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发一噱的官样文章

2010-05-14茅家梁

杂文选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水利部先贤文章

茅家梁

清代写过《官场现形记》的李伯元在他的《南亭笔记》中有段记载,非常有意思。当年曾经弹劾过康有为的高官余晋珊一日忽发奇想,“奏请将屈原从祀孔庙”。后来,湖南巡抚接到礼部咨文,内有“相应咨请贵抚将该先贤籍贯官爵,有无著述足以裨益圣教,查明咨复”等语。于“先贤”之上加一“该”字,此类官样文章真可发一噱。

一个“该”字,居高临下、圆滑老到,彻底端足了架子。即使是“从祀”,也需有相当的“籍贯官爵”和“足以裨益圣教”之“著述”,要下级“查明”报来。真不可谓其“不认真”,不可谓其“不郑重”。历史证明:官样文章越是做得滴水不漏无隙可击,官场腐朽便越是惊世骇人。

以前,鲁迅先生说:“殊令出版者为难,盖官样文章究不能令人自动购读也。”(《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而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出版者虽“为难”,却也不怕,有人“包销”;是否“令人自动购读”,也难以成为区别文章好歹的唯一标准了。心里骂娘不欲“购读”而嘴巴上却不失时机地叫几声“好”的大有人在。“态度决定一切”,人们之“识时务”,本身就是一篇篇极标准的官样文章。

再厉害的皇帝也得“龙驭宾天”,而官样文章却都是“万寿无疆”。此类文章发展至今日,已经俨然不是奄奄一息的病者了。很多官样文章虽然敷衍应景、内容空虚、徒具形式,又缺乏发“一噱”的幽默,倒也能繁荣昌盛。

蒸活鱼,行家讲究色、香、味。其中有道工序:在鱼身两侧各划十来个口子,抹少许精盐,然后再一二三四五地夹上切得很薄的鲜姜,这叫“夹姜”,以去腥增鲜。而写官样文章的“夹姜”,恃伟人之言而唬群众,利用人们爱屋及乌、投鼠忌器的心理,大行其道,实在令人七窍生烟。除了最高领导与革命先驱的真知灼见,就再也见不到“作者”本人一丝一毫的体会了。

最近大受媒体挞伐的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在抗洪第一线, 先“郑重传达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精神”,再“大讲特讲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江西省防总副总指挥、水利厅厅长的‘重要指示”,言之谆谆,滔滔不绝,就是不及苍生之安危。洪水冲不垮官腔,平主任不是空前绝后的原创者,有多少地方的“新闻发言人”不是这个套路?

某人原来是搬运工,有点歪才,擅长在胡同的厕所里创作“卫生文学”,后来在某局里人模狗样地当上了秘书,专写官样文章。多半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他经常说这官样文章好多还不如“卫生文学”来得痛快生动。明明是错误或差距,得称“具有创新之空间”、“有提高之潜力”;长官的看法又必须“处理”成“老百姓反映”。妙笔可生花,倘若有某村赌博成风,晚上“搓麻”之声不绝于耳,都毫无顾忌。如何往“和谐”处靠?说易也易,就写该村“夜不闭户”嘛!这难道不是事实?

凡是貌似机灵的弄虚作假与貌似忠厚的颟顸无能,多半是由社会宠出来或逼出来的。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充斥空话、假话、车轱辘话的“论文”,才不管他是不是拾人牙慧、倒嚼人家反刍数遍的馍馍哩!只要有所“表示”,就成人之美。这种文章一多,靠这种文章戴上“博士”帽的官员一多,广大读者的常识和创造能力肯定会与之产生强烈的牴牾。

对于官样文章,仅仅“一噱”,并不能带来乐观,官样文章不绝,官员腐败亦不会绝。大概是这个道理吧?

插图 / 废话连篇 / 李润堂

猜你喜欢

水利部先贤文章
西江月·端午咏怀
吟三八妇女节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先贤
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超八成不能饮用?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