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 《南京!南京!》 与《辛德勒的名单》 的图像视觉修辞

2010-05-31蔡程程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
关键词:辛德勒现实主义南京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两部影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佳作。但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有千秋,《南京!南京!》主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辛德勒的名单》则突出表现为象征主义的艺术风格。

亚里士多德曾给修辞下过定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才能。”从传播学角度讲“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已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简而言之,就是用视觉传递观点。卧室的装饰可以创造一种温馨的气氛,抽象的雕像鼓励观者突破自我的束缚,诱惑的广告图片激起消费者的欲望。这些都是从修辞学角度去看图片的功能的。在电影艺术中影片色彩的处理以及画面中各个图像的整合等等综合为媒介符号,也是导演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

这里主要从电影中作为媒介符号图像的突出特点来看《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的不同风格。图片的象征意义是如何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表达的。这个问题就要借助符号学的理论。罗兰•巴特与1964发表的经典论文《图像修辞》中提出了形象包含信息、图像传达意义、图像传达的意义能激发更多的联想。并进一步说明,图像的信息的三个层次:语言讯息、非编码的图像讯息、编码的图像讯息。

载自fifid.com

非编码的图像讯息是画面里的视觉形象作用于视觉产生的知觉讯息,观者可以从(图一)(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画面)看到一群女人的头部,一只高高举起的手,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让绝大数人轻易地辨别,因此是一种直接意指,对其阅读不需其他文化背景的辅助。

被编码的图像讯息是画面里的视觉形象表现出的隐含意义,它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每个符号都具有象征意义。首先,(图一)中一个瘦弱的女子在一群女人中高高举起冰冷的一只手,隐含意为挣扎和求救;再者,画面中狭小的构图空间隐含着生命没有生存的空间和权利;最后,黑白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对比隐含着是对过去的再现。总体来看,画面中各个女人模糊的形象之间明暗的强调和黑白的对比所形成的表现效果又隐含着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所指。

这种图像的意指在罗兰•巴特看来就是修辞,它是由图像中的一组含蓄意指形象构成,这些形象的隐含意通过文化惯例、个体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发生作用,一旦观者能过顺利将之进行解码,那么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就得以表达,图像的修辞功能得以实现。

现实主义的《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的陆川导演曾说过: “追求真实,但不是复制照片,要从历史照片中寻找到可以触碰到、嗅到、体会到的属于那个时空的气质、感觉,在我看来,那是冰冷的、充满了浓烟的,没有火光和鲜血战场。”如(图三)所展示,导演成功地将战争中的现实场景,战争中的世界展示给观众。

现实主义电影:30年代以意大利一批电影人为代表发起的电影运动,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具体拍摄手法为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恩格斯也说过“现实主义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南京!南京!》的色彩以黑白为主。色彩在以黑白为特点的电影中起到了表述功能的作用。黑白可以凸显纪录片的真实质感,它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是灰暗阴冷的,虽然没有鲜血和火光,但并不影响战争场面的真实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表现方法更符合人们色彩感知的常恒性和记忆性。就是说,人在色彩认知过程中会根据环境和个人经验综合得到一个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抹不去的伤疤,看到的虽然是黑白场景,但人们记忆中的屈辱与痛苦,血腥与火光会清晰地再现。

其次,对场景布置细节的历史考证。陆川表示,他并未给影片加入很长的历史资料片,这也是开拍前就做出的决定。“历史资料片虽然真实,但是与实拍的影像风格是衔接不到一起,所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复原。”据了解,仅影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就做了半年,陆川戏称,为了使影片更加严谨,这样的工作就像是在考古,而这部分费用也占到了全部投资的四分之三。陆川也表示“其实这些细节观众可能是看不出来的,但是综合起来,就会影响观众内心对影片空间质感的信任。”

陆川导演选择的人物事件堪称典型。妇女被日军强奸,日军的击鼓表演场面,战士被杀的画面等等是战争中罪恶的有力表现。这些事件,以及各个形象的整合展现了一个战争中的南京城。

象征主义的《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实感、历史感与人道主义襟怀。更有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图四)的两支蜡烛,在黑白分明的背景中,照亮了影片的主题。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以历史仇恨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他只在讲述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内心挣扎的故事,用一张张有力的战争场面的图像展现给观众,并且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图二)画面中身穿红衣的小女孩是这图像的灵魂,红色因为是血的颜色,也是人类意识最久远的颜色,在远古时期,人们在狩猎杀伤野兽或被野兽咬伤,都会有鲜红的液体流出,并伴有剧烈的疼痛,这种刺激在人的心里认识上是深根蒂固的。所以红色象征着畏惧和残酷;同时新生命额的生也伴有红色鲜血的出现,所以红色还是生命的象征。画面中红衣小女孩的形象的隐含意为:生命和畏惧;再者,小女孩周围的高大士兵形象和衣服的黑色隐含着残忍与欺压;另一方面,当红色出现在黑色中时,红色就迸发出罪不可征服的力量,就像生命正在与邪恶的力量做着顽强的斗争。总体来看,图像中各个形象的编码的表现效果又隐含着象征主义风格的美学所指。

导演用红衣小女孩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唯美地表达了生命的美丽和弱小。这恰恰体现了修辞在视觉传播中居住轻重的作用。电影中红衣小女孩的出现,使图像的隐含意与观众的审美心理产生共鸣,人们深深体会到战争中的人性的扭曲与深埋的善,同时导演成功地利用色彩感知的特性与观众进行了沟通,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出了自己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

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而《辛德勒名单》这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图像象征作用,大胆使用色彩表达情感,这很容易联想到凡高的作品。凡•高的特点是从帆布画上的主色去看世界,他用色彩的对比和象征来表达他的感受。“嗯,它看上去并不很像这片景色。”很多人对凡高的作品会这样批评。但凡高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他选择自己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来表达。具体来讲,像康斯坦丁这样的画家,花费了巨大的努力画起来则中规中矩,努力追求正确的尺寸。凡高虽然对于创造一种“相似性”很感兴趣,但是他不担心尺寸的问题。“他追求的像不同于虔诚摄像师追求的逼真。他愿意牺牲一种幼稚的现实主义来成就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就像一个诗人,在描述一件事件时虽然比不上一名记者来得真实,但是却可能揭示出在记者严谨的子框内无法找到的事件真相。”注: ([英]Alain de Botton 《The Art of Travel》) 象征主义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象征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

电影中的图像起着视觉传播的作用,图像中的形象和各个形象的整合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符号的意指就是修辞的体现。电影《南京!南京!》通过对典型事件及人物的选择,黑白片的处理,加上细节的考究,将一个具有民族兴亡精神的南京城呈现给观众,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特点,而《辛德勒名单》在视觉上更加突出的是象征主义的风格,影片巧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利用颜色的强烈对比,展现出一部兼具真实感、历史感和人道主义襟怀的战争史诗。

猜你喜欢

辛德勒现实主义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