
高考前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可谓冲刺复习阶段,为提高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必须讲究对路的方法,笔者结合历年考生在最后阶段复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五点建议,希望对冲刺复习有所启发。
一、 突出主干,清理知识
2010年地理考试大纲与2009年相比,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方面均没有发生变化。很多考生在考前不关注考纲(需要老师引导),到了冲刺阶段,还是抱着大堆的教辅书不放;有些考生甚至完全沉迷于题海中,这样做显然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运用双基和主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高考试题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比例基本维持在7∶2∶1,所以在考前一定不要片面追求高难题,应以主干知识为主,对照《考试大纲》清理基础知识。
冲刺复习阶段特别提醒要关注的主干知识有:
(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节气和季节的判断、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分析等);
(2) 天气系统(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等温线和等压线判读)的分析;
(3) 气候类型的形成、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水循环原理和水资源问题;
(5)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6)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7) 人类在自然资源(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 人类空间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等)的区位分析;
(9)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0) 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
高考也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有很多知识点的再现频率非常高,如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区位分析与评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要特别重视。
二、 回归教材,重视图表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一轮、二轮总复习,广大考生的纵横知识网络已编织完毕,到了最后阶段则需要将知识“内化”,回归教材;而查漏补缺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升华、能力升级。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过的各种练习题和考试卷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总结自己的错题,分析错误类型(知识类、能力类、答题类、心理类、方法类等),探究错误原因,从而充分而明确地了解自己,设法予以纠正、减少失误,才能获得高分。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对考生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的考查。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考查区域范围缩小(局部);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地图增多,这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又恰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另外对地理图表的设计新颖,变化多端。
考生对地图,对地理图表的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冲刺阶段应该回归教材,把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重新温习一遍。同时要在强化区域定位上做文章,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线与纬线(如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经线:20°W、160°E、0°、75°E、105°E、120°E、180°、75°W等),再依据其他事物与这些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其中特别是《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和热点区域图要反复温习。
三、 限时训练,学会答题
冲刺阶段复习时间很紧张,大剂量的训练不可取,但做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解题技巧是必要的。尤其要强化限时、定量训练,有些学校在考前从制卷、监考、阅卷等方面搞高考实战演习训练,以发现考生存在的问题就很有价值,考生应该慎重对待,要对暴露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高考要取得高分最终还是落实在会答题上,即怎样把平时训练的成果在试卷上展现出来。
1. 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答题“公式”和“套路”,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
例如回答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可以归纳为:
(1) 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2)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强弱的变化;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人为原因——中上游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3)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加固大堤(荆江);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淮河);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2. 训练答题步骤。
现以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浙江卷第36题为例,谈怎样解答地理综合题。
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 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地形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解答地理综合题一般采取五个步骤:
(1) 审题
先读题干——后读图名——再读图例——读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如,上题图名表明为某区域示意图——由图例略观此图,有众多河流流入波的尼亚湾,铁路线、公路线多沿海岸线分布,主要城市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由经纬度,可初步判断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
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如上题设问中有“图中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表明其地处中高纬地带,为考生进一步确认其为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地区提供了佐证。图中其左侧河流的一边流向,为确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及其大致南北走向,也提供了有力证据:基本处于同样的纬度条件(北纬60多度,北极圈以南),其西临大西洋,应深受西风影响,但其所处的沿海位置及山脉东西走向的不同,甲处于西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且明显受到沿海暖流的影响,而乙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大陆性明显增强;当然,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也可找到突破口,如本图西侧沿海,峡湾深入内陆,系冰川侵蚀形成,东侧半岛多冰碛湖泊。另外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综合性强,要求考生通过认真比较后从材料的层次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比较陌生,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就可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对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如上题,读图可分析出,经济活动多在沿海湾地区,城市、主要交通线都在沿海湾地区,也需考虑地形、河流等要素。
(2) 信息获取及解读
①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②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借助主要的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地图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③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路要畅通、敏捷。
(3) 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如,上题的探究思路一般概括为: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与人文要素间的开放性互动,进而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渠道。
(4) 草拟答案
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型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载体的题目要注意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对问题的认识上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题目的要求以及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思路,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只需简略阐述。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的分析)、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 书写答案
书写答案要突破文字表达关,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很多考生因文字表达能力欠缺而在综合题上丢分十分可惜。高考答案评分标准对综合试题答案的文字表达要求较高,文字表达除了准确性(即运用地理学科语言)之外,还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层次要分明,即分点叙述,序号化,简洁明了。如自然地理特征应以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几方面加以表述;二是逻辑性要强,即能体现出连贯性和因果关系。如在描述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气候条件时,只叙述“雨热同期”,就显得无逻辑不准确,若表述为“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就显得完整流畅。
【参考答案】 (1) 66.5°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2) 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3) 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4) 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四、 关注社会,聚焦热点
回顾历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而且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社会聚焦热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热点。热点问题是指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即常说的热门话题;二是指本高考年度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主要包括长效热点、短效热点等。
其次要善于筛选热点。地理热点问题一般集中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重大工程、宇航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经济圈、农业问题等方面。筛选热点即把重大热点与考纲、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如,将部分重大工程建设“热点”和“宇宙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命题方向概括整理如下表:
预测2010年高考可能涉及的热点有:
重大经济决策和工程建设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掀起新一轮海南开发热、中国探寻“低碳经济之路”等;
自然灾害方面——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海两岸、入冬以来我国北方遭受暴风雪袭击、海地和智利发生令全世界颤栗的大地震等;
重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与低碳经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等值得关注;
热点区域——我国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南岛及南海区域、东南亚、中亚等;
最热考点:“探寻中国低碳之路”是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共同的关注点。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可能会结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设置问题。
第三,复习热点的方法要恰当。关注地理热点问题要特别注意学科特色原则,不要单纯追逐热点,要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把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建议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可以设计热点试题进行适当训练。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土库曼纳巴特2009年12月14日电:国家主席胡锦涛14日出席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中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致辞后,共同打开管道启动阀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在成功实现通气。中亚天然气在霍尔果斯进入我国境内。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包括1条主干线和8条支干线,主干线西起霍尔果斯,东到上海,南到广州,分东、西两段,其中西段是龙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四省区(如下图)。
(1)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2)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有很多支线管道,其作用是()
A. 都是为了便于获得补充和调峰气源
B. 都是为了扩大天然气的销售市场
C. 西段支线是为了获得补充和调峰气源,东段支线是为了扩大天然气的销售市场
D. 除了支线管道①便于补充气源外,其他支线管道都以拓宽管道的供应范围为目的
(3)简述二线主干管道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4)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思路解析】 能源问题一直是高考热点(长效热点),该题涉及我国的大地形单元分布、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输气管道布局区位、国际能源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等问题,考查多方面的地理学科主干问题,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思维能力具多样性和开放性。
【参考答案】 (1) 主要地形区有:天山—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平原等。(2) C(3)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主要经过了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地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克服困难:铺设管道要克服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障碍。(4)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一方面为四国经济发展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不仅符合四国人民利益和福祉,而且有利于地区稳定发展,对于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等。
五、 调整心态,提高效率
冲刺阶段备考的许多高三学子废寝忘食,加班加点,中午不休息,晚上开夜车,往往会出现身体疲倦,心理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心理压力过重等破坏身心状态平衡的症状,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复习的效率。冲刺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要以平常心去面对日常的复习和每一次测试乃至高考。如果遇到生活、思想、学习上的困难,应该敞开心扉将烦恼告诉父母或老师求得解决。冲刺阶段更应该劳逸结合,每天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不适宜开夜车,应注意合理膳食,保证身体舒适健康。总之要以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调整生理和心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