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之旅

2010-05-14朱玲

读者 2010年4期
关键词:眼角膜汇款单父子俩

朱玲

1988年10月,一个男婴来到人间。

“胖乎乎的,眼睛亮亮的,很爱笑。”21年后回忆儿子出生时的模样,50岁的黄小勇还是乐呵呵的。

那年,黄小勇开着一家饭店,生意红火,在长沙小有名气。人生得意,又添一子,他喜不自禁。他给儿子取名叫“黄舸”,取自“百舸争流”,小名唤做“海子”。

黄舸9个月大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离婚时黄小勇只要了儿子。

在黄小勇的记忆里,黄舸乖巧听话,功课也不错,就是从小腿脚就不利索。他走路比别人晚,还总摔跤。黄舸6岁时,上楼梯也变得困难。

1995年7月,黄小勇带儿子去检查。待拿到儿子的体检报告时,黄小勇蒙了。绝症,发病率为50万分之一,病的全称是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它会慢慢地让人全身肌肉萎缩至干枯,最后窒息而亡。一般六七岁发病,12岁失去行走能力,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

那天是1995年7月24日,父子俩的生活从此改变。

黄小勇开始带着儿子满世界看病。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还好,请了保姆。直到1998年,黄舸都还在上学。“只是我们那儿的小学,年级越高,楼层越高。到了三年级,我跟海子说,爸在家教你吧。”黄舸便辍学在家,跟着电视学习。那时,家里已请不起保姆了。

1998年10月30日是黄舸的10岁生日。那之前他总跟黄小勇说:“爸,我走路不行了。”黄小勇说:“实在不行就用轮椅代步。”黄舸的妈妈每年来看孩子两三次,黄舸10岁的生日礼物就是他妈妈送来的轮椅。这一坐下,他就再也没能起来。

“1999年,西安一对双胞胎得了同样的病,湖南电视台请他们去做节目。黄舸看到了那期节目。”黄小勇说,“那天我回到家,发现他在流眼泪。原来电视的字幕上,他患的病的名称、症状、结果全打出来了。”从那天起,黄舸沉默了。

清楚病情后,黄舸就流过一次泪,是在2000年的“电视寻母”节目现场。那是黄舸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为给孩子看病,我花光了积蓄,卖了房子,丢了生意。因搬家频繁,她妈妈越来越难找到我们。”黄小勇说。

生日前两天,只要听到门响,黄舸就会去看看,但妈妈一直没有出现。那些日子黄舸很沉默,黄小勇对朋友说出了黄舸的失望,朋友便跑到电视台,请求帮黄舸找妈妈。

2000年10月1日,黄舸母子在演播大厅相聚。妈妈问他对生日有没有什么想法,黄舸说希望爸爸、妈妈陪自己去看看长沙刚建好的武夷大道,“从电视上看很漂亮”。妈妈答应了。

在节目现场,黄舸唱了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他当时只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怎么也不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演播厅里哭声一片,弹钢琴的、吹萨克斯的全都哭得一塌糊涂。

节目在晚上10点多播完,父子俩刚回到租住的阁楼,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当晚,有两位长沙市民找上门,掏空了口袋,留下了2300块钱。那之后,人一拨拨地来,邮递员一天要送来十来张汇款单……

在长沙寒冷的冬天里,父子俩感觉到了温暖。那些钱,哪怕只是20元汇款,对他们来说都是雪中送炭。黄小勇把汇款单上的姓名和地址一个个记了下来。“我当时想,以后要有机会出差,应该登门道声谢啊!”

2003年,黄舸15岁。因肌肉日渐萎缩,他每天起床都要挣扎。“常人没法体会浑身肌肉都不能活动的感觉——蚊子要是叮他,他都只有看着。”黄小勇流着泪说。

那一年,黄小勇在家里的墙上写道:“我用无限的父爱,陪你走过有限的一生。”

“非典”时期,黄舸说想去北京看升国旗,黄小勇答应了。黄小勇想到了骑三轮车,一来可以节约钱,二来可以感受沿途风光,还可以一路寻医问药。他花300多块钱买来一辆人力三轮车,又用一个月时间给车加了两个轮子,做成一辆五轮车,1.2米宽、1.5米高、1.7米长,“像一个能移动的小家”。

2003年5月17日,父子俩启程了。

从长沙到北京,2000多公里。白天烈日当头,晚上陪伴他们的是星星、月亮和蚊子。两人往前走时,总选择前面的一根电线杆为目标。到了一个小镇,乡亲们看到父子俩的艰难,自发地把他们的人力车改装成了摩托车。

就这样,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他们从长沙到了北京。

黄舸看升国旗的愿望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实现了。此外,他还实现了很多“奢侈的梦”——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

“当时有一个好心的公司,买了两张机票,说送我们回家,我们拒绝了。我想把那部改装过的摩托车开回家。”黄小勇说。

对着地图讨论回去的路线时,黄舸突然瞥见爸爸记汇款单姓名和地址的笔记本。他问爸爸:“能不能按照它设计个路线,见一见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当面说声谢谢?”

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商定第一位要谢的,是天津的关阿姨。她曾经给黄舸邮寄过300元钱。父子俩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赶到天津时,关阿姨已经搬走了。邻居帮着拨通了电话,关阿姨接听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

旁人描述了黄舸坐在轮椅上的模样,关阿姨才马上打车前来。“晚上9点多,马路对面一个阿姨一下车,马上就感动得哭了。捐钱出去的人,肯定没指望这一天。但能让对方知道,有人因为他们的帮助而过得更好,他们该多么幸福啊!她搂着我,像久别重逢的亲人。这种暖意让我们意识到,这么做,对了。”

自此,带着声声感谢、束束鲜花,父子俩的“感恩之旅”延续了下去。

2005年9月10日,南下广东的第二轮“感恩之旅”启程。2006年6月10日,以长春为目的地的第三轮“感恩之旅”启程,沿途他们还为身患绝症的小欣月签名祝福。

3年时间,黄舸父子走过了80多个城市,行程1.7万多公里,向30多位好心人当面道谢。

正因为“感恩之旅”,2007年1月,黄舸入选2006年度“感动中国”10大人物。

“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言及,黄舸的生命是在“倒计时”。他的自传体公益书《点亮生命》的合著者何屹说,今天的黄舸“早已不是‘倒计时”,对于死亡,他“时刻准备着”。

黄舸最喜欢夏天,因为天气转凉时,他的身体会有不适。而2009年,即便冬去春来,他的身体也收不到“转暖”的信息。他本来答应何屹在博客上告知网友新书的出版,可从2008年入冬开始,他的手已无法再敲击键盘了。

在那次“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之后,媒体常说黄舸是“阳光少年”。黄舸觉得这是鼓励也是压力,他说自己算得上是乐观的人,但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乐观。

黄舸也有思想转不过弯的时候,但他很会调节情绪:“你不能改变,就尽量选择接受,或暂时放放。所有的问题,自然会有一个结果,而结果往往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可怕。”

他说自己对全世界都很抱歉,尤其是对爸爸。他说,如果有可能,来世要做爸爸的爸爸。

黄舸说:“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好人,我很留恋,舍不得就这么走。当然,上天选择哪天要我走,我绝不会赖着不走。”

编后记:2009年11月6日,坚强的“阳光少年”黄舸去了那个没有病痛的天堂。随后,两名接受黄舸眼角膜移植的受捐者重新获得了光明。其中一位是等待眼角膜移植10年之久的北川孩子。

据黄舸的父亲黄小勇回忆,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黄舸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便让父亲帮忙联系了当地的眼库,签下了眼角膜捐献同意书。当时,黄舸就特别提到了要把其中的一只眼角膜捐赠给四川灾区的同龄人。直到离开前的最后一刻,黄舸还在念叨着一定要把眼角膜捐赠出去,留给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代替他继续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幽幽谷摘自《37°女人》2009年第10期,新华社供图,谢环驰摄)

猜你喜欢

眼角膜汇款单父子俩
汇款单旅行记
汇款单
父亲的汇款单
斯里兰卡:每一任总统都会捐献眼角膜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
父子俩的假期
瓶中的信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