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回答
2010-05-14钱渊
钱 渊
有媒体报道说,周有光先生有一次从北京回苏州养病(唐山大地震时),病愈后去洞庭东山看看新农村。当地的公社主任介绍他去访问一位翻身的贫农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住在过去地主住的大院子里,有一间很大的卧室,但只有一张大床,此外,什么家具也没有。为了招待他这个从北京来的客人,老太太临时去借了一张长板凳给他坐。两人用家乡土话聊了起来,并且谈得很投机。临走,周先生问她究竟是解放前生活好呢,还是现在的生活好?老太太的回答出乎周先生的意料:“那当然是解放前好呀!”乖乖,吓人不?
这句话倘若要放在从前,那是很反动的。不过如今从一位翻身的贫农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似乎又有点奈何她不得,难道还要去批斗她,分她的财产不成?那公社主任当然也料想不到老太太会向“北京来的人”讲“还是从前好”,否则,他也绝不会介绍她与周先生认识的。
不过,周先生后来分析说:这说明,过去那场你死我活的土改斗争,以及后来不断的阶级斗争,并没有造福于像老太太这样的贫苦农民。这话实在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深思的。
老太太当然不懂得什么政治上翻身不翻身,穷人当家做了主人等等这一套大道理;老太太就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验到底是现在好,还是过去好。
住了地主家的大院,却说现在生活还没有过去的好,这说明在老太太的心里,总还是有些不称心的东西在那里搁着呢。否则她为什么要说“现在不好”?那么,这些不称心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大概也就两个字:折腾。
你想想,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咱们的运动不断、批判不断、斗争不断,还动不动地要给人上纲上线,你说人家能舒心吗?譬如合作化运动,其实当时许多农民并不乐意,但是“上面”要搞,他们没有办法,于是就消极抵制:纷纷赶在入社之前,卖牲口、宰猪羊,这其实就是一种民意诉求,可“上面”就是不以为然,还以为自己是在为贫下中农做好事哩。
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年代,那更是折腾得厉害。“上面”头脑发热,“下面”更是发明创造:规定私人不准开伙,统统要到公社的食堂去吃大锅饭,还要在农村大炼钢铁。缺柴火,那就砍树;缺劳力,那就挨家挨户派工;干部们看到谁家开小灶就砸锅,这叫“一大二公”。于是社员们被逼得没办法只得去吃食堂,只得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可那大锅饭又没油水,其中有些人(主要是干部和管理人员)还从中揩油,总之是弄得大家唉声载道、怨气冲天。
而下田间劳动却又不奖勤罚懒、实行多劳多得,于是大家就变着法儿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临了,上面等报高产数字,下面的人就跟着瞎起哄、乱吹牛,调子越高越革命:有报皮棉亩产十几万斤的,有报水稻亩产几十万斤的……听到到处放这样的“卫星”,当时上面的那些人可高兴啦,中南海里甚至还担心粮食多了吃不完怎么办?于是就放开肚皮敞开吃!可结果呢,结果是全国有上千万的人被活活饿死……老太太的不满意里是否也有自己的亲人被饿死的经历呢?
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倒行逆施则更是一场噩梦,许多所谓的“阶级敌人”都是人为地炮制出来的,就像当年城市里头一下子“制造”出五十五万名右派分子一样。此外,像早请示、晚汇报,吃饭前要跳“忠字舞”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一套,农村其实也没少搞,这种违背民意的做法人家怎么会舒心?
可如今呢,改革开放、搞活经济,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有的人从此再也不愿意回来……于是,老人们的天伦之乐没有了。农村里种田靠老弱妇幼,号称“3861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越来越严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国际上一般公认不能超过0.4,但有专家称:我国目前已达0.48)……像老太太这样的人,过去穷,那是因为受地主的剥削;可现在穷却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进步,主要看它对社会边缘者、弱势群体是否投入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如果说老太太贪吃懒做,是干活挑三拣四的人,似乎又不太像。你想想,一个从小吃苦劳动惯了的人,即使你想让她歇歇,她都不愿意。因此,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题图 / “美好生活”的假象 / 罗纳尔多(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