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10-05-28毕小波
_毕小波
“烎”看到这个字你敢说你认识?相对于已经有点儿过时的“囧”(jiǒng)字,“烎”字在最近迅速蹿红网络。烎(yín),原意为光明,不过在网络文化中它的意义便衍生为热血沸腾,遇强则强,斗志昂扬。上网冲浪是当下年轻人的主流生活,就像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一段独特的生活方式,一段独有的青春记忆一样。
偶尔翻开《大学语文》,扉页上醒目的“少年千里江湖行,昆明湖畔驻足停。清风烟柳心惆怅,愁绪难展醉梦中”的诗句,是我在大学时独自闲游北京后写上的,现在看起来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也许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感悟,涉世不深的“80后”,正为梦想而苦苦奋斗,连同着滴滴回忆,便点缀成了我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上大学的时候可以说是我青春最后的“独立日”了。回想起来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那段美好的日子,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声名大振”是因为经常旷课。别人在上课,我或是在图书馆看书,或是在操场上踢球,于是专业成绩便像熊市中的K线——一路下行,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回想起来在图书馆的那些日子也算是另一种学习吧。英国学者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不过像《资治通鉴》之类的史书是司马光上呈给宋仁宗以古鉴今的,对于我等小人物来说,读读书也只是为了增加点儿茶余饭后的谈资。虽不像孔夫子那样韦编三绝,但是为了增长智商,闲来无事我们也常会拿起书本消磨时光,从大学时代培养的爱看书的兴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如今我也常常是一边听着《双截棍》,一边翻着《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来打发时光。既喜欢古典,又追求现代,我自然也成了大家眼中的“非主流”。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70、80、90后的区别,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现在的“90后”如雨后春笋般地踊跃而出。当我们“80后”追求平等自由时,人家已是唯我独尊;当我们跟风喜欢周杰伦、潘玮柏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超女快男”了;当我们K歌的时候,人家不仅会唱而且会跳。感觉人家“90后”才是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自己真有些日薄西山的感觉。
青春易逝,当初孔夫子望着黄河感叹:“逝者如斯夫”。《前赤壁赋》也发出这样的哀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诸如此类的诗句多少会勾起些心中的点点感伤,胡说了一通,也只剩下自己在这里感叹曾有的青春记忆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