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黄金归来
2010-05-14周政华
周政华
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黄金作为硬通货的特性,再度受到各国追捧,黄金再货币化的潮流也随之复兴
浙江大学中国黄金研究所成立不到两个月后,所长景乃权兴奋地发现,期盼已久的黄金市场改革,又大大地向前迈出了一步。
8月初的一个炎热午后,景乃权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下发《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一开头就提到:“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黄金市场,有利于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官方对于黄金市场的重新定位,令黄金的地位被提升至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黄澄澄、金灿灿的稀有金属,长期以来被压制的金融属性、被忽视的投融资功能,将逐渐得以释放。
重构国家金融安全?
中国的民间投资者正在管制的楼市和动荡的股市唏嘘徘徊之际,黄金市场也许会重新成为一个金灿灿的蓄金池。种种迹象表明,藏金于民,构筑国家金融安全,将成为新一轮黄金市场改革的主导思路。
政府正在有意识地引导居民投资黄金。前述《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品种丰富的黄金市场,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帮助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提高投资收益,保障资产安全。”
多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学者和市场机构人士均表示,尽管目前黄金价格已经到1200美元/盎司的高位运行,但未来两三年内,由于黄金具有与其他纸币相对的稳定性,也许会仍然看涨。
黄金比纸币更容易保存,黄金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藏品。在中国人眼中,黄金还是富贵的象征。这些因素也均会使人们对于未来的黄金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充满了想象。但是,资本市场蓄水池的功能,可能并不是出台这一重要政策转折的唯一原因。
重构国家金融安全,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考量。
一位接近中国人民银行高层的学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高层或已扭转——美国国债、股票等权益性资产收益高于黄金——这一传统思路,扩大黄金储备势在必行。
《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黄金市场,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黄金作为硬通货的特性,再度受到各国追捧,黄金再货币化的潮流也随之复兴。
去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年来第一次抛出200吨黄金储备,多国争抢,最后都被有意扩大黄金储备的印度悉数收入囊中。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两年,国际黄金一路飙涨,很大部分是源于美国的资产储备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黄金的战略地位。
在各国争相藏金的背景下,中国事实上也在扩大黄金储备规模。
前述文件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将扩大有进出口黄金资格的商业银行数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意在增加黄金的进口量。中国黄金协会的统计表明,2009年中国黄金净进口量不到3吨。
据测算,如果中国的黄金储备规模要从目前的世界第六位,提升至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第二位,那么中国需要把黄金储备增加至4000吨左右(略高于目前黄金储备世界排名第二的德国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市价,差不多需要花上1150亿美元,小于一个中投公司的注资额。
“如果政府大张旗鼓宣布增加黄金储备,势必会导致国际金价猛涨,加大储备成本。”谭雅玲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只做不说。
漫长的放权
而在浙江大学中国黄金研究所所长景乃权看来,黄金市场则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又一块遍布荆棘的试验田。
如同成品油、煤炭等资源产品价格一样,二十多年断断续续的改革,黄金市场形成了 “进出口两头管制,零售加工中间环节放开”的畸形格局,“统购统销”的计划管制模式尚未完全瓦解。
但要想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黄金市场改革的基础,还得回到194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后,带走了大量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储备,大陆新生政权则饱受黄金短缺之苦。
次年,中央政府通令全国,冻结一切民间金银买卖,产金企业所产黄金须全部出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企业所需用金须向央行进行申请,由央行按照计划统一分配。中国延绵数千年的藏金于民的历史戛然而止。
那是一个几乎一切商品都被“统购统销”的年代。黄金,因兼具商品金融双重属性,更被列为“统购统销”的重点对象。
管制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在开放了包括消费品在内的大多数领域的商品价格管制和行业垄断之后,黄金、煤炭、石油等在内的大部分资源产品,因被政府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生产销售仍由中央计划控制,其价格形成机制至今仍未理顺。
1983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仍然这样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计价使用金银,禁止私自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 1988年,央行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通知重申:“金银的进口必须经过央行的统一批准。”
上世纪90年初,黄金的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统购统销”,甚至连最基本的“借贷抵押”的金融功能也被列为非法。
但黄金市场的高度管制的铁幕,也因“消费和生产的巨大矛盾”,而慢慢地在90年代中后期被撕开了一道道的小口子。
最先放开的是黄金饰品的销售。接着,央行小范围地下放黄金进出口权。1998年,因黄金短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获准与瑞士银行合作开展黄金寄售业务,变相进口黄金。五年之后,这种“寄售业务”进一步扩展至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
此间,黄金制品的进出口权,也被央行下放到给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等六家公司。但权力的下放也到此为止,国内其他企业如果进出口黄金制品,只能委托这六家企业来进行。
2000年,金融主管机构系统地意识到了黄金市场开放的必要性。
这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了“黄金市场开放课题组”,并发表了题为《建立和培育新型黄金流通体系》的研究报告。题组负责人刘世锦博士日后回忆这一经历时说,当时的体制已经很难维系下去,不改革,没有出路,而改革最终能给有关各方带来好处。
最终国务院形成了对黄金市场改革的共识:中国人民银行对黄金生产不再实行计划管理、统购统配,黄金生产、消费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生产、销售和消费;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未尽之事
但黄金统购统销的名义上的终结,要等到2001年才有据可循。
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这年春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上海金交所正式运行后,中国人民银行停止黄金配售业务,并将在较短时期内停止黄金收购。
此后中国的黄金价格机制形成逐渐转向由市场主导。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并且根据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了调整,破除了内地黄金不定期、无规律调价的惯例。
此时,中国黄金市场的改革,经历了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到逐步下放上海黄金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四大国有银行和部分黄金企业的过程。黄金的金融功能也得到了部分开发,2007年9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
随着黄金市场的拓展,监管方也从一头变成多头。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现货黄金的监管,而证监会则主要负责期货黄金的监管。此外黄金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还要涉及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等多部委的管理。
此时,在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看来,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黄金市场的发展相对完善,既有基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现货交易,也有期货产品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
但此后,黄金市场开放的脚步就慢了下来。
及至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打算放宽黄金制品进出口企业资格的限制,向社会发布《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但五年过去之后,并无下文。
今年8月,时隔七年,仅新增上海银行一家开办黄金进出口业务资格,黄金进出口的资格仍然局限少数国有银行手中。
早在2004年的世界贵金属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当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的转变;二是由现货交易为主向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转变;三是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
但转变谈何容易。黄金市场漫长的放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非对称性:尽管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完全放开,但要素市场的扭曲依然十分严重与普遍。
“统购统销的基础,决定了中国黄金市场的改革必然是逐步开放的。”浙江大学中国黄金研究所所长景乃权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封闭的金融体制阻碍了黄金市场深层次开放。
成立近十年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仍被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尽快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丰富交易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黄金期货也是品种寥寥,屈指可数。
四家经营黄金进出口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直到最近才被鼓励“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展实物金销售、黄金租赁、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当投资者决定投资黄金时,商业银行除了提供实物黄金和纸黄金两种产品外,少有其他选择。
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则谋求黄金进出口准入而不得,不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制度,稳定金融秩序的考虑,把他们的要求挡在了门外。
黄金怪象
现行的金融体制,注定了中国只能成为黄金大国,而非黄金强国,这也是当下黄金市场的困境。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黄金定价权的旁落。
2008年,中国黄金产量首次超越南非,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今。但是,黄金的价格并不是由中国说了算。这与澳大利亚垄断国际铁矿石价格,欧佩克组织决定全球石油价格形成鲜明对比。
景乃权今年6月参加一次黄金论坛时,曾向出席会议的世界黄金协会的一名官员发问:“中国黄金产量这么大,为什么还没有定价权?”对方带着嘲讽的语气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中国只能影响黄金价格。”
遗憾的是,事实确实如此。目前,国际现货黄金的定价源于英国伦敦,而期货黄金的价格,又被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厅显示屏里不断跳动的数字所主导。
中国黄金市场的另一悖论是,虽然身为黄金第一产金大国,但中国2009年持有的黄金总量约为1054吨,还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排名世界仅列第六。折合市价,尚不足外汇储备总额的2%。
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黄金金融属性的忽视,奉行黄金去货币化的政策,直接限制了中国黄金储备的规模。
上世纪70年代,美元宣布与黄金脱钩后,黄金去货币化,各国大幅削减黄金储备。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也曾掀起一场黄金是否去货币化的争论,最终主张去货币化一方获胜,其建议为政府所采纳。
改革开放之后,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黄金流失。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还发布了《关于对进口黄金及其制品加强管理的通知》,要求“旅客带进黄金及其制品应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目前,中国的黄金生产商仍然被免征增值税,黄金产品出口商享受13%的增值税退税政策。
黄金在储备资产中占比过低,所导致的风险已经显现。公开的统计资料显示,各国央行的平均黄金储备量约为储备资产的9%,欧盟是25%多,美国约为60%,而中国这一比例不到5%。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占有重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至今,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从35美元涨至目前的1200多美元,用黄金计算币值(不考虑黄金增值因素)的话,今天的1美元相当于30多年前的4美分,美元贬值了25倍之多。
近年来美元的贬值已经使我国外汇储备蒙受了巨大损失。从2005年汇改以来到现在,在短短4年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从8.3升至6.83,升值了21.5%,这使得中国近28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于无形。
“黄金是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的最后守门员。”浙江大学中国黄金研究所所长景乃权说,任何一种信用货币都逃不过贬值的命运,最为安全和保值的资产仍然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