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月亮与曹操的墓
2010-05-30沈嘉禄
沈嘉禄
不妨学一学河南航空公司如何换马甲,干脆取名为“曹操墓事件博物馆”。
我一直比较喜欢看考古类的书,最近读三本《考古人手记》,是新中国最惊人考古发现过程的回放,也是考古队长发掘报告的通俗版,虽说大多数发现过程我并不生疏,但字里行间处处激荡着考古人的心绪,还有时代风云的纠集。在有着漫长盗墓史的中国,考古一事从来不寂寞。
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考古发掘工作有着类似秘密战线的寂寞与难辛,经费不足,人手紧缺,设备简陋,环境恶劣,当地政府忙着搞运动,抓生产,对挖墓这档事兴趣不大,许多墓穴都是因为意外暴露后着手抢救性开挖的,其间流失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书里不好说,但是有专业素养的读者是想象得出的。50年代,老百姓发现野外有零星暴露文物,都会主动上缴,到了70年代后期,就开始哄抢卖钱了。50年代,考古现场冷冷清清,70年代后就观者如堵,不得不依靠武警来维持秩序。90年代抢救发掘的浙江印山越国王陵,挖到下面发现已被历代盗墓贼光顾过,越王允常的随葬文物被捷足先登的盗墓贼哄抢一空。后来我曾在绍兴某私人博物馆里看到了从贩子手里追回的一件允常青铜戈。其实许多大墓都逃不脱被盗——文物佚散——抢救性挖掘——报道上从“惊天发现”到“黯然收场”——追缴文物——一声叹息的基本规律。70年代,一个“瓦人”的偶然发现,造就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并以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创下了持续至今令人眼红的“票房收入”,历史遗址名人故居为旅游业服务的思路,开始主导考古发掘。今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真伪问题,从一个案例折射出当下中国文化的面临的难题与尴尬,其伏笔在30年前已经埋下了。
前几天,曹操墓又起波澜,在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疑曹派”闫沛东曝出“手上有证明曹操墓造假的证据”的新闻。据他说,曾走访了西高乡村,获得了颠覆性的证据,此外还亲睹了石牌、画像石造假的全过程,并有照为证。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是“挺曹派”的代表,坚持认为“多种科学方式认定此为曹操墓”,除了祭出“热释光技术”、“微痕研究”等法宝,还表示可以调动历史学、古文字学、环境学、物理学、体质人类学等来证明真伪。上周五,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再也按捺不住,起身号叫:“安阳西高穴曹操墓高陵的考古发掘过程科学严谨,出土文物真实无疑。”
曹操墓的发掘一开始就想先声夺人,但在一个被多次扫荡过的地坑里,起出的零星文物有限,其真实性也令人生疑,率尔确定墓主就是曹操,全国人民的眼球是被吸引过来了,科学性却不强。尤其是当地政府拿来做旅游文章的“司马昭之心”,喊得山响,那么人们更有理由怀疑这个结论是“讲故事”的圆满收场。后来,国家文物局高调首肯,并将此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不过在怀疑、挑战权威成习惯思维的今天,你若拿不出铁一般的证据,你说一百遍也没用。曹操墓即将在9月底以迎国庆的姿态开放,展览的文物应该包括曹操颅骨和水种翡翠在内,共计240件,门票60元,收你没商量。铜钱一响,肯定又是一场口水大战。我倒有一个建议:不妨学一学河南航空公司如何换马甲,干脆取名为“曹操墓事件博物馆”,将双方的观点和证据亮出来,一定亮点多多,可进可退,拓展空间和想象空间都无穷大,有助于民众认识中国当今考古发掘的现状、价值诉求,这肯定是研究中国当下社会与普遍心态的一个鲜活样本。国家文物局的所谓“争议归争议,认定归认定”,也可作为创新思维一起展览。不知当地政府有此胸襟否?
就在曹操墓真伪一事闹得喋喋不休之时,又看到几则新闻,一则是江苏镇江一座宋元粮仓遗址被毁,一则是湖北鄂州一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建筑面临被拆的命运,还有一则是安徽泗县一座宋代的寺庙被毁,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房地产商虎背熊腰的身影。它们何以遭此荼毒?就因为没有曹操的知名度或可娱乐性,建成博物馆收门票的操作性也不大。事实上有许多等级比曹操墓高了去的博物馆,一直门可罗雀。我还看到一则新闻:8月24日,是“外国月亮”最圆的那个晚上,雅典卫城免费开放,成千上万希腊青年聚集于此送夏迎秋并“打开司”,月光下的帕提农神庙虽然有点残破,却依然美得摄人心魄——噢,散漫的希腊人正在金融危机中勒紧腰带。
中国与希腊同为文明古国,那一轮明月何时照在曹操墓的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