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拯为什么不进富翁家?
2010-05-14王溢嘉
王溢嘉
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著称的包拯(包公),年轻时和李见居在寺庙读书,出入都会经过一位富翁的家门,但未曾打过交道。有一天,富翁在家门口守候,等两人经过时,特地邀请他们到屋内坐坐,两人都推托另有他事而没有进去。改天,富翁又殷勤地请他们去喝酒,李见居想要前往,包拯却正色说:“他是个有钱人,你我将来也许都会成为地方官,现在随便和地方上的有钱人交往,你不怕将来会成为一个包袱吗?”
大概只有像包公这样一丝不苟的人才会有如此的“远虑”。但它也说明一件事:自古以来,人情包袱就是中国社会里一个严重而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当有人对我们表示好意,给我们好处时,我们通常都会因此而心生好感,进而喜欢对方。这原是培养感情常有的事,但如果在你对他产生好感后,他却希望你礼尚往来,也能给他一些好处时,那原先的“人情”就会变成“包袱”,甚至“贿赂”。除了贪官污吏、寡廉鲜耻之徒外,很少人会喜欢这种带有收买意图的人情或好意。所以,想透过这种方式来让人喜欢,并非无往不利,有时还会弄巧翻成拙。就拿送礼来说,虽然俗语说“礼多人不怪”,但如果所送礼物的价值、时间点和动机让收受的人感到“奇怪”,那通常就会造成反效果。
实验显示,即使只是接受对方小小的馈赠(一瓶可乐),过没多久却被要求必须帮对方做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虽然是实验的规定(并非对方提出),但因为离请喝可乐太“接近”了,让人产生联想,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反而会更不愿意帮忙。
区别人情和收买的关键在于“接近性”。“接近性”不外时机、目的和人,因此,有“远见”的人会拉长时间,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和你培养感情(当然,碰到包拯这种有“远虑”的人就没辄):或是逢年过节送礼而非在审判、开标前送礼:或是强调礼物是送给嫂夫人、贵公子或令千金,而不是送给你本人的。这样做和这样说,目的都是要拉开“接近性”,淡化你可能的联想和反感。
而如果你无心插柳,在单纯向对方表示好意后没多久,忽然有事需要对方帮忙,那么在提出要求时最好谨慎一点,因为那会使他产生“受骗”的感觉,出现较大的心理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