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部穴位按摩对0级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干预的临床研究1)

2010-05-12王宁玫

护理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神经病糖尿病足传导

杨 莉,王宁玫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病人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及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病人因足部失去保护性感觉而易发生损伤及感染,因此,对糖尿病足早期神经病变进行临床干预,可降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12月对20例糖尿病足早期神经病变病人进行足部穴位按摩,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2007年8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病人。纳入标准:参照Wagner分级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足病早期(糖尿病足0级),同时伴有皮肤发凉、有麻木或刺痛感,感觉迟钝或丧失,肌电图证实有神经病变者。病人均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知情同意,愿意合作。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 PLAN过程语句,给定种子数,产生40例受试者所接受处理(常规治疗和足穴按摩)的随机安排,即列出流水号为001~040所对应的治疗分配。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20例,男9例,女 11例,年龄 46岁~70岁(59.05岁±6.24岁),病程103.5个月±54.1个月;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7岁~69岁(60.40岁±7.49岁),病程109.2个月±72.6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进行糖尿病足防护健康教育指导。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足穴按摩,采用全足按摩重点加强的方法,重点推拿足部垂体、肾、肾上腺、胰腺、胃、十二指肠、脾等反射区和涌泉、三阴交、太冲、足三里、承山等穴位,按摩力度应柔和、平稳,以病人微感疼痛但能耐受为宜。以上操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指导病人10次以上,病人掌握操作要领后由病人在家中自行按摩,每次操作20 min,双足共40 min,每天1次,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临床总疗效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积分(MDNS)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减少≥70%,神经传导速度提高≥1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减少≥30%,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3.2 足部感觉异常 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价足部麻木感、疼痛感、冷感及感觉减退的程度。该方法采用一条10 cm的直线,两端标明数字 0和10,0代表无症状,10代表极度麻木、极度疼痛、极度冷感和全无感觉等,以评估病人足部感觉异常程度。

1.3.3 神经电生理检测 使用丹迪Keypoint肌电图机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电位波幅。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AS 6.12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足部感觉异常比较 两组治疗前足部VAS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足部感觉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足部冷感改善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s) 分

组别 时间 麻木感 疼痛感 冷感 感觉减退实验组 治疗前 5.45±1.73 4.85±1.79 4.20±1.88 4.70±1.59治疗后 1.79±1.082)3) 1.95±0.912)3) 2.53±1.462)3) 1.79±0.982)3)对照组 治疗前 5.05±1.39 5.00±1.52 4.11±1.48 4.65±1.42治疗后 4.86±1.06 4.38±1.23 2.58±1.741) 4.48±1.36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

2.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组别 时间 部位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正中神经 尺神经 腓肠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实验组 治疗前 左侧 45.15±17.22 48.02±17.78 40.30±11.36 53.09±4.75 37.05±17.13右侧 46.44±17.27 47.86±17.23 42.06±12.08 49.10±12.35 35.51±19.02治疗后 左侧 49.53±13.90 50.34±19.142) 46.57±12.211)3) 54.61±5.90 44.35±6.822)右侧 47.44±17.89 54.80±14.47 48.38±14.061)3) 53.80±6.55 38.16±17.70对照组 治疗前 左侧 50.62±13.81 53.84±14.31 47.41±12.42 53.95±5.46 42.05±11.35右侧 45.97±17.50 47.41±12.40 46.21±13.97 53.97±5.40 44.59±5.99治疗后 左侧 44.35±20.93 50.69±19.45 48.80±10.32 54.06±4.63 45.20±8.18右侧 41.31±19.87 42.58±15.20 46.05±17.09 55.08±4.29 43.87±5.81与本组治疗前同侧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侧比较,3)P<0.05。

2.4 两组诱发电位波幅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诱发电位波幅比较±s) mV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诱发电位波幅比较±s) mV

组别 时间 部位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正中神经 尺神经 腓肠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实验组 治疗前 左侧 8.40±5.20 5.75±4.11 6.87±4.50 5.45±1.36 1.98±1.38右侧 8.87±6.25 6.07±4.12 6.79±4.58 5.09±1.38 1.88±1.44治疗后 左侧 10.14±7.391) 6.95±5.05 7.07±7.63 6.35±1.75 3.10±2.051)右侧 8.14±5.26 6.45±3.691) 7.13±6.351) 5.55±1.631) 1.86±1.46对照组 治疗前 左侧 10.55±5.94 6.99±4.10 7.62±5.18 5.95±1.94 3.09±2.06右侧 7.80±6.47 7.60±5.42 7.28±5.65 5.46±1.83 2.73±1.53治疗后 左侧 9.80±8.38 6.66±4.55 6.65±4.61 6.35±2.04 3.20±1.83右侧 8.80±7.70 7.20±5.09 8.16±6.98 5.62±2.08 2.74±1.46与本组治疗前同侧比较,1)P<0.01。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危害程度较大,0级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病人足部并发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但无开放性损伤的糖尿病足[2]。初期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肢端怕冷、麻木、疼痛、感觉迟钝等,不易被病人所重视。若迟治、误治可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花费巨大,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国外研究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一半的病人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2],因此对0级糖尿病足的积极防治和有效的护理是防止糖尿病足致残、降低截肢率的关键。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3],它使病人足部保护性的感觉丧失,从而增加足部破溃的几率,使得糖尿病足发生的机会增多。西医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多采用单一针(药)对病因的某一方面治疗,难以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此外,周围神经病变多累及四肢末梢,且因其血液供应较差,决定了口服及静脉给药等常规途径疗效不佳,这就为中医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了空间[4]。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为阴虚为本、阴虚及阳、气滞血淤、不通则痛,足穴推拿是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通过足部穴位按摩可刺激足部多个穴位及经络,改善循环,增加血流,使筋脉得以营养,改善神经组织营养,纠正代谢紊乱,从而改善神经症状和体征[5]。配合常规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可改善神经细胞的血液循环,增加供给神经细胞及肌肉的营养,从而有效地恢复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还可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在神经细胞的蓄积,从而促进神经肌肉麻木状态改善,触觉、温度觉逐渐恢复,神经组织传导速度增快[6]。

本研究就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对0级糖尿病足病人进行预防性的干预,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足部穴位按摩,可更好地改善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从根本上减少足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对糖尿病足0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阻止和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足0级病人进行积极干预,以预防足部溃疡的发生,这正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的最好体现。足部穴位按摩对0级糖尿病足神经病变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病人易接受、易掌握、无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Bax G,Fagherazzi C,Piarulli F,et al.Reproducibility of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M NSI)[J].Diabetes Care,1996,19:904-905.

[2]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

[4]蔡惠群,攀建开.糖尿病足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药卫生研究,2003,1(4):306.

[5]茹海凤.糖尿病足中医护理[J].全科护理,2009,7(4B):984.

[6]韦香葵,韦雄.中药泡足联合足部穴位按摩佐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8,21(2):245-246.

猜你喜欢

神经病糖尿病足传导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神奇的骨传导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越测越开心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中西医对血管病变致糖尿病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