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声音互动装置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

2010-05-30陈明志

演艺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景观校园

陈明志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工程系,上海 200031)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穆利·舒费尔(Murray Schafer)在温哥华开展了“世界声音景观计划”(World Soundscape Project),①探讨各种各样以声音操控声音环境的方式(如环境音响设施、实验性的室内声音设计等)。由于该计划广获各方的回响, 人们渐次从纯粹的审美行为或仅对声音的音乐性需求,转移到关注宜人的音响环境对每天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舒费尔于1977年出版的《Ear Cleaning》一书中, 率先提出“声音景观”(Soundscape)的理论,其主张包括:若要改善声音景观,须先从学校推动有关环境声音的活动,同时,加入新一代可察觉的声音。此外,亦可藉由组成的声音景观声音,进而防御噪声所带来的恶果。自此,不少研究学者开始着手与声音环境相关的研究与实验。②

目前,在国内有关声音景观设计的案例中,多以旅游、娱乐区中的观赏设施为主,极少针对校园特色建构校园声音环境,且未见有关学校声音环境营造的研究,故对校园声音环境的觉知、态度及行动,仍有极大教育启发的空间。在顺应全球环境保护潮流及政府重视环境教育的政策方针下, 本研究尝试从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的特别专项——生态声音互动装置“水玲珑”入手, 阐述该装置的制作理念及方法,以及探讨如何透过声音互动装置,推动校园“绿色声音景观”的营造。③

2 声音的环境与环境的声音

声音环境大致可分为“声音景观”及“噪声”两大类,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多在噪声的相关课题上,较少涉及声音景观的探讨;而本研究所指的“绿色声音景观”概念主要着重于声音景观的探讨。

Soundscape为Sound(声音)加上Scape(景观)的合成字,中文称为声音景观。舒费尔将环境中具有正面价值的声音称为“环境的音乐”(the Music of Environment),当这些声音与小区或参观景点,如温泉、瀑布等自然景观与文化相关活动的声音结合时,便成为“声音地标”(Soundmark)。④

根据不同特色,声音景观大致可分为引导人们行为的风俗信仰、价值、知识、技能声音的文化音(如庙宇钟声、野台戏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音(如菜场叫卖声、学校钟声等),非人为、于自然存在的自然音(如风声、水声、马嘶、鸟鸣等),及已走入历史、风华不在的历史音(如空袭警报、蒸气火车的声音等)。⑤这些均属于我们生活环境里的声音,至于在校园里所出现的声音,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及自然音密切相关。参见图1。

因此,为发展校园永续经营的概念及近年来重要的绿色生态环境议题,近来,不少学校加入建构生态校园的行列。其中,与“音环境”相关的举措,包括进行校区动静分区配置,增加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增建园路、瀑布、凉亭及绿廊等设施,以减少噪声、增加自然音的来源等设计;亦有运用科技媒体的技术,结合听觉与视觉以至亲身参与所激发的感受,将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与悦耳的自然生态声连结,以提高学生对于音环境的喜爱程度。参见图2。

3 声音互动装置与综合造型艺术

在有关“世界声音景观计划”的讨论中,不时提到的是利用声音装置(Sound Installations)来造就环境的音乐。就《艺术字典》(Dictionary of Art)所述,装置艺术特定空间而构思设计的所创造的环境,其动人之处在于它鼓励观众动用其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共同参与艺术情景的创造。⑥而从装置艺术衍生出来, 以声音为主导的声音装置作品,则属声音上的雕塑,是一个为“应境”的空间所设计的听觉作品。⑦至于随着科技进步和艺术观念更新所产生的互动装置艺术, 则属数字艺术中新媒体艺术的分支,是一门跨学科且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了设计艺术、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传媒硬件材料等各类学科,艺术家需对相关的生态学、物理知识等要有所了解,才可进行设计和创作。

尽管装置作品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有别,但均可视为一种静态空间形态的塑造艺术。互动装置艺术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虽然不一定是静态的造型,同时,也不一定能触摸到,但人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且在虚拟的空间中,过程性也可成为其存在的方式。这些运用光、时间、信息等作为造型要素的创制成果,让艺术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外延与扩张,并充分体现了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

4 上海音乐学院生态声音互动装置

创建于1927年的上海音乐学院,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办学实力。为配合学校的发展, 2007年进行了首期的声音景观扩改工程。而在其后进行的新的校园声音景观中,强调了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其中,包括栽种不同的植物、提供雀鸟动物栖息地以创造声音的环境,及让其与风雨等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声景;此外,建构园路、凉亭及绿廊以减少噪声,增加自然音的来源; 进行校区动静分区配置以隔离校内噪声源;利用多种材质,以不同质感的物体相接触产生不同的声音(如人的脚步声,踩在木头、石板和落叶的声音差别)增加声景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加深师生们对景观的感受;引入水的元素,以其流动性的特征(水体的流量、流速、落差、空间尺度等)造成声景等设计。这些或因地制宜、或特意安排的声环境设施,皆成就了上海音乐学院独特的“校园绿色音环境”,声音装置便是其中一例。

5 生态声音互动装置“水玲珑”

“水玲珑”是笔者获上海音乐学院特别专项拨款创制的生态声音互动装置, 亦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部)及音乐工程系的音乐工程设计 (生态音乐与声音艺术)课程中“声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作品成果之一。该作品于2009年6月1日动工 ,同年10月19日完成, 并于2009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期间作为特别项目展出。

5.1 创作理念

“水玲珑”的创作秉承“声音即文化”及“声音与人文并存”的理念,以自然生态中的“水”为声音素材,结合现代数字媒体科技而创制;希望藉以加深观赏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环境保护的自觉,以及藉由创作的声音艺术作品支持美化校园环境及土地再利用的生态规划。

5.2 置放位置

“水玲珑”置放在上海音乐学院餐厅旁地下广场,每天定时启动使用。⑧装置前后对比参见图3。

5.3 观赏形式

观赏者可自行决定浇水的份量,实时通过内置的音响系统制作不同的水滴声。此外, 亦可用耳朵贴近特制的“水玲珑” 听筒,聆听由计算机控制的内循环滴水声音。

5.4 声音景观的体现

建设人造假山以配合现场环境,并将假山的色调尽量调配至与原有的石墙颜色相近,以达到一体的视觉效果。同时,设置自动水泵,使人工瀑布的水得以循环使用,并让原有的“死水”变成“活水”,增加水槽内鱼的存活量。此外,于“水滴雕塑”旁栽种能发出香气的植物,以达到符合传统的景致中“风生水起”的概念 。

在假山后上方, 分别栽种金桂及金边黄杨等不同的植物(常青树),使用者浇水的视点不与假山后的专家楼的露台相连。此外, 在假山中制作鸟巢,吸引雀鸟于装置聚居,除取“凤求凰”的吉祥意义, 亦与风雨等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声景,及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以便产生鸟鸣的自然音。

5.5 技术及制作思路

(1)通过自然雨水或人工浇水的方式,配合传感器的测量,使水滴流进陶瓮时,与瓮内的水产生共震,发出玲珑剔透的怡人乐音。参见图4。

集音方式:

a. 一部分用天然的集音号角,由导管将声音引出。

b. 采用内置的电拾音器(如吉他专用的内置拾音器),由音频线将声音导往外部声音接口。可以驳接音箱在演出时扩声。

(2)利用计算机程控水滴的声音与流量,实时控制LED灯光变化。参见图5。

(3)声音听取有两种方式,参见图6。

a. 自行决定浇水的份量,实时通过内置的音响系统制作不同的水滴声。

b. 用耳贴近特制的“水玲珑”听筒,聆听由计算机控制的内循环滴水声音。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方式,以时间为单位,制定滴水阀的开关及与灯光的关系。

参见图7、图8。

5.6 实施步骤

共分三个阶段实施,进程如下:

第一阶段:现场勘察、雕塑模型、外观制作及多媒体配备购置及测试。参见图9。

第二阶段:设备安装、测试、加固及落实外观。参见图10。

第三阶段:设备线路安装、水循环系统测试、及粉饰外观等。参见图11。

6 结语与展望

在传统实证音乐学研究里,由于强调音乐的“自律性”,看待音乐通常以文本为中心,音乐生产的周围环境一般被当成是次要。在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民族音乐学、新音乐学及批判音乐学研究的重新思考之后,那些与音乐互动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情境”已经成为音乐学术研究不可忽视的成份。其中,音乐与环境空间的互动,渐已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如英美学者所谓的“生态音乐学”,就是讨论音乐在人类生活空间的“交换”与“媒介”过程,亦是21世纪将音乐与环境之互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尝试。

上海音乐学院通过利用广场、绿化和水体等元素,营造了优美典雅、具有文化氛围的交往空间,建构了雅致的“校园绿色音环境”。而生态声音互动装置“水玲珑”的应用,既展现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亦为校园营造了多层面的声音景观。

此外,以声音呈现生态, 唤起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环境保护的自觉,从而尊重生态与环境的概念,以及藉由创作的声音艺术作品支持美化校园环境及土地再利用的生态规划,可说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首创的项目。

通过观赏者以浇水参与的互动式装置作品,也正是在当下各院校提倡音乐人类学、生态学、音响工程设计等倡导跨领域及跨学科的整合与协调的较佳例证。同时,“水玲珑”亦为音乐美学、声学研究及评论等开拓了新的领域;为日后以生态音乐或声音为主导的媒体艺术创作理论,以及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照。而其“能看、能听、能用”的特质,更可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日后参与公共艺术中“声音景观设计与制作”项目及与“数字及文化内容”相关产业合作的试金石。

有关日后的跟进工作,由于“水玲珑”位处上海音乐学院餐厅旁地下广场,该地形及地势大可发展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露天剧场,作为师生们教学及艺术实践的场所,甚至成为该地段以至上海市的声音艺术的亮点。

注释:

① 有关“世界声音景观计划”(World Soundscape Project)的详情,请参阅以下网址:h t t p∶//w w w.s f u.c a/s o n i c-s t u d i o/h a n d b o o k/World_Soundscape_Project.html

② ④ Kendall, W. An Introduction to Acoustic Ecology. The Journal of Acoustic Ecology.1(1). p10-13,2000

③ 绿色声音景观即表示一个低噪音,呈现愉悦感觉的音环境与视觉意向。

⑤ Schafer, R.M, A Sound Educ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Teacher, Composer, Arts and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ist and Acoustic Ecologist, http∶//argosy.mta.ca/argosy01-01/01.17.02/29.html, 2002

⑥ 参阅Installation Art, Dictionary of Art, ed. Jane Turner, 34 vols.(London∶ Macmillan, 1996), 10∶868

“它在60年代流行。是形容那为临时性的特定空间而构思设计的、并作为离散性雕塑以占置整个展览的空间,与传统雕塑的建筑物体(construction)或不同物体的集合装置品(assemblage)尽不相同。其动人之处在于它鼓励观众动用其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共同参与艺术情景的创造。”

⑦ 蒙科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的“音乐、科技、和创新研究小组”负责的电子音乐网站 EARS把声音装置定义为:在公众艺术之领域,声音装置可说是音乐上的雕塑,一个为陈列的视觉艺术或“应 境”的空间所设计的听觉作品。大多声音装置的创作和展出空间的安排均应用到各种各样的电子音乐技术和科技。声音装置和一般的线性、个体的艺术品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随意性的起点到任何一个随意性的终点之间来欣赏这些作品。

⑧ 为节省能源,设置时间制使用(每日11∶00~14∶00,及17∶00~19∶30),并设遥控开关,避免经常打开装置的中央控制系统,以便保养。此外,定期检修以确保系统顺利运作。

[1]王俊秀. 声音也风景:新竹市的音景初探. 造园季刊,46,11-20,2003。

[2]颜百佑. 都市中校园绿色音环境之探讨——以台南市公立国民中学为例.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3]endall,W. An Introduction to Acoustic Ecology.The ournal of Acoustic Ecology.1(1). p10-13,2000

[4]Shin-ichiro, Iwamiya.(2000).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Japan(SAJ). The Journal of Acoustiv Ecology.1(2).p7

[5]Schafer, R.M.,(2002). A Sound Educ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Teacher,Composer, Arts and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ist and AcousticEcologist,. http∶//argosy.mta.ca/argosy01-01/01.17.02/29.Html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景观校园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
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海上·音》大型原创音乐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