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陋习与文明的界线

2010-05-30

37°女人 2010年4期
关键词:晾衣服上流社会叉子

薛 涌

上海为了迎接“世博”,要求市民戒除穿睡衣上街的“陋习”。

所谓“陋习”。经常由历史来界定,而且此一时彼一时。久去不掉的“陋习”,往往扎根于当地人的生活观念中,自有其中道理。最近,我家邻镇就有个关于是否复兴“陋习”的争论,颇有可观之处。

争议发生在波士顿西郊一个叫Concord的镇上。这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贵镇,中等房价在房地产崩溃的时代也有70万美元上下。富裕的镇自然比较讲究,一切设施都配备得完美无缺。居民也是衣食足而知礼仪,日常行为的一切都中规中矩,政府自可无为而治。可是,就在这样一个镇上。一位叫Brace的妇女仍然坚守着几十年前的“陋习”:在自家门口露天的地方晾衣服。

美国人早就进入洗衣机、烘干机的时代。这种在家门口挂起“万国旗”、把从床上用品到内衣之类的私人领域向公众敞开的行为,实在是有碍观瞻。

几十年前。在门口晾衣服的还大有人在,不过那多是穷人,如今穷人也已无此习惯。而在这么一个著名的富裕地区保留如此做派。邻居们自然纷纷抗议。这位Brace女士也不甘示弱,她甚至跑到镇政府去讨要晾衣权。

事实上,美国很少地区有禁止户外晾衣服的法律,一切靠地方习惯的规范和私家条例的约束。比如,Concord的一些大型公寓楼就有楼规,禁止在凉台上晒衣物。一些开发商就把这种规矩写在房地产交易合同中。

想想也合情合理,搬进一个风景秀丽的高档公寓,如果一上凉台,邻居的内衣就飞入眼内。如何消受得了?独门独户的房主,绝大多数也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谁敢得罪一辈子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呢?但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和环保运动。使“户外晒衣权”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据统计。在1亿多户美国家庭中,有200多万户人家每周使用烘干机15次以上,家用能源中的10%~15%是由烘干机消耗的。如果洗衣过程中省略了烘干机的程序,不仅省钱,而且对减缓地球暖化、保护环境也有不小的贡献。

其实,许多美国人已经这样做了,他们能不用烘干机就不用。比如,他们喜欢在宽大的地下室中晾衣服,如果衣服还有些潮,再进烘干机几分钟就够了。

但是,最先锋的人士则开始向户外发展,要当地立法支持居民的晾衣权。如果这种立法通过,则自定私法禁止晾衣的公寓也无法执行自己的规矩了。目前。在佛蒙特和缅因两州,晾衣权的立法都已经通过,在新罕布什尔州则没有通过。不过,最近该州支持此法案的议员又准备卷土重来。

Brace则在本镇申请了晾衣准许权,锁定的是同样的目标。估计不久这一运动就会在麻省蔓延。

可见,“陋习”不“陋习”,是由历史界定的,并没有一成不变之规。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吃饭用手抓。連王室也不例外。叉子刚使用时,用叉子吃饭还会遭到耻笑。被称为“叉子手”。本来西方人也在户外晾衣,但烘干机出现后,买得起的就不在户外晾衣了,户外晾衣渐渐成了贫困的标志。现在大家全有烘干机。人们不必用不晾衣服来摆谱儿。于是前卫的人士开始掀起晾衣运动。我的邻居是位英国建筑师,他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从来都不用烘干机,而是自然晾晒衣物。不过,他家大得如同公园,中间还有个小湖。所以,他晾衣物,连我这个离得最近的邻居都看不见。

着衣其实也是如此。记得我读研究生时。英国史课上有一些19世纪工人罢工的阅读材料。那时罢工属于闹事,并不合法,经常被警察镇压。有张图是表现这一情景的,来自当时的报纸。

我看了大吃一惊:怎么满街绅士在和警察打架?后来和教授讨论才知道,那时的罢T1人刻意把自己打扮得很体面,以求社会接受他们。结果,他们出来罢工,穿着西装,戴着高高的绅士帽,甚至还学当时的上流社会提着把绅士伞!成千上万的人就这么衣冠楚楚地出来罢工,真是一个奇观。

当大家都学上流社会、都衣冠楚楚以后,上流社会就挂不住了,反而要以穿着随便来显示自己的不同。比如去年夏天。我买房子,一位美国人就对附近的几个镇品头论足。她对一个学区很好的镇特别不以为然,称那里住的是暴发户,没有格调。她的一个例证是:那里的家庭主妇,甚至在节假日也喜欢盛装打扮;而另一个有格调的镇,则越是有地位的人穿着越随便。

上海人的睡衣我见过,一般比较保守,把身体遮得挺严实,并不觉得有多么不雅观,而且穿起来凉快,很适合上海的气候。如果你不叫它“睡衣”而叫“休闲服”,是否就文明了呢?

猜你喜欢

晾衣服上流社会叉子
我会晾衣服
Let??s Eat!
晾衣服的乐趣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无中生有的味觉叉子
相亲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叉子可以让人尝咸淡
“电子味觉叉子” 无中生有各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