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Living Library*
2010-05-12王彩虹
王彩虹
(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 湖北 黄石 435002)
万 琼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Living Library 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全新的服务高潮。它通常由高校图书馆策划专题,精选一些专家、学者、师生等作为“活体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专题讲座、研讨、辩论、咨询等服务,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管理和理念进入一种全新且鲜活的境界,也使其学科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得以进一步深化。
1 Living Library 的背景
1.1 Living Library的起源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1993年,在一位朋友被刺伤后,丹麦青年罗尼·勃格与4位朋友一起建立了“停止暴力”组织,力图通过同辈教育的方式规劝青年人抵制暴力,这一做法受到许多人的欢迎。2000年,该组织在丹麦斯基勒音乐节上出借75本“Living Book”(活人图书),采用“对话”的形式与来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Living Library由此产生[1]。
Living Library虽然源于欧洲,但据Living Library Google Map的不完全统计,Living Library现已传播到澳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9年1月23日,该活动已经举办了130多场次[2]。初期的Living Library活动的主题主要包括:消除偏见,消除隔阂;促进宽容和理解,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随后其主题逐渐灵活和宽泛,并向专业话题发展,跨越国际政治、教育心理学、旅游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Living Library在中国的现状
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8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首次尝试了Living Library活动,15名图情专家作为“Living Books”(活人图书)被与会者“借阅”,议题涉及医学信息技术,元数据与技术标准,知识组织与实体分类语义互操作,图书馆系统,Web2.0、图书馆2.0,馆员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保存,可视化技术等方面。在此次活动中,国内的图情专家普遍认为,现代和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始终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创新,倡导一站式整合机制,鼓励小组学习,推行个性化和学科化服务。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又举行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和“鲜悦Living Library”活动,其主要以“留学、考研、实习(工作)、英语、科研”等为主题。这些活动扩大了图书馆的内涵和社会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即一方面表现得更加虚拟;另一方面又出现更加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从此,Living Library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推行开来。
2 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价值
2.1 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形成性评价,国外也有人称为“课堂评估(classroom evaluation或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课堂评价(classroom assessment)”、“学校评价(school-based assessment)”、“成绩档案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还有人称为“学习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Black P 和 William D认为,这些是不同作者使用的不同术语,意思大致相同[3]。基于此,本文统一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一术语表达。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程度,目的是在教学活动进行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形成性评价注重对教和学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分析和判断,能够为教学双方提供及时、真实的诊断性信息,有利于教和学过程的完善和发展。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好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进展与薄弱环节,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计划,作出合理的教学决定;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确立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4]。
2.2 举行关于形成性评价Living Library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每位大学生(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学习过程中必修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知识精髓,其学习难度相当之大,需要投入许多精力,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在课堂中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然而,由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致使英语教学课堂上高层次的训练不够,如部分高校每学期只对学生进行一两次标准化的考试。尽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都在推行形成性评价以完善和发展“教”和“学”的过程,但是繁重的课业任务使老师们对其无法深入研究,他们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而外语学科馆员在图书馆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举行Living Library活动,恰好能弥补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中调查问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评价形式的不足,协助教师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因人而异且难以预测的需求。
3 利用Living Library完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3.1 长尾理论在专业服务中的延伸
当代的信息交流、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图书馆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变化,需要我们通过多元方式逐步完善服务体系。Living Library活动在学科服务中的成功实践案例显示了长尾理论的效应。而长尾理论是对“二八定律”的颠覆,即降低门槛、将零散资源汇聚成更大的效应。Living Library活动作为学科服务中的特色版块,能够开发校园长尾资源,形成新的服务理念,达到重聚整合零散资源的目的[5]。
3.2 图书馆五定律在学科服务内的深化
20世纪30年代,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Ranganathan S R)发表了《图书馆学五定律》,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6]。而Living Library是以借阅“活人”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智力帮助的。因此,国内的图情专家专门推出了Living Library五原则:第一,人是可以随便使用的(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第二,每个人都能找到可用的人;第三,每个活人都有用户;第四,节省读者和活人的时间;第五,活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7]。
4 Living Library在形成性评价活动中的运作模式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形成性评价的目标,笔者工作的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淡化被评价者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的横向比较,而注重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方法(即通过被评价者进行自身纵向的比较或个体诸侧面的比较)来研究被评价者英语能力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探索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学科化和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充分发挥Living Library在国内各高校的有效延伸服务作用,积极推行Living Library作为“活体资源”的功能,建立了高校图书馆开展Living Library活动的工作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相关模块包括以下4个方面。
4.1 筹备主题系统
以“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为主题的Living Library活动应考虑其专业化、细分化的特点。该活动由学科馆员组织,在筹备主题期间应充分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熟悉形成性评价的全部过程,并且要发挥数字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的强大功能,即通过网络大规模、快速收集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填写个人信息和学习观念调查问卷;②填写学习策略调查问卷;③填写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 /教师评定表(该表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5个部分)。我们将这些问卷分别挂在图书馆主页和外国语学院主页上,要求学生和教师认真填写后提交,并且协助教师把所提交的数据整合后输入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系统EFAS[8]。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与处理,可得到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此外,我们还不断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以保证参与Living Library活动的“活人图书”能够在活动中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困惑作出诊断性的咨询和指导。
4.2 “书目”采编系统
“书目”采编系统主要依据图书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原则来决定馆藏“书目”数量的多少。其“活人图书”主要通过挖掘、推荐、征集等形式来保证“书目”的质量。由于大学英语的覆盖面广,因此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入藏”了50本“活人图书”,包括外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及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有专门研究的英语教师、外语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并且,图书馆员对每期、每本“living books”的经历和特点进行“编目”,“活人图书”也可自我“tagging” (标签名),允许用笔名或真名,然后通过海报、图书馆主页等形式向读者公布本期主题及“书目”,并作以简介。
4.3 “书目”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学科馆员负责管理。首先,学科馆员要根据活动规划的条例负责“书目”借还工作,确定“活人图书”的借阅时间为20分钟且每本“活人图书”借阅次数不得超过3次;每个读者可以借1-3本“活人图书”,可采用一对一或小组交流的方式。其次,图书馆应给每本“活人图书”配备一名记录秘书,负责记录、整理、汇总、提炼每次活动的交流内容,整理成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经验、师生的交流心得,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和方法。再次,学科馆员必须建立“真活人图书数据库”(即储备专家、学者和学子精英的“人才库”),为活动长期开展提供机构仓储空间,力争把Living Library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精彩。
4.4 IC交流系统
高校图书馆的IC是以学生学习、科研和交流为主的实体场所,侧重发挥实体空间交流、协作和“一站式”整合服务的作用。实体空间的构建一般遵循“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要素的特征[9]。它一般包括咨询服务台、计算机工作站、个人研究室、协作学习室、学习策划室、会议研讨室、外语学习区、写作指导室、休闲区等。只有在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信息共享场所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想交流才会得以碰撞,他们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5 结论和余论
以“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为主题的Living Library不但使高校的学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真正“鲜活”起来,而且发展和完善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它以一种面对面、轻松、和谐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在“书”中浏览着自己的影子,找寻着自己的未来;用别人的经验规劝自己、丰富自己、汲取知识的琼浆,缩短自己的成长路程;也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在IC里共享和碰撞,在愉快的交流中实现互利和双赢。
(1)参加过以“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为主题的Living Library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种活动了解了自己的英语学习进步情况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在“书”的认真指导下,研究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哪些特点有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哪些特点阻碍着自己的进步,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克服学习中的弱点,实现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查。
(2)通过“活人图书”参与Living Library活动,使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操作过程”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落实。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从活动中掌握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探索教学的内在规律,获取有用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 为了更好地突出个性化群体,高校图书馆外语学科馆员还可以借助网络Wiki创建新型的不同主题社区和知识创新社区。这些虚拟社区的建立使Living Library活动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在教学网络平台中,使大学英语教师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预期和学习效果,答复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需求向不同学科、不同进度、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实现个性化教学。
[1]苏海燕. Living Library——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另一扇窗[J]. 图书馆建设, 2009(11):59.
[2]A List of Living Libraries[EB/OL].[2010-05-08].http://livinglibrary.org/list-of - past - living - libraries. html.
[3]Black P, Wil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Phi Delta Kappan, 1998 (2):139-148.
[4]郭 茜, 杨志强. 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5):103-107.
[6]可获得性论: 从图书馆学原理到图书馆原理[EB/OL]. [2010-05-16].http://www.chnlib.com/Zylwj/407.html.
[7]2008DL高级研讨班之一: Living Library及其五原则[EB/OL].[2010-05-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63ea20100c8ia.html.
[8]EFAS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中的作用[EB/OL]. [2010-05-08].http://jycp.org.cn.html.
[9]黄良燕, 詹庆东.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图书馆LC模型的构建[J].情报杂志, 2010(3):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