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褐牛改良哈萨克牛效果分析
2010-06-04古丽加汗
托 肯,古丽加汗
(新疆塔城地区畜牧技术推广研究中心,塔城 834700)
由于哈萨克牛长期以来处于野交乱配、近亲交配状态,其体型日益变小,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能极低,经济效益低下。为充分利用新疆褐牛的肉用性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促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牧民收入,塔城地区通过引入新疆褐牛改良当地哈萨克牛,其改良效果明显,尤以体重、乳产量提高最为明显。
1 哈萨克牛的繁育及推广现状
哈萨克牛是新疆古老的黄牛品种,主要公布于新疆北疆地区,尤以塔城、阿勒泰、伊犁地区数量最多,被毛以黄色和黑色为主。哈萨克牛是牧区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以肉、乳、役多种用途为目的选育而形成的乳、肉、役兼用的经济类型品种,具有抗严寒、耐粗饲、放牧性能好以及抗病力强的特点。缺点是结构不够好,毛色较杂,体格偏小,生产性能不高。
2 选用新疆褐牛改良哈萨克牛的优势
新疆褐牛属于乳肉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具有适应性强,耐严寒,耐高温,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成年公牛体重900kg,母牛400~500kg。年产奶量2 100~4 800kg,乳脂率3.2%~3.9%。其外貌特征好,生产性能高,被毛为褐色(有浅褐、灰褐及深褐色)。并且以放牧为主,符合塔城地区农牧民的养殖习惯。杂交后代能够保持严寒、耐粗饲、抗病力强的优良性状,而且生产性能较哈萨克牛高。
3 改良方法
用新疆褐牛公牛精液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对哈萨克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一代公牛育肥上市,母牛继续与新疆褐牛杂交,筛选好的杂交组合。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塔城地区哈萨克牛因长期闭锁繁育引起的近血杂交的局面。
4 改良效果
4.1 体型增大,生长发育快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杂交后代个体大,体型外貌比较一致,被毛呈褐色、黑花色、深浅不一。体躯结构协调,肌肉丰满,背腰平直,产肉性能好,抗病力强。经测定,杂交牛的体尺、体重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牛,见表1。褐杂一代公牛的初生重、5月龄、12月龄、18月龄、2岁及3岁体重分别比哈萨克牛公牛 提 高 36.78%、22.52%、36.05%、25.75%、34.94%和22.45%,差异均极显著(P<0.01)。褐杂一代母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岁及3岁体重分别比哈萨克牛母牛提高 37.92%、23.31%、33.11%、24.69%、35.95%和26.61%,差异也均极显著(P<0.01)。
表1 褐杂牛与哈萨克牛体尺、体重比较
4.2 屠宰率、净肉率显著提高 选择了18月龄褐杂一代公牛和哈萨克牛公牛各10头进行屠宰测定,取其均值。褐杂一代牛屠宰率50.20%,净肉率40.50%,肉骨比4.17∶1;哈萨克牛屠宰率45.70%,净肉率34.90%,肉骨比3.23∶1。褐杂一代公牛屠宰率比哈萨克牛高4.5个百分点,净肉率高5.6个百分点,肉骨比高0.94,各项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见表 2。
表2 屠宰测定结果
4.3 牛乳产量得到极显著提高 哈萨克牛主要以放牧饲养或半舍饲饲养为主。褐杂一代母牛在放牧饲养条件下一胎、二胎及三胎产奶量分别比哈萨克牛母牛提高48.78%、46.66%和43.45%,差异均极显著(P<0.01)。褐杂一代母牛在半舍饲条件下一胎、二胎及三胎产奶量分别比哈萨克牛母牛提高39.67%、42.68%和56.12%,差异均极显著(P<0.01)。见表 3。
4.4 改良牛适应性仍得到保持 群众商品生产意识增强据测试,杂交牛在放牧饲养,半舍饲条件下均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性,不影响牧民的转场放牧需求。由于杂交牛个体大,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产肉、产乳性能良好,市场售价高出哈萨克牛近1倍。从而促进了养牛商品生产的发展。
表3 褐杂母牛与哈萨克牛产奶量对比kg
5 小结
利用新疆褐牛改良哈萨克牛,后代体型明显增大,个体产肉、产奶量得到极显著提高,改良效果明显,农牧民收益改观,应大力推广。
[1]李国林.夏洛莱、利木辛牛三元杂交犊牛育肥实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2):7-8.
[2]华南农业大学.养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3]娄成合.夏南横交牛与南阳牛肉用性能对比试验[J].黄牛杂志,20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