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报道理性引导稳步提升——2010年江西抗洪救灾报道特色和原因分析
2010-05-10陈道生
□陈道生
今年入汛以来,从珠江到长江,自淮河至辽河,天幕像被撕开了无数道口子,雨水肆无忌惮地朝大地倾泻。洪峰涌起,一次次冲撞着湖泊和江河堤岸。截至6月30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1481毫米,其中入汛后降雨量达1043毫米,比去年同期多43%,比1998年同期多132毫米,列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位。①6月13日以来,江西省先后有34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抚河、信江、赣江三条主要江河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鹰潭市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全部中断交通,并有1座万亩圩堤漫堤溃决。余江、东乡、资溪、南城县县城被淹,供水、供电、通信中断。6月21日18时30分左右,江西抚河干流右岸唱凯堤发生决口,唱凯、罗针、罗湖和云山四个乡镇被淹,顷刻间,十多万群众遭到洪水围困,楼房、猪牛、庄稼等陷入一片汪洋……6月28日20时开始至30日8时,大洪水汇入鄱阳湖,鄱阳湖星子站的水位在超警戒水位1.20-1.29米之间徘徊。7月14日起,强降雨持续侵袭长江流域,三峡大坝加大下泻流量,长江干流九江段及鄱阳湖持续超警戒水位,都昌县、景德镇市突发山洪,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两洲出现崩岸险情……
山洪暴发、山体滑波、泥石流、江堤决口、群众遭困,十万火急的灾情和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江西省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强有力的支持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降伏洪魔的攻坚战。
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号角。在这场特大洪涝灾害面前,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地行动起来,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灾民安置点,真实地记录了军民抗击洪水、攻艰克难的动人场景,特别是江西省的广电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纵观各大媒体的行为和报道,与以往的突发事件相比,在注重人文关怀和讲究新闻规律方面得到了稳步提升,宣传报道基调既有感性的体现又有理性的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效果得到充分展现。
一、媒体行为更为理性,充分体现了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精神。经过多年的实践演练,媒体已经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形成了一种自觉,包括应急机制的建立以及突发事件时参与报道的人员安排和报道形式的策划等,这种自觉性行为在这次抗洪救灾的报道中体现得较为突出。
在6月17日江西省开始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前后,江西省广电各个媒体就开始了防汛预警报道,预先派出记者前往相关防汛重点地区进行采访报道,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江西新闻广播从17日起在《全省新闻联播》《江广早班车》早晚两档主要新闻节目中详细报道了各地的水情雨情,并在头条大篇幅报道全省的汛情以及各地紧急应对的情况;江西卫视在主档新闻节目《江西新闻联播》中集中播发了来自抚州、吉安、赣州等地的综合消息《江西防汛形势严峻 各地积极做好迎战准备》,鹰潭、南昌、上饶、宜春等地的综合消息《暴雨袭击:江西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响应》《暴雨袭击:江西交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等稿件。随着灾情的发展,江西新闻广播在派出本部记者深入抗洪一线采访的同时,积极调动驻抚州、鹰潭等记者站及各地市台资源,大篇幅报道各地及时转移安置灾区群众的情况;江西卫视派出多路骨干记者分赴灾情最重的鹰潭、抚州等地,《江西新闻联播》也打破常规编排,整期节目内容以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为主,采制了《记者直击:洪水冲垮桥梁 沪昆高速交通中断》《暴雨使交通通信中断 资溪成 “孤城”》《记者目击:雨夜转移受困群众》等鲜活的现场报道。这些大量来自现场的报道,时效快、吸引力强,迅速地消除了灾区群众和广大受众的恐慌心理,掌握了突发灾害报道的主动权。
6月21日抚州的抚河唱凯堤出现溃决后,各路记者迅速向抚州市汇集。在十多万群众遭到灭顶之灾,需要紧急转移的危急关头,媒体和记者的人本思想得以体现,许多记者自觉加入救助受灾群众的队伍。在边救援边采访过程中,有记者发现一些灾民由于不知道还有暴雨即将发生而执意留守,遂放下采访的任务,乘坐木筏挨家挨户地向村民告知未来雨情,劝导不愿离家的灾民。从各媒体的报道内容来分析,此次抗洪救灾报道人文关怀也得以展现。有的媒体在播发灾情和灾民救助动态情况的同时,及时编发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交通的最新动态,请有关专家座谈防灾防疫等知识。有的媒体策划了《寻亲人报平安》节目,把新闻热线变成寻亲热线。地方媒体在这方面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如抚州电视台从6月22日开始将两频道并机播出,停播所有娱乐节目、电视剧和广告,全天滚动实时播出抗洪救灾最新的资讯,利用公告、字幕等形式,滚动播发抗洪救灾灾情和卫生防疫知识1000多条次。
二、宣传报道形式多样,媒体联合作战的能力得到加强。形式多样一直是各媒体日常宣传报道追求的目标,但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追求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次抗洪救灾报道中,许多媒体在紧急情况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采制了一组组独具特色的报道。广播媒体的特色是传播快捷迅速,江西新闻广播大量采用记者连线的形式,第一时间播发各路记者在抗洪一线发回的报道,6月28日起播发七集系列报道 《全力以赴堵决口 抗洪救灾保民生》。在6月22日胡锦涛、温家宝对江西省防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江西新闻广播在拿到稿件的五分钟之后就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的形式进行了插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在声画俱佳,江西卫视把直播室设置在唱凯堤的堵口现场,并和中央电视台一起动用了两架直升飞机和一架三角翼飞机实行航拍,从空中、水上和陆地全方位、立体式地直播决口封堵全过程,将观众带到堵口现场。运用滚动字幕是电视媒体近年来加大信息量和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主要手段,据统计,江西卫视在6月22—25日共滚动播出字幕信息150多万字。网络媒体在互动上有着自己的优势,今视网站开设了《江西抗洪抢险》和《读者直击》栏目,积极和网民、手机用户展开互动,获知第一手的汛情、险情,并把相关情况报告给防汛救灾部门。
这些媒体的报道为广大受众的信息接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为其他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比如在唱凯大堤上,抚州电台的记者轮班值守,除了不停地向本台、省台发稿外,还积极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全国10多家广播电台进行现场连线,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广大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救灾的动人场景,宣传了抚州人不屈不挠的抗洪精神。江西新闻广播的前方记者在做好向本台提供稿件的同时,还积极做好外宣工作,一方面向中央台和兄弟省市台提供有关雨情灾情的详细报道,让外界了解江西省遭受的重大灾害;另一方面向中央台和外省市电台介绍江西省干部群众奋勇抗灾的感人事迹。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21日以来,江西新闻广播记者向20多家电台供稿100多篇,为争取全国支持、全面夺取抗洪救灾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电视台非常注重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自江西的灾情发生后,每天都向中央电视台传送大量反映江西抗洪救灾的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央电视台合作采制的《空中直击抚河唱凯堤溃口处和沪昆高速余江段》,以航拍的方式对这次灾害进行了空中的全景展示,这组报道被国内众多媒体采用,社会影响力强;新闻特写《东乡县马墟镇:汪洋中的送粮船》讲述了马墟镇镇政府每天用镇里唯一一艘冲锋舟来回多趟为受困群众送粮的事情,节目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多次采用,起到了较好的外宣效果。此外,《丰城市一村主任在抗洪抢险一线以身殉职》《新干县一村干部防汛抢险因公殉职》等消息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选用,较好地宣传了抗洪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三、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效果明显。在这次抗洪救灾报道中,虽然在网络上有声讨“平其俊事件”等不和谐声音出现,但大量从抗洪救灾一线发回的客观、真实的报道没有在“悲天悯人”上做文章,而是宣扬营造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向上的氛围,宣扬了灾区人民“在悲愤中奋发”的精神。
据悉,江西特大洪水发生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都派出精兵强将,香港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CNN等海内外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前来采访。据抚州市宣传部统计,抗洪救灾期间,有一百多家媒体、三百多名记者前往抚州采访。在抚河大桥上,光电视直播车就有CCTV、东方卫视、广东卫视、江西卫视等十多台,其中距离抚州最远的媒体是一家来自巴西的电视台。②这些媒体的记者从各地赶赴江西的各大重灾区,将注意力放在汛情发展、受灾群众转移和安置、决口封堵、各地人民支援灾区和灾后自救的报道上,宣传了抗洪救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中江西卫视的《抗洪抢险有序有效有利》《江西创新灾民安置新模式》等报道正确引导了外界对江西抗洪救灾的关注视点。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灾后恢复生产要讲究科学》等报道对灾后江西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警,邀请相关专家座谈,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唱凯堤决堤后,江西音乐广播和江西省红十字会共同募集到价值60万元的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抚州。随同前往抚州采访的主持人在6月23日全天连线直播18次,从灾民安置点到通讯抢修现场,从被淹村庄到省军区指挥中心,及时务实地把第一手灾情通过广播传达给情牵灾区的听众,6月25日他们又将第二批价值50万元的救援物资运往抚州重灾区。
江西广电媒体以自己的行为和报道影响和感染了其他媒体。8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中播出了《俯瞰长江最新汛情》,李小萌乘坐直升机从空中俯瞰长江最新状况,对1998年特大洪水后长江干堤建设和鄱阳湖退田还湖治水战略作出了高度评价。同日,《对话》栏目邀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在三峡大坝现场回答了方方面面对三峡的种种质疑,同时告诉观众三峡在今年洪水考验面前是如何实现“削峰填谷”的。这些报道引导了国外媒体的报道基调。如“迄今为止,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中国避免了大规模损失。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能够集合起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所需的领导团队、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在利用媒体方面也做得不错。中国官员还通过报道政府正在采取的措施,让民众放心。”③“无论是这次洪水灾害,还是今年的玉树地震,国际舆论都给予了比较客观的报道,对政府救灾给予了肯定。这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法正有所改变。自然灾害不是人为造成,西方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少了掺杂意识形态在其中,在客观事实面前,不能轻易否定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④
可以说,这次抗洪救灾的众多报道为人所称道源于各大媒体的集体发力、关注点集中,遵循新闻规律,做到了“三贴近”,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析而言之,又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的共同促成。
第一,上下一心,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领导靠前指挥为这次抗洪救灾报道提供了信心和着力方向。唱凯堤发生决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抢险救援,把人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胡总书记亲自指示南京军区组织800多人抢险队伍连夜赶赴抚州,开展抗洪抢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总指挥回良玉指示启动国家防汛二级响应。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抚州灾区,冒雨察看汛情、灾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受灾群众,慰问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指导抗洪救灾工作。他那特有的温情、体贴、关怀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给媒体报道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感人的细节。
获悉唱凯堤决口后,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立即指示:当务之急是救人而不是救堤,可以按照“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方式,在市里统一领导下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安置,做到“能上堤上堤、能上高处上高处,不能上高处的就地就近上楼”。22日凌晨1时46分,苏荣书记从鹰潭重灾区赶到临川区孝桥乡政府的“6·21”防汛抗洪前线指挥部,和先期赶到的省长吴新雄及其他省领导一起紧急部署救援工作。22日上午,在抚州抗洪抢险一线几乎一夜未眠的他又出现在被水围困的村庄,并把自己坐的船腾出来,转移彭家村受灾群众。23日,为了迎战24日开始的新一轮强降雨,苏荣、吴新雄等省领导一早就来到前线指挥部进行工作部署,要求下死命令,在23日天黑前,将受灾群众全部转移出来。同时宣布,抚州救灾工作重心从转移受困群众转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23日,吴新雄赴唱凯镇了解救灾进展。在滞洪区,他坐着冲锋舟亲自解救数名生病的老人、孩子。截至23日19时,抚河唱凯堤内10万余受困群众已基本被安全救出并得到妥善安置。“在决堤发生之后的48小时内,我们在前方指挥部看到,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至一般工作人员,饿了吃个盒饭,困了再坚持,然后继续投入到抢险救灾之中。”⑤
第二,江西省干部群众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感天动地的抗洪救灾行动为媒体提供了客观、准确报道的素材。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先后投入282亿元,对长江干堤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加固整治建设。加固堤线长达3576公里,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长江干堤加固整治后,加上三峡工程,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等控制性枢纽为骨干的长江防洪框架基本形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屏障。江西干部群众在遭受1998年特大洪水惨痛之后,舍家弃业,移民建镇,退田还湖,现在近百万人从鄱阳湖洪灾多发区迁出,鄱阳湖面积扩展到5100平方公里,蓄洪容积增加了45亿立方米,基本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平。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拓宽了防洪调度思路,从被动防洪转变为主动调蓄,防洪人力、物力投入随圩堤平退大为减少,群众受淹损失也大大降低。
洪水滔天,波浪翻滚,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6月21日唱凯堤决堤后,在第一时间内南京军区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从四面八方向罗湖、唱凯、罗针、云山聚拢。南京军区深夜用6架专机空运950名应急专业分队队员到抚州;21日19时,省武警总队官兵结束在南城的抢险任务,火速开赴临川;23时30分,30余艘冲锋舟克服黑暗,水下地形复杂,水面电线交错等不利因素,驶向离决口最近的何家村。凌晨3点,江西消防总队从全省各地紧急调集1200多名官兵,携带86艘冲锋舟、16艘橡皮艇以及应急照明灯、发电机、救生圈、救生衣等装备器材赶赴灾区。一束束灯光、一声声“老乡,快上船”成为被洪水围困群众的生命之光、生命之音。6月22日,救援船从400艘、800艘增加到1400艘,救援队伍从5000人、10000人增加到15000人,最多达到2.2万人,不留死角拉网式搜救。救援船与燃料,掌舵手与村组干部,救援官兵与地方干群实现无缝对接,抢得了时间,争得了速度。截至25日,转移受灾群众10.2万人次。温家宝总理24日专程到罗针镇视察汛情灾情时说:“48小时解救和转移10万被困群众,无一人伤亡,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7月中旬雨线北移后,长江沿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抗洪抢险的主战场。曾经在1998年九江大堤堵口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硬骨头六连”所在师3700多名官兵,千里驰援江西。与此同时,江西省军区现役、预备役和民兵2500多人,省武警总队1200多人,武警水电二总队200多人,省消防总队500多人、省森林武警120人,也及时奔赴抗洪一线。此外,长江沿线、环鄱阳湖区各地市还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护堤巡堤,严阵以待,与肆虐的洪魔展开了护堤大决战,实现了“不亡一人、不溃一堤、不垮一坝”的目标。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滔滔洪水中得到鲜活的印证。
第三,经过98抗洪、2008年初的抗冰救灾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突发事件的报道历练后,媒体的行为和报道思想更为成熟。多难兴邦,砥砺担当。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总是和救援队伍同一时间出现在灾民面前。虽然在一些报道中,有些媒体的行为和报道方式为人诟病,但是那些不成熟之处正在不断地得到改进,一支作风优良、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感强,能打硬仗且人民信得过的新闻队伍正在形成,他们用自己的笔、话筒、镜头、节目和版面记录历史的步伐,反映大众的心声,弘扬社会正义,鞭挞丑恶现象。
6月26日,在江西的抗洪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前夕,苏荣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三个广泛宣传”“七个深度报道”的要求后,⑥对做好抗洪救灾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坚持公开透明、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为新闻媒体提供抗洪抢险信息,发挥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努力把抗洪救灾宣传工作做得更好。这些要求既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最高要求。
注释:
① 《全省纪念建党89周年暨在抗洪抢险中创先争优报告会举行》,《江西日报》,2010年7月1日。
②廖金源:《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江西抗洪抢险工作》,见中国江西网。
③《CNN盛赞中国抗洪救灾能力与效率》,《参考消息》,2010年7月20日。
④《外媒议论中国应对洪灾努力 肯定政府搜救工作》,《环球时报》,2010年7月20日。
⑤《大决口下的生命奇迹》,见新华网,2010年6月27日。
⑥ 《江西省委书记对做好抗洪救灾宣传工作提出要求》,《江西日报》,2010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