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皓是怎样炼成的

2010-05-14史广林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分社新华社云南

史广林

“伍皓最大的问题,是触动了一些官场规则尤其是潜规则,并影响、改变了一些官方话语方式”

“本博自2010年1月1日零时起将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微博云南将继续坚守阵地,请大伙带好自己的包袱和砖头,遵章守纪,依次转移,不要拥挤,以免再次发生踩踏事故。”

2009年12月28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突然在微博里发布“公告”,声称最后“得瑟几天”。

与之相对,在年末各种媒体人物盘点中,伍皓分别进入《新周刊》2009大盘点“十大猛人”之首、《南风窗》“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榜”、《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候选”等;更早一点的10月份,伍皓还被《时尚先生》新中国60周年新锐榜评选为“政界新希望”。

自2009年11月21日伍皓的新浪微博成立以来,短短一个多月,已有近60000名粉丝。

一年前,新华社记者出身的伍皓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甫一上任,便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说他仍是记者的脑子,有人说他爱出风头,有人说他政治不成熟,争议之中,伍皓似乎渐渐学会了“为官之道”。

躲猫猫、小学生卖淫案、陆良事件、螺蛳湾事件等一连串的热点事件成就了伍皓,善于思考和抓住机遇同样成就了伍皓,但游走在官场与“民间”之间的伍皓能走多远,尚未可知。

从学生到记者

在伍皓的记忆里,有几个日子记忆深刻。

伍皓1988年9月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0年3月23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大学生代表。江总书记给大学生代表谈了他怎么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历程。“当时我在学生代表中是主发言人。”伍皓回忆称,前总书记提出青年成才道路之一是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次谈话对他触动很大。

伍皓时常跟人提起自己1992年进入新华社的戏剧性。当年新华社在北大中文系考察了5个学生,伍皓在其中属于比较突出的一位。考察者回去就跟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汇报。说在北大看好了一个人,其他方面都特别满意,唯一一点个子不高(只有1米60左右)。郭超人个子很高,当时党组成员个个都是1.8米以上,讨论的时候,郭半天没说话。时任国内部主任的陈海进开了个玩笑,小伍这个子,当“领导”可以,当记者⋯⋯郭超人扑哧一笑,说新华社也不能以貌取人嘛。就这样,22岁的伍皓进了新华社。

“进了以后,总书记的那次讲话始终挥之不去,我就给郭超人写了封信,提出我要到西藏去。”伍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彼时,在北大中文系,除了学长胡春华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以外,10年中再没人报名。“继胡春华后,我是第一个,”伍皓说。

1992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北京高校优秀毕业生代表。伍皓再次发言。“座谈时,我当着江总书记的面表态,我要到地球之巅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伍皓说,“总书记当时刚从西藏考察回来,听了很高兴,还给我起了个藏名叫扎西,总书记当时说,扎西在藏语是吉祥的意思,起这个名字还有个意思是扎根西藏。”

伍皓的这段经历,在新华社内部有一个不同的版本。一位曾在伍皓手下工作的媒体界人士说,“伍皓当年给新华社社长写信,想去新华社,但是因身高的原因,怕进不了,因此以到西藏的方式申请‘特批,去了西藏。”

在新华社西藏分社期间,作为记者的伍皓多次下乡,包括最偏远的阿里、那曲。“曾经遇到过很多生命险境,但每次都从死亡线上回来”。伍皓有些得意自己“命大”。比如,1993年,伍皓和同事从喜马拉雅山北麓去山南地区,在山上遇到大雨,车前进后退不得,最后车内的三个人身上全结了冰,在接近冻僵的时候,被附近的驻守部队发现并救了出来。

另一次,伍皓和同事去中印边境采访。穿过一座山谷时遇到山崩,“司机可能听到有点不对,加大油门冲了过去,刚停下,身后一座山就塌了下来。”

“西藏120万平方公里,我基本上跑了一圈,新华社最高荣誉‘通令嘉奖拿过两次,西藏的‘最佳新闻工作者,也拿过”。伍皓说。

身材不高,脸色黧黑,是伍皓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伍皓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至今仍经常感念那些帮助过他的高原藏民。

很多人以为伍皓事业人生很顺,但是其实,“我经历的都是大波大折”。伍皓说。多次死亡线上的历险,不仅磨炼了伍皓的意志,也给了他日后从政的资本。1999年,伍皓开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研究室挂职任副主任,不久,便从新华社西藏分社调到了云南分社。

从西藏到云南

调入新华社云南分社之后,伍皓先是担任云南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2002年6月主持创办《云南内参》,任新华社云南分社内刊编辑室主任、《云南内参》主编;2003年通过竞岗,成为云南分社副总编。

上任之后,身为副总编的伍皓开始着手一系列改革,包括从云南地方媒体挖了好多人进云南分社,陈鹏就是其中之一。

现任新华云南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的陈鹏回忆,2003年起,伍皓推出一系列改革,包括稿件任务量考核及行踪管理等。此前,老记者一年发稿300条左右。伍皓来了以后,记者一个季度的发稿量就超过了这个数。

除了力主改革,在云南分社,这个说话很慢、其貌不扬的伍皓被人看作是有城府的人。

“他不仅是个改革派,而且善于抓住任何机会。”一位曾与伍皓共事过的媒体人称,进入云南分社后,基本上第一次竞岗伍皓都会争取,从采编中心副总编到办公室副主任,甚至营销平台的副总监,他都一一报名。

这些岗位有的是他的强项,有的根本不靠边。上述媒体人说,甚至有一次参加竞选的得票数为零。同事之中,有人评价他敢于竞争,也有人批他“官瘾不小”。

“随时可以去他的办公室,可以拿他的小个子开玩笑,”身为伍皓的手下,陈鹏甚至常说伍皓“开车就是一个无人驾驶(个子太矮)”。陈鹏对那段时间伍皓的印象是,烟抽得很凶,酒很少喝,办公桌总是乱七八糟,喜欢斗地主,不是一个浪漫的人。

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龚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刚到云南时,伍皓很拘谨,无论是集体采访,还是采访之后的业余生活,他都一直很严肃。“那时,他的夫人来探亲,他和他夫人都不怎么讲话。但写出的稿子文风犀利甚至有些泼辣。”

“在分社期间我就一共推出30多项业务改革,”接受采访时,伍皓喜欢用手比划,不时推一推滑下来的金丝框眼镜。

与外界的看法不同,伍皓更喜欢外界将自己看作一个改革者,而非单纯的个性官员或者网瘾厅官。

“以前是管好媒体,现在是管好信息,我觉得这种转变应该是历史性的转变。”伍皓这样评价自己一年来的努力。

伍皓在微博里这样总结:有改革冲动的官员很多,但改革有三种前途。一曰不能被复制,完全个性化施政,轰轰烈烈但无明确价值取向,往往人去政息;二曰可能被复辟,方向都是方向,但超越现实国情,人一走一切恢复原样。三曰推窗效应。瞅准方向,轻轻推开一扇窗,让清风习习,渐成风尚,再不可递转。春风化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初尝新闻“官”

伍皓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7月云南“孟连群体性事件”中。当时还是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他,作为新华社记者参与报道此事。

此时瓮安事件刚过去不久,为了避免因信息不公开,导致严重打砸事件,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点名伍皓去报道孟连事件。

“孟连事件刚发生时也就是一个小事,但是当地党委政府把它定性为‘一小撮农村恶势力操纵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聚集和对抗。”伍皓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由于采用公开、透明的报道办法,孟连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三个月后,伍皓接到一纸调令,上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接近伍皓的一位云南媒体界人士认为,伍皓之所以能任此职,一来归功于他早年的西藏经历,二来归功于他在《云南内参》工作期间与云南高层官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伍皓新官上任的第一个提议就让宣传部的同事感到紧张。他提出,次年云南省“两会”的新闻宣传,可以考虑对国外媒体开放。对外媒开放地方“两会”,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

伍皓的提议获得了云南领导的同意。2009年2月7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北京记者马苏德成为云南“两会”唯一一位外媒记者。

令龚飞和同事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新人伍皓推动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改革接二连三。

上任刚两个月,伍皓开始在“躲猫猫”事件中大出头风。2009年2月13日,一个青年在云南某看守所死亡,官方说死因是在该青年自己玩“躲猫猫”时不慎撞墙受伤而亡。舆论哗然。2月19日,新到任不久的伍皓在自己的QQ群里发出公开招募调查员的消息,邀请网民组团调查躲猫猫的真相。

伍皓的朋友、现任《生活新报》评论员的温星在此次网民调查中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伍皓,“此前也有过交流,但仅限于网上”,温星说。伍皓上任之初,便开了一个名叫“伍皓的网络意见箱”的QQ群,邀请温星当群管理员,“伍皓是一个铁杆网民,每天两三点钟还挂在QQ上。”这是温星对伍皓的最初印象。

2月20日,在伍皓的鼓动下,温星和“边民”“风之末端”等人作为调查团的网民代表开始了首次“网民问政”。

“当天龚飞安排两个车送我们去,伍皓本人并没有出面。”温星说,调查结束后,调查团成员连夜写报告的间隙,他去了伍皓办公室做了一个专访。“丝毫没提报告的内容,伍也没问,结束的时候我问他,要不要看报告的内容,伍说,没必要,只要你们签字确认,没必要看,文责自负。”

据温星回忆,第二天伍皓在接受采访时说,对调查的过程和调查团成员的努力表示肯定,但是对结果并不满意。“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在群里争吵了起来。”

与伍皓发生“冲突”的人不仅有温星,甚至有《人民日报》。上任之初,伍皓要求宣传部扩大新闻报道面,甚至有的中央媒体也有“上稿”任务。龚飞说,“有一次,宣传部写通知说请各个媒体遵照执行,其中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人看到后,就很不高兴,感觉是我们在给他们布置任务。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通知的用词的确有些不合适。”

伍皓主管云南新闻的一年中,先后制定了一二十个制度,都是通过透明的规范化方法去管理媒体。龚飞说,这给宣传部吹进了股清新的风。

显然,相较于此前的分社副总编,伍皓更看重宣传部这个舞台,“跟前几年比,我至少改变了一个省。”伍皓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肉搏”到推手

2009年7月份的“昆明少女卖淫案”,让伍皓再次卷入舆论的风暴中心。

7月份,小学生卖淫案经媒体报道之后,网民在一家社区论坛展开激烈讨论,很快伍皓也以宣传部官员的身份公开在这家论坛上一口气连发了4个帖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伍皓的加入,让这一网战迅速升温,随着争论的升级,网上对云南省和伍皓本人谩骂、侮辱的帖子也铺天盖地。有愤怒的网民甚至在网上称“昆明市”为“昆暗市”。

有人认为,正是伍皓挑起了民意的沸腾,处理案件的相关部门也对伍皓与网民论战的做法不满,“不讲政治”和“政治上不成熟”的批评随之而来。伍皓也被一些相关部门指责为“越权、越位”,并被相关领导找去“谈话提醒”。

“伍皓最大的问题,是触动了一些官场规则尤其是潜规则,并影响、改变了一些官方话语方式,这就势必得罪或侵犯那些保守落后官员群体的利益。”一位接近伍皓的官员说。

温星认为,此时的伍皓刚从记者转身官员,官场规则还没“整懂”,网民的一套打法更不懂,与网民肉搏是自讨苦吃,“司法案件的真相,更应该由警方的发言人来回答。”

在各方压力之下,伍皓选择了“暂时沉默”,并且在随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保持了与新闻的距离。之后的伍皓开始转变。变通之举,就是备受关注的新浪微博。

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蛳湾有上万名商户游行,造成交通拥堵和打砸抢事件。伍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天是星期六,他正在家上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地说“昆明出事了”,拿起手机就给昆明市的有关负责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情况。

伍皓也随即在新浪网上注册了一个微博,取名“微博云南”,并把账号交给了云南省外宣办。次日凌晨00:01分,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微博云南”发布了共111个字的新闻——“昆明市螺蛳湾市场及云纺商业区100余名不愿搬迁的商户聚集散发传单,抵制关闭市场⋯⋯警方先后将24人带离审查,事态得以平息”。

与“微博云南”同时开通的,还有伍皓自己的私人微博。显然,这个以伍皓为名的个人微博更受关注,至12月29日下午,其微博的粉丝已达到59578个。

在个人微博上,伍皓越来越多地记录家庭生活、人生感悟。多谈风月,不谈国是。甚至将与女儿的合影及夫妻婚纱照设置为自己的微博头像。

熟悉伍皓的温星将这种改变,看作压力之下的“变通”,但变通后的伍皓,其特立独行的作风能走多远,外界对此仍存有疑惑。

温星说,伍皓上任一周年时,他曾给伍皓发了一个短信,并附上一首打油诗:履职一周年,烧了几把火。有人很焦灼,阴违诅咒多;我辈颇鼓舞,监督死水活。变革有奇志,新锐亦如昨。

与外界认为的“变通”不同,伍皓把自己一年中推出的媒体新政将之称为“推窗效应”:在信息公开方面,只要推开一扇窗户,“清新的空气新会进入”。只要窗户不再关上,信息公开自会渐成风尚,再不可逆转。

在伍皓看来,云南首倡的第三方调查机制、网络发言人制度等,毋须任何行政命令,却能被全国各地争相效仿,正是证明了“推窗效应”,而他就是那个推开窗户的人。

伍皓把温星的打油诗转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当晚,他在微博里写下了内心的忐忑:“今天是我‘试用期一年满,组织部来考察。不知道组织的考察能不能‘过关,倒是学习会后,媒体的朋友赠诗。能得到所管媒体这样的评价,足矣。”

伍皓的同事透露,因为有“尖锐的意见”,云南省的部分领导对于是否让伍皓通过试用期也曾持争议态度。“有争议,但最终还是通过了。”

“期望来年能有更大舞台发挥,对于新闻改革还有很多很多想法,”12月21日深夜,伍皓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起未来,感慨颇多,他坐在沙发里的身体近乎“陷”进去一样,神情格外疲惫。

一周之后,伍皓宣布关闭自己的新浪微博。★

猜你喜欢

分社新华社云南
学会秘书处参加CCS广州分社召开的辖区国内船设计质量研讨暨集中审图宣贯会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法新社进入朝鲜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增强信用社分社管理力度,推动市区经济发展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