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2010-06-04刘龙美谭健刘红红李敏魏方霞甘烈杰
刘龙美 谭健 刘红红 李敏 魏方霞 甘烈杰
(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达州 635000)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刘龙美 谭健 刘红红 李敏 魏方霞 甘烈杰
(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达州 635000)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对治疗压疮创面的临床意义。方法Ⅱ~Ⅲ期压疮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法组18例及湿润疗法组20例,分别应用普通无菌敷料及湿性敷料换药治疗压疮创面并行临床观察及对照分析。结果与传统换药组相比,湿润疗法组创面水肿消退时间由(5.5±0.4)d减少至(3.2±0.3)d、创面愈合时间由(13.3±0.6)d减少至(9.6±0.5)d、感染率由9.5%减少至4.3%,换药次数由(12±0.6)次减少至(7±0.7)次;创面治愈率由44.4%提高到65%,治愈及显效率由66.6%提高到85%;湿润疗法组与传统换药组各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湿润疗法对于Ⅱ~Ⅲ 期压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Ⅱ-Ⅲ 期压疮 湿性愈合理论 湿性敷料
压疮(褥疮)是一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通常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如长时间坐和躺在同一位置,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不能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的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破溃和坏死[1]。易发生于昏迷、脊髓损伤、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压疮的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护理也较为棘手,常因久治不愈、合并感染、全身衰竭而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我院应用湿性愈合理论换药治疗Ⅱ~Ⅲ期压疮,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压疮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8~78岁,平均56岁。院外发生36例,院内发生2例,压疮均发生在骨隆突处。采用美国国家压疮协会(NPUAP,1998)的压疮评估准则,Ⅱ度压疮22例,Ⅲ度压疮16例。其中颈髓损伤全瘫13例,胸髓损伤高位截瘫20例,髋部骨折5例等,其中骶尾部25例,髋部7例,足部6例。最小的部位面积为0.1 cm×0.3 cm,最大面积为7 cm×10 cm,面积均数(2.9±1.0)cm×(3.0±2.0)cm。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法组18例与湿润疗法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意识状态、活动情况、全身营养和压疮部位及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换药组 予创面用3%过氧化氢溶液擦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局部冲洗或0.02%呋喃西林液清洗,有坏死组织时行修剪清创,除去表面的脓性分泌物,有潜在腔隙的用生理盐水纱条引流,防死腔形成,填塞不宜过紧,以防引流不畅。创面涂碘伏后,再用无菌敷料包扎,1~2 d更换1次 ,直到创面愈合为止。创面避免受压,定时更换体位。
1.2.2 伤口湿润疗法 基本换药及残腔引流步骤同上,用无菌敷料小心擦干伤口周围,仍用3%过氧化氢溶液擦洗,再用生理盐水局部创面冲洗,有坏死组织时行修剪清创,除去脓性分泌物,有潜在腔隙的用生理盐水纱条引流,创面涂碘伏,然后用湿性愈合敷料(水胶体敷料)覆盖创面至创周2.5 cm处的健康皮肤上,轻轻抚平伤口上的敷料,保持敷料边缘密闭平整。将敷料贴在伤口上,然后稍用力按压敷料边缘,但避免手指与有粘性的皮肤面接触,防皮肤搓伤。根据病情,及时换药,清创伤口,如仍有难以清除的纤维蛋白和坏死碎片,1~2 d更换湿性愈合敷料,以便加速清创;在表皮形成阶段,可保留湿性愈合敷料6~7 d不予更换,这样做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直到创面愈合为止。
两组病人均避免创面受压,定时更换体位,加强全身营养支持,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创面缩小、肉芽组织生长及结痂情况、痂皮脱落及创面愈合时间,然后对比,综合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创面愈合,结痂并脱落;(2)显效:创面缩小,无分泌物,肉芽组织生长,创面结痂或缩小;(3)好转:渗出液减少,创面无扩大;(4)无效:创面扩大。同时记录治愈患者的治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组间的愈合率比较用χ2检验;显效及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1,2) Ⅱ~Ⅲ
表1 两组患者Ⅱ~Ⅲ 期压疮疗效比较
表2 两种方法治疗压疮的各组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创面水肿消退(d)创面愈合(d) 换药次数湿润疗法组20 3.2±0.3 9.6±0.5 7±0.7传统换药组18 5.5±0.4 13.3±0.6 12±0.6
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3.1 湿性愈合理论的好处 过去普遍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和氧气的作用,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伤口愈合而谓之干性愈合理念。但事实上人类对氧气的利用需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而大气氧是不能直接被伤口所利用的,干性敷料不能隔绝细菌的侵入,也无法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度,不利于伤口的愈合[2]。1962年动物生理学家 Winter[2]通过猪体组织研究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报告,水疱如果不予以刺破,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活动,有利于伤口迅速愈合。这一发现使现代湿润创面处理理论-湿性愈合理论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另有研究证明[3],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发挥都需要水作为介质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使血管形成加速,并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湿润的环境下能保持细胞和酶的活性,有助于创面愈合。本研究运用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慢性伤口,湿润疗法组创面治愈率65%,高于传统换药组44.4%;传统换药组较之湿润疗法组,其创面水肿消退时间由(5.5±0.4)d减少至(3.2±0.3)d;创面愈合时间由(13.3±0.6)d减少至(9.6±0.5)d、换药次数由(12±0.6)次减少至(7±0.7)次,伤口感染率亦由9.5%减少至4.3%;创面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其感染机会大为减少,降低了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水胶体敷料(湿性愈合敷料)能有效防止外部细菌的污染,而它让气体通过的同时,对水分和细菌又没有渗透性,为防止表面细菌侵犯增加一道屏障。它还具有吸附性能,并与伤口渗出物相互作用形成柔软湿润的胶状物,从而提供了一个高度湿润、吸收伤口渗出物、保持最佳湿度、保持有利的酸碱度、不粘连新生组织的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环境,促使伤口快速愈合。
3.2 湿性愈合环境的获得 所谓“湿润的环境”并不就是“潮湿的愈合环境”,过量的渗出液会造成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并造成伤口周围皮肤浸渍。真正的“湿性伤口愈合”指的是伤口局部的湿润,不会形成结痂。这种环境的获得是在密封式敷料的支持下实现的[4]。西方国家首先将这种“创面治疗法”应用于临床伤口护理,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5]。随着该疗法的推广,国际上各种湿性敷料相继研究成功。通过换药护理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有利于肉芽的生长,同时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不相粘连,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起到自我清创作用,降低感染的机会。在伤口护理中应用湿性敷料,避免了传统无菌敷料换药再次机械性损伤创面而感觉的疼痛,使患者的心情轻松,提高了医疗活动中的依从性。同时,由于保持了湿润,从而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过度蒸发而形成干痂,不导致过度增生使大量瘢痕形成。这些优点区别于以往的遵循干性愈合理念的治疗方法,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干性愈合由于愈合环境差,不仅容易使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而且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造成愈合速度缓慢[2],其愈合时间长,从而增加患者痛苦。
笔者体会在做好基础护理的情况下,遵循湿性愈合理论,用湿性敷料治疗压疮,可使愈合时间缩短,临床疗效较满意,是治疗压疮的一种有效方法。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 ].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
[2]Winter G D.Formation of t he scad and t he rate of epit hlia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 he dometic pig[J].J Wound Care,1995,4(8):336-367.
[3]Sharman D.Moist wound healing:A review of evidence,application and outcome[J].Diabetic Foot,2003,6(3):112-120.
[4]Kravitz S R ,McGuire J B,Sharma S.The t 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 s: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nd a surgical algorit hm[J].Adv Skin Wound Care,2007,20(4):2235-2237.
[5]韦健贤,周震.湿性愈合理论在慢性伤口处理中的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6):74.
Ⅱ-Ⅲpressure ulcers Moist healing theory Wet dressing
刘龙美(1962- ),女,四川,大专,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2
A
1002-6975(2010)18-1716-03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