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业指导的渗透
2010-05-18王伟黄玉赘
王 伟 黄玉赘
【摘要】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指出不但应继承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方法,更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围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实体被推向市场,其也必须像企业一样,通过对原料的精雕细琢,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创立名牌,占领市场,开创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名牌院校创建的关键是培养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毕业生,并帮助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立足于工作岗位。因此,职业院校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性”就业指导欠缺
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停留在“问题性”指导,学校往往在学生毕业之前对他们进行突击式的岗位推荐,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发展性”的职业指导做得远远不足。同时,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如就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认定没有规范的标准,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等。
(二)具体就业指导与现实脱节
当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服务项目仍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这种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如组织招聘活动、介绍学生喜欢的面试技巧等。当然,这些对学生就业是有帮助的,但这种临时性和应急性的安排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只重视就业之果而忽视发展之根。另外,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一些院校成立的“职业指导教研室”趋于形式,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在培训、购置设备仪器、组织教学研讨、参观、实习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三)毕业生就业存在思想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着就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等现象。据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接近50%的毕业生在如何面对“工作”和“未来”的问题上存在困惑或抵触思想;20%的学生仍希望借助家长的帮助获得较好的工作,在一时难以实现他们的主观愿望时,选择了“不就业”。90%的毕业生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40%的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从事生产工作;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某一个城市。有的学生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理由是他们认为“薪酬待遇不能符和我的要求,工作环境不理想”。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学院千方百计引进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学生却往往左挑右选,瞻前顾后,拖延不决,宁愿失去这难得的就业机会。
二、围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政治品德教育却忽略了本身应该承担的就业教育功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导致就业素质培养出现了“缺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成功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方式方法,更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可见,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下,完全可以而且也十分有必要把就业指导作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把就业指导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的劳动者这一概念意味着个人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角色技能”,这方面恰恰是以往的教育忽视的环节。因此,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同时不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在发挥好学校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内在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基本点
要改变以往的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做法,需要全面启动“就业全程计划”,全面、系统、深入地指导学生就业。这就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捆绑在一起。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新生入学为生涯设计的逻辑起点,把事业引导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力求使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学生水平的尺度已经大大降低,而偏向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因此,要想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点,既要在校内积极提倡创新发展的精神,尽可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又要创设有利条件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技术要领。
(三)充分利用校园、班级、社团三个思想教育阵地开展就业教育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缩短学生工作以后的适应期,应该抓住学生在校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从校园到教室,都要积极宣扬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如在校园主要道路设立写着企业管理理念、质量标准的灯箱,采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质量标准作为教室的宣传标语等。包括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考虑融入企业的元素,反映企业的生产、生活特点,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感受企业的氛围。第二,加强班级日常教育。就业从实质而言,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按照目前的教育体制.辅导员(班主任)应负主要责任。首先,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职业指导师。从学生入学起,辅导员(班主任)就要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其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职业培训师。在日常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活动开展就业技巧指导与训练,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再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企业领导。应重点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严格把守毕业生推荐和审核关。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不诚信行为,要及时制止和批评教育。此外.还要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第三,发挥社团活动的主动性。与学校就业指导的作用相比,学生社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作用更直接,更有说服力。学校应积极依托社团开展学生自我就业指导,通过成立职业发展协会、创业协会等有关成才就业的社团,组织模拟招聘会,开展职业规划设计比赛、素质拓展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就业指导讲座等,充分发动和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规划人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前的心理准备。这样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