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体化规划成败的软肋
2010-05-30刘乃强
刘乃强
刚公布的《珠三角一体化规划》,其构思与规模等于把珠三角9个城市同城化,达到全球最大的一个超级大都会。这是一个超级大同城化的复杂系统工程,依托省、市、县三级绿道建成1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目标是2020年珠三角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把城市合并为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是时下流行的思路。在这角度看,广东这样做并无石破天惊之处,而以它自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抢当领头羊的传统,在全国人均GDP最高的首富之地珠江三角洲作此先行先试,起码有比较充裕的物质基础。广东一下子推出投资近2万亿元的150个重大项目,全国没有几个省政府能够有此财力做得到。
对居住在珠三角9个城市的居民来说,于10年之内,能在这远比今天广阔的区域内无障碍地生活和流动,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吸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5000多万人口,人均GDP达到6.52万元的大市场,经济规模不下韩国整个国家。
这宏大的计划,不但于我国史无前例,极目全球,较为接近的例子只有大东京湾都市群;但人家是过百年发展的结果,而且常住人口不到珠三角的60%。但是我们不能不指出,构建一个超级大都会,不光是大量投资,大搞基建,便能成功的。城市大不一定好,“大有大的难处”。当今世上约有25个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都人口过千万,估计到2020年,这人口级数的城市会有近10个。它们大都管理欠佳,光是交通运输,就成了不治的通病。
要珠三角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便是我国这样能说干就干的行政主导政府,能掌控的因素也不多;而所谓目标任务、实施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简而言之,基本上就是立项投资基本建设而已。这方面,我国无疑是十分有效率的,但是大量过去的实践证明,基本建设的硬件投资,是需要软件配套的,而偏偏在配套软件方面,老是跟不上。特别是为了搞好世博,上海在各种基建的投资不可谓不用心,但是城市整体与香港相比,许多方面很明显高下立判。
这说明了一个城市的软件发展,包括人文素质、社会风尚、行事作风、心态反应等等,不但不可以凭长官意志,说到2020年会怎样便怎样,而往往甚至独立于长官意志之外,有它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律。说到底,到2020年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一体化等,如光从项目建设这层面来看,我们可大有信心认为多半会依期完成。但谁也不敢担保完成之后会运作得怎样,更难预测到时能否做到“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香港和澳门都属于珠三角。但是囿于“一国两制”,《珠三角一体化规划》就没有把香港和澳门包括在内。香港近年来最怕被边缘化,已经害怕到谈虎色变的地步,弄到要中央领导再三公开安抚,恐惧还未完全平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不少香港市民认为这会促进香港与珠三角9个城市一体化,避免了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是这个没有香港的《珠三角一体化规划》一旦完成,客观的效果就是把香港边缘化于珠三角一体化的种种建设、政策和措施之外,使香港成了这个一体化系统额外的盲肠,有如日本的横滨与大东京湾都市群的关系。
这一个看来十分可能出现的结果,对香港當然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相信,这肯定不是广东省在设计珠三角一体化时的初衷,因为这个结果,也一定会严重影响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如上分析,后现代大都会的管理,正正就是珠三角一体化成败的软肋。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尽管今天香港在一些方面显得颇为不济,但在良好的城市管理上,却遥遥领先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用套话说,香港的成功经验是十分值得珠三角学习和借鉴的。
而更实在和有效共赢的做法,是以某种方式把香港拉进珠三角一体化的范畴之内,将香港的一些良好实践直接扩散到整个珠三角各城市。在这方面,粤港之间现有CEPA、《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从此引伸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各种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补足一体化的缺陷,达致一个起码包括香港在内,因而效益更加彰显的珠三角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