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移动学习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2010-05-18张文新
【摘要】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是继数字化学习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在继续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实现有效的使用移动通讯技术来辅助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
【关键词】远程继续教育移动学习应用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移动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在继续教育中有效应用,本文试图进行初步探讨。
一、移动学习及其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一)移动学习内涵
什么是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笔者认为M-Learn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与数字化学习(E Learn—ing)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可以看出,M-Learning不仅仅具有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更必须具备数字化学习的特性,是一种利用现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M-Learning与E—Learning相比较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口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张文新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即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M-Learning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
(二)移动学习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移动学习作为新生事物,其应用模式在国内外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目前比较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M-Learning基本上只有三种形式。
1远程移动短消息服务。通过远程移动短消息服务的M-Learning主要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向继续教育学习者提供短消息服务。随着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移动短消息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字符传递,还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互联网服务器实现特定的自动答疑服务功能。即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Pocket—PC等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将教师存储在数字库中的字符信息再发送给学习者,以实现自动答疑等教学活动,使这些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场所的限制。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可以实施的继续教育教学活动有:培训机构对教师和学员的教学活动通知;学员向教师提问以及通知教师浏览和解答,也可以按照关键词匹配的方法系统检索问题知识数据库,如果找到答案了就直接回复学员的问题,实现自动问题答复功能;学员对考试分数和作业提交情况进行查询;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评和辅导等。
2远程移动浏览学习。虽然基于短消息的M-Learning能满足许多的教学活动,但其存在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其数据通信呈间断的,不能实时连接,无法利用该种方式实现移动学习终端对学习网站的浏览,也就很难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显示。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一些图像信息。即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后接人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3G通信协议的推出以及通信芯片技术和DSP性能的日益成熟,移动通信的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连接浏览M-Learning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移动爱好者的青睐。伴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浏览学习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基于短消息服务和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这两种方式的相互融合并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予以实现,将是未来移动学习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远程继续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
3局部范围的准移动学习。从字面上看,准移动学习只是“准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成熟的学习方式,是指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比如一座楼房、一个小的社区或一间教室)实现的移动学习。由于当前3G技术不同标准之间的争论仍无定论,相关类型产品开发的进展缓慢,要在全球或者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连接浏览的学习还有待时日。尚不能在当前满足远距离M-Learning的需要。然而.无线局域网络(WLAN)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了,可以作为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这也是当前作为校园面授教育的补充最现实可行的方式。但由于区域的限制.该方式应用于在职人员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作为继续教育主要应用模式进行探讨。
二、远程移动学习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移动学习应用于成人在职继续教育是否可行呢?本文仅从技术支持、理论依据和移动学习的突出优势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为远程移动学习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1手机等通信设施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移动学习在继续教育中应用的可能。目前很多通信设施厂商正在或已经开发了多种功能强大的能支持移动浏览器的高档手机,如时下流行的iPhone、O-phone、Imode等手机。当前成人在职人员几乎人人配有手机,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通信成本的逐步降低,不久的将来实现多数人配有了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也不是不可能,这些都加速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移动学习的有效衔接。
23G通信技术的突破将为远程继续教育提供越来越多宽带的移动信息业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现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将有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集成的网络,它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连接和灵便终端,是无限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2)实现移动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需要,收集所有辅助作用的课件素材(如试验、绘图、声音、影像以及其他资料图书),再加以综合利用,加工制作成继续教育培训教学所需的移动课件,在远程教育平台上组织移动学习的数据资源,建立各种有针对性的数据库,向所有培训对象开放。未来3G的数据传输率非常高,学员完全可通过移动网络很容易地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3)实现移
动的BBS等教与学的讨论区。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BBS讨论的标题和内容,也可以用手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可以利用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对感兴趣的课题或对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4)实现移动多媒体。通过3G移动通信系统,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实现数据、音频、视频多媒体的实时交互传递,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轻松面对面”的交流、探讨等交互学习。
(二)非正式学习理论为远程移动学习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FormalLearning)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是指有组织、有时间地点、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形式,如学校的教育、正式的教室培训课程、讲座等;而非正式学习则是一种隐含式的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发生学习,人与人之间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当前理论界普遍认为,在工作、娱乐、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的新知识占个体所学知识的有75%~80%。
M-Learning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正式學习,使学习者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将学习活动带出了传统的课堂,拓宽了非正式学习理论的应用范畴。学习者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差旅途中等零碎时间通过移动设备尤其是移动电话进行非正式学习。M-Learning根据非正式学习的特点,也可为学习者提供协作交流的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使非正式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得以延伸。既具有非正式学习的个体性特点(通过接收短消息、上网浏览学习等进行思考、阅读),也具有非正式学习的社会性特点(通过发送短消息、网上留言、语音留言等进行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互和讨论等)。
(三)移动学习的突出优势决定其必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
1M-Learning克服了传统继续教育培训所带来的工学矛盾。M-Learning本身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和拓展.除了具备E-Learning可以随时、自主学习,师生时空可以分离,学生与学习环境分离,学习活动依然可以成功进行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者不再局限于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克服当代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节奏快,社会活动多,家庭事务繁琐,很难做到在统一的时间集中到固定地点,听指定的教师授课的矛盾。通过M-Learnin.在职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家庭和社会事务之余的闲暇时间或旅途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学习对学习时间、地点限制所带来交通不便、工学冲突等矛盾。2M-Learning可以节约开支,减少继续教育的培训成本。传统培训的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差旅费(教师、学员)、讲师费用、场地费、资料费等;间接成本有:脱产学习的时间、可能损失的机会成本等。而且传统培训的成本会随着培训受众人数的增多而不断提高,这导致很多行业很难或无法实施全员培训。相比较而言,M-Learning可以节省大量培训费用,且在一定的基础设施下,不会因为培训受众增多而增加培训费用,为在职干部、职工以及教育培训机构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移动学习拓展了教育对象,使学习更大程度地迁移到教室之外进行,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人类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它必将为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终身学习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