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重提潘石屹的海南投资史

2010-05-14

杂文选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规划局大坑潘石屹

春节一过,就有媒体把潘石屹十七年前在海南“五斤橘子逃生”的故事刨出来,文末还“太史公曰”般地附上:“谨以此文献给正在炒作海南房地产和海南概念股的朋友们……”

效果好极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起来,比时评家空洞地喊“‘三亚天价一晚是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前夜”、“海南的海景房是否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起点?”要有力得多。

那实在是个好“桥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南,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潘石屹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1992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在规划局吃了闭门羹。规划局的一位小伙子说:“这是保密文件,你不能查。”潘石屹不想空手而回,只能在规划局门口徘徊。这时,一位也来规划局办事的熟人给他支了一招:“你啊,得买一斤橘子!”

潘石屹就买了五斤橘子送到规划局,小伙子把一摞资料给了他:“查吧。”这一查,让潘石屹吓了一大跳。当时海南省有一万八千家房地产公司,可是海口当时本土人口不到三十万!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五十多平方米,而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七平方米。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要塌下来了!”潘石屹说,“没有任何需求支持的供给,这不就是泡沫吗?”之后,他带着在海南赚得的第一个一百万元及时撤离。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结局就像童话故事:吃红薯的穷小子戴上了优雅的圆眼镜,成了后来的“潘石屹”。

可真正的大结局是:那轮地产泡沫,最后留给海南的是六百多栋“烂尾楼”、一万八千八百三十四公顷闲置土地和八百多亿元积压资金,当时仅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就高达三百多亿元。只有不到1%的地产公司活了下来。每平方米房价从1993年最高时的近万元,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房价跌到七八百元,全国到海南炒楼的资金套牢达数千亿元。

潮水退去,经历过那场暴风雨洗礼的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个重要名词——宏观调控。

可历史就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新情节的开始。

如今,这块被海水包围的“最吸金的投资热土、最扎眼的烂尾焦土”,又陷入一种疯狂:一日一价,一个售楼小姐的销售额能达十亿元,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名车在三亚拥堵不堪,车流的背后是疯狂的资金流……

咸湿的海风吹拂着,金钱的味道迅速在小岛弥漫,正如十七年前,人们分辨不出这个城市的季风。

有人盘算着,一日涨一千元,海南炒房的利润已经超过了贩毒的利润,海南六百公里海岸线,能画成多少图纸,能吞吃多少房子……

大家都意识到了泡沫,都说这样很“危险”,可击鼓传花的鼓点正密,流连的人不少。“三亚会是下一个夏威夷,还是迪拜”的疑问在媒体上热烈讨论着。经济学名词“门口的野蛮人”被专家们频繁提及。

跟刘谦魔术民间揭秘一样获得高点击率的新闻是:三亚有投资客在大年初一即掀起“出货潮”。之前屡创新高的凤凰岛公寓,新春最新报价最高虽达十万元每平方米,但有投资客最低只开出不到五万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就放出之前买下的房源。

“你的心灵就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欲望开战。”纪伯伦的这句话成了投资客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人能预测海南房地产的走势。在政府、市场两股力量的交织中,变量太多,房市是“商品市”,更是“政策市”。正如,海南目前的“两限令”,考验的是政府的大智慧、大韬略。

让我们将目光回到潘石屹身上吧。

海南一课让他学会了谨慎,他只在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做项目。他说:“房地产业不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它应该是爬山虎:只有工业、农业、旅游等各行业发展起来,房地产才能发展起来。”

看,大佬把自己的行业看得多低调,多像我们中学课本学到的《致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可一枝独秀的地产业会“甘当木棉花”吗?

【选自《中青在线》】

题图 / 危险的博弈 / 赵国品

猜你喜欢

规划局大坑潘石屹
遇见“真爱”
白宫天坑
绳子
潘石屹:对待生活与事业始终乐观坦率
浅谈规划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公务员可以提前下班吗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