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分布的地形分异规律研究——以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为例

2010-05-05贾慧慧赵廷宁

水土保持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阴坡阳坡坡向

骆 汉,贾慧慧,赵廷宁,董 梅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降雨是陆上水资源的直接来源和水循环的首要环节,降雨量数据是研究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首要基础资料之一,因而研究降雨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目前由于气象站点的限制,在某些地区往往存在无降雨资料和少降雨资料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进行。精确的降雨数据只存在于雨量站点,其余点的降雨数据只能从相近站点或者其它气象参数求得。如果能在有限降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影响降雨的因素,建立降雨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为人工林栽培、植被恢复、土壤侵蚀等研究提供指导。本文通过对研究地区不同地形位置布设雨量观测设备,进行场降雨观测。针对不同高程、坡向的降雨实测数据对比分析[2-3],得出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的地形分异规律。

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西麓的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北纬37°36′58″,东经110°02′55″)。流域内最高海拔1 446m,试区平均海拔1 200m左右。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3℃,年平均≥10℃的活动积温为2 223.5℃,干燥度1.3。年平均风速约2.6m/s,冬春寒冷干燥多大风,西北风为主,秋季凉爽少雨,夏季降雨集中,无霜期140d,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日照总时数2 496h。多年平均降水量416mm,且年内分配非常不均,6—9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高达1 857.7mm,最大蒸发出现在4—6月,表现出典型的北方严重春旱的特征。试验区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地表大部分为新生代第四纪马兰黄土所覆盖,土壤为黄绵土,由黄土母质直接发育形成,层次过渡不明显;土层深厚,质地均匀,为中壤土,pH值为8.0~8.4,沟壑密度为3.8km/km2。试验地平均土壤容重1.20g/cm3,田间持水量21.0%左右。境内主要河流为北川河、一般河水流量为1.5~2m3/s,最大洪峰流量达540m3/s,东部山地为北川河河水流量的主要源泉。试验区属森林草原灌丛植被区,全县有天然林2.73万hm2,覆被率达37.6%,刺槐人工林下主要野生灌木有杠柳(Periploca sepiun)、黄刺玫(Rosa xanthi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等;草本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菊科篙属居多,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猪毛篙(A.scoparia)、阿尔泰紫苑(Heteropaspus altaicus)、山野豌豆(Vicia amoena)等。

2 研究方法

2.1 降雨随高程变化规律

试验在观测降雨量随高程的变化规律时,在尽量保证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似的前提下,将测点设在周围没有遮蔽的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大致相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山顶、高地和坡地上[4-5]。野外考察共布设观测点20个,共分为4个高程布设(如图1所示),分别为A点1 161m、B点1 270m、C点1 341 m、D点1 407m,每个高程设有5个观测点,对每个测点采取场降雨即时观测,计算出每个高程点的平均降雨量[6-8]。

2.2 降雨随坡向变化规律

在观测不同高程点的降雨量数据时,将每个高程分为5个不同的分测点,分别布设在梁峁顶、阴坡、阳坡、阴沟坡(即阴坡下部)、阳沟坡(即阳坡下部)5个地形部位,同样对每个测点采取场降雨即时观测,根据观测数据在高程统一的情况下分析降雨随坡向变化的规律。

图1 实验点分布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随高程分布变化

首先,考虑到山脉统一坡向上,降雨量和海拔高度关系比较好,分别就峁顶、阳坡、阴坡、阳沟坡、阴沟坡5个特征地形展开分析。实验地区不同坡向降雨量随高程分布见图2。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各个坡向随高程变化,降雨量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均为先增加后减少。由于不同地形部位受风向等作用影响,最大雨量出现的高度则不尽相同。其中,阴坡出现最大雨量的高度最高。

图2 不同坡向降雨量随高程变化分布图

对于丘陵沟壑区的山地降雨,在不考虑坡向的情况下,降雨量随高程的直观变化规律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降雨量最初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至某一高度达到最大值后转而逐渐向下递减。降雨量开始下降的海拔高度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一般是气候愈潮湿、大气愈不稳定,开始下降的海拔高度愈低[9-10]。研究区域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高程为1 280 m左右。对于丘陵山地类的地形,在起伏地形的向风面,特别是高地的顶部,风速较大,有上升分速度,雨滴的降落速度慢,大量雨滴被吹到了背风面,因此当高度达到一定时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3.2 降雨随坡向的分布变化

不同情况下地形对降雨的影响是不同的。气流过山时,由于地形的作用,改变了风速,因而也影响了降雨的分布。这种影响的具体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尺度的制约,本文讨论的研究区域属于小起伏地形,与大尺度地形比较,具有截然不同的规律。对于小山岗类的地形,在起伏地形的向风面,特别是高地的顶部,风速较大,且有上升分速度;在背风面风速最小,且有下降分速度。所以在向风面小雨滴、毛毛雨和雪花降落的速度减慢,在高低的顶部便有大量小雨滴或雪花被吹到背风面,并在那里加速降落,这就使得小起伏地形中水平面上的降雨量在向风坡和顶部减少,而背风坡增加,其分布特点正好与在大地形中相反。也就是说,对于小起伏地形而言,水平面上的降雨分布与风速的分布正好相反[11]。

图3 高程与平均降雨量相关图

本文研究区域降雨量随坡向变化的分布见图4。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降雨量的平均值随坡向变化的分布为阴沟坡>阴坡>峁顶>阳沟坡>阳坡。实验地区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夏季季风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即西南向坡为迎风坡,东北向为背风坡。从阴阳坡的划分标准而言,南向坡为阳坡,即迎风坡;北向坡为阴坡,即背风坡。因此,从实验地区降雨量阴坡>阳坡的结果可以推出背风坡>迎风坡的规律。

图4 降雨量随坡向变化分布

具体到某一高程范围数据,从图4可以看出,阴坡降雨量>阳坡降雨量。对于不同高程而言,坡地降雨受风向等条件影响略有区别,导致高程为1 161m范围阴沟坡略小于阳沟坡的结果,其它高程范围均符合阴坡>阳坡的分布规律。图5为各个高程区域不同坡向降雨量平均值统计数据。

图5 不同高程降雨量随坡向变化分布

从以上实测数据分析过程看出,在微地形前提下对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高程的增加,降雨量先增加后减少,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高程为1 280m附近;随坡向变化降雨量的变化为背风坡>迎风坡,阴坡>阳坡,峁顶将降雨量适中。

4 结论

丘陵沟壑区的山地降雨,在不考虑坡向影响的情况下,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高程为1 280m附近;在统一高程,不同坡向情况下降雨量的分布规律为:背风坡>迎风坡,即阴坡>阳坡,峁顶降雨量适中。

本研究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收集不同高程,不同坡向的一些相对独立的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数据量比较小,对得出的分布规律只能做定性分析,无法得到定量结果,这就需要后期不断进行数据补充和研究分析。另外,空间降雨分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本文只是针对高程和坡向这两个地形因素进行分析,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1] 姚丽华.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袁嘉祖.华北地区山坡小气候与造林成活率[C]//山地气候文集编委会.山地气候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3] 徐学选,张北赢,琚彤军.黄土丘陵区降雨、径流、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对策[J].生态环境,2005,14(6):890-893.

[4] 傅抱璞.山地气候研究的若干问题[C]//山地气候文集编委会.山地气候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5] 何红艳,郭志华,肖文发.降水空间插值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10):1187-1191.

[6] 樊述全.鄱阳湖流域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响应[D].南京:河海大学,2007.

[7] 李丽娟,王娟,李海滨.无定河流域降雨量空间变异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2,2I(4):434-439.

[8] 袁世琼.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四川水利,1987(4):4-13.

[9] 傅抱璞.山地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0] 孙鹏森,刘世荣,李崇巍.基于地形和主风向效应模拟山区降水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04,24(9):1910-1915.

[11] 苏宏新,桑卫国.山地小气候模拟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增刊):107-114.

猜你喜欢

阴坡阳坡坡向
阿尔泰山天然林不同采伐坡向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山坡羊
DEM地表坡向变率的向量几何计算法
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生长状况分析
不同坡向 坡位对祁连圆柏生长的影响
冀西北阳坡硅藻土矿地质特征及应用前景
有关林线高低问题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
晋东南中山区仁用杏适地适时补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