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对策
2010-05-29龚秀萍
龚秀萍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扬州 2250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防御力低下,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分娩的3 441例新生儿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3 441例,发生医院感染245例,其中剖宫产分娩2 310例,阴道分娩1 131例。 低体重儿(体重<2.5 kg)119例,早产儿(孕周<37周)173例,发生医院感染的132例;新生儿窒息43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先天畸形18例,发生医院感染5例。
1.2 方法
采用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宫腔已被感染的病例(在入院48 h前发生的),对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在医院发生的感染,进行统计,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在分娩的3 441例新生儿中,有24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12%;感染例次为248例次,感染率为7.2%。而全院医院感染总人数为411例,平均感染率为4%,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为245例,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占全院感染总人数的59.6%。早产儿分娩数为173例,发生医院感染数为132例,其感染发生率为76.3%,早产儿医院感染人数占全院总感染人数的32.1%,占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的53.9%。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97.98%,分布比例见表1。
2.3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早产、窒息、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当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新生儿的易感性,见表2。
3 讨论
3.1 感染部位
248例次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例中,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97.98%,其次是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①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头几天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1],尤其是未成熟儿,大脑皮层延髓呼吸中枢对呼吸调节功能差,肺组织分化不够完善,肺泡少,血管多,易于充血,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较弱,呼吸运动表浅,咳嗽无力,抵抗力相对较低。②因胎膜早破或滞产时羊膜处于高度伸张状态,致使通透性增加,产道细菌容易侵入羊膜腔内或胎内窒息时吸入羊水,致肺部感染。③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容易反流误吸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保暖、喂养不当等均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④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2],因分娩过程中窒息吸入羊水,或其他疾病,需要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在插管过程中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气管继而发生肺部感染。
表1 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表2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构成比
3.2 易感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知,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据报道,体重<2 kg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者的2.5倍[3]。主要原因是其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中IgG水平低,免疫功能差,易发生肺部感染。其胃酸低,胃蛋白酶活性低,肠黏膜渗透性增高sIgA水平低和动力障碍易发生肠道感染[4]。此外,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刺激和适应能力弱,早产儿易发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3.3 护理对策
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5]。新生儿室布局要合理、光线要充足、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污染的地面、床单位要用消毒剂擦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程序,每季度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措施。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必须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同时加强气管插管、吸痰管、胃管等消毒,减少感染的机会。③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手,防止医护人员手成为传播医院感染的媒介,以阻断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④加强陪护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母婴同室提倡“一母一婴一室”制,定时开窗通风,母亲患感染性疾病时与婴儿隔离,接触新生儿及用品前应该进行手的清洁消毒,以防交叉感染。⑤加强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早吸吮,使新生儿及早获得抵抗多种疾病的能力,产妇喂奶前要清洁乳头和双手,喂养后平放新生儿时要将头偏向一侧,或将其竖起轻叩其背部再平放,以防奶液溢出造成气管、细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⑥提高剖宫产和助产分娩的技术,在新生儿娩出后未开始呼吸前,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和鼻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呼吸道的感染。
[1]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5.
[2]陈红武,黄铮.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03-807.
[3]周亚玲,曾正义,耿琪智.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43-744.
[4]张爱芹,王爱国.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9):1001.
[5]杨民招,杨秋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