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商务手段构建新型的蔬菜流通体系
2010-05-22贡祥林
贡祥林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101149)
北京是一个超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633万,瞬间峰值2100万,[1]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由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使蔬菜的人均消费量比其他国家要高,农产品中蔬菜消费数量巨大,蔬菜的供应关系着北京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对这一问题各界都十分关心,北京市政协曾进行了相关的专题调研。[2]
一、北京市目前蔬菜流通的基本体系
购——销地批发(一、二级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组成,个别的情况可能还会有三级批发市场。表1所列出的流通环节中,蔬菜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最短的流通环节是直供,即由生产者直接供给终端消费者,如北京市一些大型饭店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其供应链为:生产者——消费者,即从地头到终端消费者那里,但这些蔬菜仅局限于高端、精细蔬菜,大部分的蔬菜还是由其他模式供应的,最长的路径经过9~10个环节。
考虑到北京市蔬菜供应的总量中,2006年本地、外埠蔬菜上市量分别为26.40亿公斤和76.50亿公斤,分别占全市上市总量的26.7%和73.3%,以外埠蔬菜交易为主这一现实情况,蔬菜的流通环节大部分经过地头收购、产地批发、运输、销售地批发、零售等环节,一般经过5个以上环节。过多的流通环节,使蔬菜最终到消费者手里时价格偏高。新发地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2009年年初曾透露:从海南运到北京市的尖椒,当地收购价格为0.7~0.8元/公斤;运到新发地加上运输费及其他费用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北京市形成了现有的蔬菜流通体系,在北京市的蔬菜供应链中,参与到蔬菜产销环节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上下游关系如表1所示。一般蔬菜流通体系由生产者——地头收购——产地收批发价格变为1.5元/公斤;大洋路二级批发市场价格为2.3元/公斤;顺义石门批发市场价格为3.4元/公斤;新世界超市价格为4.5元/公斤;崇文门菜市场价格为5.8元/公斤。[3]
表1 北京市蔬菜供应链主要参与环节
在这样的流通过程中,蔬菜价格的变化过程如表2所示。以“海南生产地到崇文门菜市场”为例,崇文门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与海南生产地蔬菜价格相比,达到了625%,即6.25倍,而海南菜农的收入仅为售价的13.69%。即使与销售价格相对便宜的超市(新世界超市)比较,海南菜农的收入也只占售价的17.78%。扣除菜农支付的生产成本,所得利润非常微薄,同时还要承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滞销风险。
二、北京市蔬菜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北京市蔬菜供应体系中,供应量最大的老百姓日常消费蔬菜的供应模式主要是综合市场。目前,北京市从事蔬菜零售业务的综合市场近400家,平均每万户居民拥有1~1.2个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要渠道。但该模式存在不少问题,需改进的地方是多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1.市场供应体系发展滞后
目前,北京市蔬菜流通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
北京市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格局已形成了以九大一级批发市场(新发地、中央市场、大洋路、八里桥、石门、水屯、回龙观、锦绣大地、岳各庄)为龙头,辅以五十余家二、三级小型批发市场的食品供应体系。
这样的批发形式大约相当于日本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水平,1923年日本发布《中央批发市场法》后,开设了京都市场,并在大阪、横滨、神户和东京等城市开设了市场。1946~1975年是战后日本资本主义从高速复活到高速经济成长的30年,在这个时期,以上述的5个批发市场为核心,名古屋市、福冈市、广岛市、札幌市、仙台市等地相继开设了批发市场。同时,在人口集中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也扩充了许多地方市场。
2.市场交易手段落后
在信息化社会中,我国的农产品交易手段还很落后。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总经济师王兢说:“目前,市场的交易手段非常原始,就是面对面的议价交易,这导致了价格数据的水分很大,而且价格的即时发布也很困难,一般会滞后一到两天,一旦出现价格大幅波动,政府应对会比较被动。”而在韩国、日本等国家首都的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采用的是类似股市开市前的集合竞价方式,当天的价格一般是在开市之前,采用类似拍卖的形式,由众多商户电子报价,价高者得,同时也形成该产品当天早市的市场价格,并即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都可以查询。
表2 蔬菜价格加价列表 单位:元、%
3.蔬菜安全追踪困难
随着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新鲜化和无害化的特点,加之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中高档蔬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在消费者对蔬菜需求旺盛的同时,也要求能及时提供品种丰富、安全可靠的产品,蔬菜安全成为关注的重点。几年前,在蔬菜供应中出现的“毒韭菜”事件也在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蔬菜的食品安全。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奶粉有其品牌和固定的批发、销售渠道,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能够比较好地追踪。但按目前蔬菜的经营模式,由于批、零商家间没有固定的供应关系,一旦出现类似“毒奶粉”事件,蔬菜来源的追踪难度非常大。
4.市场需求信息渠道不畅
作为蔬菜生产者来说,需要即时获得市场的需求信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蔬菜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出现了一些不良情况,如《新京报》2008年8月31日报道,贵阳市政府要求干部职工购买西红柿以解决西红柿产量过剩的问题,引发了各界争议。这件事情的关键起因是由于信息沟通不充分,当地农民按2007年西红柿市场情况安排2008年的种植面积,但忽略了其他地方农户种植数量的增加,造成西红柿种植面积过大。又如2008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北京市生菜滞销的消息,认为“目前,京郊蔬菜购销合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民与蔬菜配送公司间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在保护双方利益上合同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说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
就目前情况看,在农产品交易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上面的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信息不对称最终产生的危害往往是由农民承担。可见,在农产品尤其是在蔬菜生产中,引入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减少蔬菜生产、运销中的盲目行为,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是非常迫切的。
三、北京市目前蔬菜流通模式的尝试
鉴于蔬菜流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群众利益,北京市政府正在进行蔬菜流通模式的尝试,基本的做法是:
1.超级市场模式
这是北京市商委提出的蔬菜流通模式。在供应形式上,提倡蔬菜供应在超级市场内完成。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以净菜供应北京市场,减少了生活垃圾,同时解决了蔬菜安全追踪困难的问题。这种方式是现代社会大规模农业生产的一种必然形式,也是供应链的要求。
目前,北京市部分超市销售的蔬菜以高档绿色蔬菜为主,进行普通蔬菜销售的不多,个别超市虽然经营普通蔬菜,但其形式与综合市场类似,考虑到超市的市场环境带来的成本增加,竞争力一般都低于综合市场。
另外,与日本、德国相比,我国超级市场的密度远低于这些国家。因此,仅靠超级市场模式完全满足北京市居民的日常蔬菜供应有一定的难度。
考虑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蔬菜经营成本等因素,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或社区蔬菜供应点)的形式还会长期存在。
2.组建蔬菜直营点
由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组建蔬菜直营店,其基本形式是:社区提供经营场地,批发市场负责经营,集采购、配菜、送货、销售为一体的社区菜店模式。这样做的实质是对批发与零售间的其他交易环节进行“短路”,实现批发到零售路径的最短化。通过规模化,使老百姓得到质优价廉的蔬菜,零售商获得合理利润。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营者在扣除房租、人工等销售成本后盈利比较困难;二是与现行的蔬菜流通模式并存,增加了一种流通环节,成本有所提升。
四、建立电子商务形式的蔬菜交易体系
在蔬菜供应主要依靠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或社区蔬菜供应点)的情况下,北京市蔬菜供应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蔬菜损耗、及时传递与沟通信息、加强蔬菜安全监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北京市蔬菜流通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交易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交易进行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蔬菜流通中的信息传递、交易指令的下达、实物配送信息的传递等,提高交易效率(参见图1)。
图1 北京市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基本框架
1.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选择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以改善北京市蔬菜流通状态,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以下特点:电子商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易,可减少蔬菜零售经营户起早贪黑的辛苦;电子商务交易一般进行的是商流,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可以顺理成章的集中进行,减少物流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电子商务的交易信息可直接进入信息采集系统,有利于蔬菜行情的汇集,经过适当处理可用于行情发布,速度快,数据准确。
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交易效率、绿色流通、减少流通环节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农产品和蔬菜交易中建立这样的电子商务体系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现有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及其支付体系所采用的技术,已能足够支撑蔬菜这样的农产品交易需求,关键是如何对蔬菜交易过程进行组织,使其适应电子交易的方式。
北京市蔬菜交易模型系统框架可以选择如图1所示的形式。交易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配送公司等都使用统一的交易平台,其交易过程、信息交换都在计算机构成的电子商务系统内完成。特别要指出,京外蔬菜的供应商在外埠完成蔬菜集结后运往北京的路途上就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参加蔬菜交易,当蔬菜抵达相关的交易市场时可立即进入配送环节,省却了交易时间和交易场地,尤其在3G网络开通的今天,为这样交易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2.业务过程组织
交易的组织框架是以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为依托,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可在这一系统平台上进行业务组织。在蔬菜经营的实体中,商贩的人群相对固定,可考虑参加交易的实体以会员制为基础,组建各交易部门,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和发布。
蔬菜生产、交易、零售的从业人员素质通常比较低,如何使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是考虑的首要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进行初期的业务活动时,无论是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卖家,还是综合市场中的买家,交易指令可由交易者口头下达,在市场内指定专人为其操作。在蔬菜交易者熟悉系统后,蔬菜交易者可自行交易,以提高市场的交易速度与效率。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应以销售地批发市场为核心。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所有的蔬菜批发商、零售商都是以批发市场作为他们的交易场所,是蔬菜的集散地,交易人群集中;其二,考虑到销售地批发市场是外地蔬菜进京的第一站,也是今后形成供应链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销售地批发市场有可能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链主。
当然,建立电子商务形式的蔬菜交易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形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应作为新的课题加以研究解决。
[1]于静,刘萃.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N].北京青年报,2008-11-20(A6).
[2]柳健诏.食品安检成本过高拉升菜价 [N].北京青年报,2009-06-04(A10).
[3]王军光.新发地蔬菜直营店进社区有难度[N].北京青年报,2008-10-24(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