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报道的专业精神
2010-05-29朱国平
□ 朱国平
严谨的科学记者在报道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时,需要具有理性的思辨和“怀疑论者”的精神,从而让气候报道更全面均衡,使公众更全面了解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并知道其背后的关系。
做严谨的“怀疑论者”
气候变化报道固然涉及经济、政治、国家利益等重要方面,但其基础是科学新闻、环境新闻,是在科学基础上引发开来的宏大命题,所以理应对气候变化报道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气候变化报道记者不能做简单的记录者、传声筒,而应具有思辨的理性和怀疑的精神。
不难看到一些媒体,尤其是某些都市类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而哗众取宠,个别记者、编辑或由于流动性大而不够专业、或迫于“工分”、领导所好,报道上喜好夸大或危言耸听。如所谓“上海ⅹⅹ年后将被淹没”“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等等,虽然吸引了公众惊诧的目光,但也让人深觉轻浮,损害了媒体公信力,终将影响传播效果。
气候变化的严谨性要求记者编辑在进行报道时,不能把不确定的气候变化分析预测当作确定的结果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这几年的报告接连用气候变化“可能”“很可能”“90%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表述,体现了科学报告的严谨性。相反,我们的一些记者编辑,甚至一些媒体老总,非常反感“可能”字眼,认为新闻就应该是确定的事实,要求记者编辑删去不确定的词,这其实是对气候变化报道的无知甚至是对科学的轻视与违背。
一个气候变化“骗局”
气候变化信息很多,不时有新研究、新发现、新报告、新数据、新预测出现,在纷繁的信源与信息中如何抓住一些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新闻点进行报道犹为重要。气候变化报道可尝试以“怀疑论者”的思辨寻找报道角度,这既是寻找引导读者的方法,也是气候变化报道的科学精神和平衡性的体现。
2009年初,我在参加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气候酷派”媒体研修班活动时,英国著名环境记者、BBC电视台时事与新闻栏目监制杰瑞米·布里斯托讲述了如何从事气候变化报道。当天演讲与交流内容很多,但要找到可作报道的新闻点较难,但我发现一个具有“怀疑论者”性质的观点和内容,即布里斯托讲到当时英国电视四套播出的一部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并批驳这部片子是一个不实报道。
布里斯托作为同行与知情人对该片作了大量调查,直指该片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法,追求所谓轰动的新闻。如片中被采访人的博士头衔,其实并没有专业背景;所谓的“科学家”也未从事气候变化的专门研究;几位真正的气候变化专家的原话被断章取义,作了反面宣传。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调查证实,出镜的科学家们讲的话被错误引用。而且,导演是布里斯托的一位同事,他已公开道歉,承认片中的一些做法是故意行为,里面的图表数据有许多错误。
虽然,这些内容不是当天讲述的主题,内容材料也不多,许多是我进一步进行材料查证与补充交流所得,但它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认为这里既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又具揭秘性,从中可以告诉公众气候变化背后波诡云谲的复杂关系。之后,我用“怀疑论者”的思维采写了《英国著名环境记者、BBC电视总监披露—“气候变化大骗局”是个骗局》的报道。该报道后来获评英国文化协会媒体作品评选一等奖,我由此获得英国文化协会资助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现场,我也从解疑释惑的角度,采写了《气候变化大会排放知多少?主办方力显绿色办会理念》的报道,质疑一场讨论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会议超大规模,引来了公众对会议排放的诟病。报道采访了多位国内外减排放方面的专家,也对气候大会的碳排放补偿进行了了解,给出了较为精确的估算和解决办法,同时呼吁会议“减肥瘦身”,提高效率,减少排放。
“怀疑论者”的平衡术
因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长期性、不确定性,使得正反相左的观点与研究结果不时出现。尽管有报道说全球90%的气候方面的科学家认定气候变化的趋势正在进行,气候变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或由人类引起,但在给予90%正方观点的同时,媒体也应该给10%的不同声音一个表达出口。
另外,在对气候变化铺天盖地的灾难性预测的同时,对于一些不同的声音,不妨做些报道,让公众多一种信息,多一种理解。在面对各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时,媒体也需对背后的各种利益诉求分析调查,让一些不同观点得以呈现。这体现了气候报道的全面、平衡,也让公众更多了解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新闻背景。 我曾采写了“气候变化的利与弊”的言论,总体上认为气候变化带来极大危害,但也从个别的角度,让一些学者的不同声音予以表述,如气候变化为寒带居民带来的有利影响、对开辟世界海运北极新通道等等。这些观点未必正确,但至少让读者知道了一些新的观点、信息。
气候变化错综复杂,科学理性犹为珍贵。用“怀疑论者”的思辨来从事气候变化报道,可以让我们在燥热的表象下保持冷静严谨的求是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