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湿化器不同加水方法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2010-06-01曾碰华吴静冰郑若菲
曾碰华 吴静冰 郑若菲
随着医学的发展,呼吸机功能不断完善,机械通气已成为临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1]。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4]。本研究对180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呼吸机湿化器采用不同的加水方法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0年1~5月在我院内科ICU使用呼吸机的患者1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31~78岁,机械通气时间3~10 d。实验组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28~75岁,机械通气时间2~12 d。2组均使用西门子servo-s型呼吸机,湿化器温度均设置在35~37℃。2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诊断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传统加水法 呼吸机湿化器内加灭菌注射用水至刻度处(约250 ml)待水快用完时(约需4 h)断开呼吸机回路管道,再次注入灭菌注射用水至刻度处,如此反复间断加水。
1.2.2 实验组使用静脉输液泵持续加水法 呼吸机湿化器内加灭菌注射用水至刻度处,将一瓶500 ml灭菌注射用水连接一副一次性输液器,悬挂于输液架上,取下头皮针,将输液器与呼吸机湿化器上注水孔相连接,再将输液器软管正确安装在静脉输液泵上,设置参数以每小时62.5 ml的速度持续滴入,以保持呼吸机湿化器的水量始终在刻度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表1呼吸机湿化器不同加水方法从通气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患者不舒适感、痰液粘稠等四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呼吸机湿化器不同加水方法的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3.1 机械通气时,气体通过人工气道进入下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加上机械通气时往往增加通气量,未经温湿化的气体直接进入气道,必然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纤毛运动减弱、排痰不畅,容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2]。因此,机械通气时必须进行气体的温湿化。目前临床使用的呼吸机均配有湿化器,但临床上传统加水法存在以下问题:①加重病情:断开呼吸回路加灭菌注射用水时,造成通气中断,引起患者通气不足,甚至血氧饱和度下降,清醒患者常诉憋气感;②增加感染的机率:由于反复断开呼吸回路,增加呼吸机管道的感染机会,甚至有时管道内的冷凝水外溅,也不利与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③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每次加灭菌注射用水需将呼吸回路断开,再将水倒入呼吸机湿化器,若将水加至所需刻度,每个患者每次至少需要2~3 min;④降低湿化液温度:一次加水过多,短时间内呼吸机湿化器温度达不到预设温度,进入下呼吸道的气体温度降低,可能造成气道平滑肌痉挛而致通气障碍;⑤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疏忽,呼吸机湿化器水已用完而没有及时加灭菌注射用水,造成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3.2 鉴于传统加水法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了使用静脉输液泵持续加水法,与传统的加水法相比,研究结果患者的通气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患者不舒适感、痰液粘稠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使用静脉输液泵持续加水法可以保持呼吸机回路的密闭性,保证呼吸机连续工作,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同时也保证了呼吸机回路的无菌,从而大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定时定量地向呼吸机湿化器内加水,使水量始终保持在所需刻度处,均匀加热,使气体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对下呼吸道的湿化与温化起到良好的作用[3]。如灭菌注射用水滴完时,静脉输液泵会自动报警提示输液器管道有气泡,我们只需再更换一瓶灭菌注射用水即可,避免呼吸机湿化器水用完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同时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5]。
4 结论
通过对呼吸机湿化器不同加水方法的临床实验研究,使用静脉输液泵持续加水法明显优于传统加水法,值得广泛推广。
[1]徐丽华,钱培芬,周嫣,等.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8.
[2]蔡少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9):566.
[3]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66.
[4]彭刚艺.急重症患者的护理.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8-69.
[5]胡晓俐,刘梅玲.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