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30期
7月30日,执掌上海大学(包括其前身上海工业大学)28年的“老校长”钱伟长逝世,一名学生在学校网站上留言:“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钱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
“永远”的赞誉,有多少校长可以担得起?
从1912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大学令》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轫。日月荏苒,百年后,大学行政化、校长官员化却让中国高等教育感叹无数。
在现有的制度之下,再好的校长也难发挥其应起的作用。但如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筹备中)校长朱清时所言,对于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至少可以选择不做。
可贵的是,在这个夏天,我们看到有大学校长在为突破旧体制,建立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而努力;看到一些大学校长抛弃官腔官架,有去揣摩年轻人内心需要的意愿和行动,更看到了这几年来,一些大学校长和他们的团队在高等教育改革上尝试着种种突围和努力。
固然,教育制度一日不改,这些“舞蹈”的空间终究有限,但大可以期待,在这些大学校长不断地突围与变革尝试下,散乱音符或有成为黄钟大吕的力量。
就在钱伟长逝世前一天,历时二载,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这份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制度架设虽近齐备,施行和落实却难免会有更久的曲折。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大学校长需要和可以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竺可桢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现在迫切呼唤的也许不是集教育家、管理家、社会活动家等于一身的“超人”校长,也许只是心怀理想主义的大学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