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0-05-29金萍女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顶岗交通校企

金萍女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他认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全国范围主要从事公路运输、水上运输、港口运输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35所交通类高职院校2008~2009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但不拘泥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校企合作教育现状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校企合作教育内容包括以下6个项目。

1.1 产学合作

表1数据表明,2008~2009学年35所交通类高职院校共有合作企业数1 861家,校均53.2家。合作企业共接收顶岗实习学生31 230名,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80 861名的38.6%。其中16 975名顶岗实习学生最后在合作企业就业,占顶岗实习学生数的54.4%,占毕业生总人数21.0%。在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1 101门,教材871部,平均每家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仅为0.59门,教材为0.47部。校企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学生共计17 374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1.5%。

在学校服务企业方面,为企业年培训员工43 757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年收入56 272万元,学校接受企业捐赠设备总值为5 801万元,将近1/3的学校没有得到企业的设备捐赠。

1.2 顶岗实习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明确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统计数据来看,主要实习单位共4 445家,实习人数48 401名,占总毕业生数59.9%,其中还包括顶岗实习时间不足半年的学生数。这个比例与教育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1 35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情况

1.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5所高职院校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 904个,校均111.5个。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人次共45 673人次,每个实习基地约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11.7人。接受毕业生就业数共28 569人,平均每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毕业生就业数7.3名,大部分顶岗实习学生都可以得到实习补贴。

1.4 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一般都较短,社会服务功能相对薄弱。状态数据平台显示,35所高职院校在校生260 345人,提供社会培训151 637人次,差距达41.8%。其中有6所学校未开展社会培训,13所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少于1 000人次。由学校开设的专业提供的社会培训共 63 251人次,平均为1 807人次,其中8所院校没有或几乎没有提供专业社会培训,19所院校提供专业社会培训少于1 000人次。

1.5 校外兼职教师

校外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应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状态数据平台可见,35所院校共有校外兼职教师总数为4 607人,校均131人。而从兼职教师的授课情况来看,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习指导、毕业实践指导、讲座等非实践技能课程。

1.6 横向技术开发

高职院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是解决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技术革新问题的途径,是服务行业企业的体现之一。从校内专任教师在研横向技术开发情况来看,35所高职院校共在研185项课题,到款合计1 972万元,约半数学校没有承担横向课题研究。由此看出,在与行业企业横向联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方面还未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这与高职教师队伍科研素质整体不高,没有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也有一定关联。

2 校企合作初显特色

近年来,交通类高职院校始终围绕就业、围绕行业办学,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与企业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2.1 “订单式”培养模式

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 “订单培养”,建立与完善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办学机制,搭建教学管理平台,先后与美国庞贝捷 (上海)漆油贸易公司合作开展板喷专业人才培养;与柳工集团合作开办 “柳工班”;与东风标致公司合作开办 “标致班”;与江苏沪宁钢机公司开设 “沪宁钢机班”等。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整个培养期间,多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施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校企双方按照实习准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三个环节共同进行管理[1]。

2.3 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即强调联手、优势互补、双向提供发展后劲的培养模式。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合作教育、合作培训、合作开发的“三合作”办学模式;组建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构建校、分院、专业 “三层次”和各地校友 “一网络”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

2.4 “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

即通过优质课程和有效实训的整合,以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每年投入1 000万元购买教学设备,吸引大型企业进校共建实训基地54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物流管理专业群与潍坊交通局联合建设辐射13县市区的物流实训、研发平台。

2.5 顶岗实习模式

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让教师进码头”、“让能工巧匠上讲台”,校企双方把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作为共同责任,顶岗实习的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师生就是师徒。

2.6 “2+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即校企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在三年的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如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 “2+1”模式,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校企合作重形式轻落实

调查发现,所有交通类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如:企业参与课程教材的开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企业与学校签订 “订单”培养协议、学校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企业向学校提供培训经费、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2]。但合作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少,合作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中拥有100家以上合作企业的院校仅4所,20家以下合作企业的院校5所,合作企业平均数 (53.2家)以下的院校有20所。因此,作为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关键的校企合作教育,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基本处于松散状态。

3.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

首先,校企合作的制度不健全。虽然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已经把推进校企合作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政策性课题,但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也影响到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并且由于鼓励措施的缺失,校企双方实施校企合作积极性并不高。其次,校企合作缺乏整体统筹。校企合作不是单个企业对学校的问题,需要多方协调、统筹运作,共同促成校企合作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再次,校企合作以项目合作为主,目标短期化,导致无法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3 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企业由于处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为基本价值观,不愿意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因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相对于企业,学校的积极性高一些。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更注重校内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他们都有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或课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业务范围内的任务,较多考虑自身眼前利益,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4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议

总体来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要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系统还需一个漫长的改革探索过程。下面主要从校企合作的三个环节入手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4.1 校企合作动因

首先要转变观念。学校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输送能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及管理实践的新型人才,积极投身企业实践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要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都应广泛的征求企业的意见,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还要把学生送进企业实践,以实践来检验校内所学知识。企业也必须明确认识到,支持和配合高职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发展的后继力量。不能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培养学生,指导并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3]。

其次要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积极性。要考虑到校企合作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权益,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学校、合作企业等,并动态调整,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谋发展的互动双赢激励机制。同时校企双方要共同研究制定与校企合作相配套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违约责任等问题,并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明确,以免除后顾之忧。

4.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首先要全局统筹。产学合作在发达国家做得较为成熟,其中政府宏观协调和指导起了关键作用。建议政府部门成立国家层次的专门决策和协调校企合作的工作委员会,并立法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权、责、利关系,搭建校企双赢互动发展平台,甚至在办学体制上实现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联合办学,让行业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之一。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规定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院校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服务,如规定有条件或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义务接受一定数量的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派遣企业行业专家和技师到学校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院校也应尽量把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到相应企业,利用科技、人才的比较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创建技术服务实体等。同时,在财政上要适当倾斜,如根据企业接收的实习学生人数和实习时间长短,适当减免税收或给予税收补贴,保证兼职教师的利益,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进行财政补贴等。引导院校和企业合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其次要依托交通,发展特色。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强调,高校要科学定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交通类高职要围绕已有和潜在的优势、特色做文章,把特色作为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的战略。利用行业优势与交通企业共建教育集团,主动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和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认识到校企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立了 “依托交通,服务交通”的办学思路,成立了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大型交通企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真实的生产操作对象和生产运行环境,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通运输市场,及时了解交通企业使用的最新设备、工艺、技术换代、技术改造更新、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等最新信息[4]。

4.3 校企合作反馈 (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除了一些常规的定量分析指标外,还应对合作指导思想、条件、制度、参与度、内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学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检验校企合作形式的正确与否、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2]。

[1]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案例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4]孙孝文.交通类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0-93.

猜你喜欢

顶岗交通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调整五年制高职顶岗实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