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探讨
2010-06-01王反修
王反修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疼痛等症状,并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属中医的“胃痛”“吐酸”“嘈杂”“反胃”“郁证”等范畴,由于病程迁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我们对胃食管反流病采用中医证型辩证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2]依据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Montreal定义和分类的全球共识指出,GERD依据临床症状可分为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食管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综合征(烧心、反流)、反流胸痛综合征以及伴食道损伤综合征如反流性狭窄、Barrett食管等。食管外症状包括与GERD显著相关的慢性咳嗽、慢性喉炎和哮喘等。Montreal定义认为,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如果使患者感到不适就足以诊断GERD,而无需依赖其他检查手段。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94例。全部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其中男290例,女104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1.6岁;病程最短24 d,最长20年,平均病程(1.56±2.80)年。将394例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200例,西医治疗组19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病程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3 中医证型 对中医治疗组200例依据卫生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证侯分型。
1.3.1 肝胃不和型 胸骨后灼热感,伴胃胀、暖气或吐苦水,性情急躁,舌淡苔微黄,脉弦。
1.3.2 脾胃湿热型 胸骨后烧灼痛,恶热饮,口吐酸水或苦水,口干口臭,口渴不喜饮,纳少,大便干,苔黄腻,脉濡数。
1.3.3 脾胃虚弱型 胸骨后灼热痛,进食则舒,伴胃脘饥饿痛,喜热喜按,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1.3.4 阴虚胃燥型 胸骨后灼热感,进食困难,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1.4 治疗方法
1.4.1 西医治疗 胃肠动力药物:吗丁啉、普瑞博思;胃、食道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
1.4.2 中医辩证治疗 依据临床中医证型进行辩证治疗,具体见表1。日一副,水煎服。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
表1 中医证型辩证施治
1.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将胸骨后疼痛、烧心、泛酸3个症状作为症状评分程度:无症状0分;症状较轻微可以忍受为1分;介于1分和3分症状之间的评2分;症状严重,不能忍受必须用药物治疗的评3分;另外根据发作的频率评分每30 d有评1分,每15 d有评2分,每1 d有评1分,根据症状程度与频率各得分之和为总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依据疗效指数。疗效指数计算公式为: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n>90%为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0% <n<90%为显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 <n<60%为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n<30%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2个疗程治疗。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比较总有效率。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例,%)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糜烂性食管炎(EE)和 Barrett食管(BE)。临床上常见烧心、反酸、胸瘸、反胃、上腹痛、慢性咳嗽、慢性喉炎等食管内和食管外综合征表现。
本病目前没有统一的中医名称,属中医的“胃痛”“吐酸”“嘈杂”“反胃”“郁证”等范畴,《内经》及《医林绳墨》等文献记载:“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至咽溢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3]。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素有医家论著,《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又日:“诸呕吐酸……皆属于火。”高鼓峰《医学心法·吞酸》云:“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景岳全书·心腹痛》谓:”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纵观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由情志不畅,忧郁恼怒,肝失疏泄,横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或肝郁化火,火灼胃阴,胃火润降,食管干涩;两者均可损伤食管[4]。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热烫之物,或烟酒过度,或服用了对食管有损伤的药物,损伤脾胃,气机阻滞,冒火和降,胃气上逆。劳累过度,域久病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痰湿内生,脾胃亏虚,胃失和降上,胃气上逆。本病为虚实夹杂症,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气郁、痰火、食积为标[5]。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运用中医证型辩证治疗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73.19%;说明运用中医证型辩证论治,可以达到调节脾胃、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益气养阴等功效,可以达到因证论治、因人而宜、辩证施治的治疗作用,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达到更佳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康复。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0
[2]林永乐.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2000,31(5):13
[3]李道五,杨艳旭,张天喜.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56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2,20(12):338
[4]水正,乐毅,樊舟,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2例的临床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7):433.
[5]许艳秋,高书平,柴利欣.以降逆汤为主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华民医论坛,2004,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