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简析——以陕北某输气管道工程为例
2010-05-05冀文慧贾莲莲
冀文慧,贾莲莲
(1.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安710004;2.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21)
该输气管道工程陕西段长度约200km,横跨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两个地理单元,生态环境脆弱。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通过植物、工程措施的合理布设,土壤流失控制比到达合理水平,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合理有效,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概况
输气管道工程跨越毛乌素沙漠、河谷川台、石质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等地貌单元,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地势陡峭,地形起伏大。项目区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高温多雷雨;秋季凉爽而短促,冬季干寒且漫长,日照充足。年内降雨集中在6-9月,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很少。主要土壤类型为风沙土、黄绵土。质地粗,无结构,透水性强,持水力弱,土质松散,肥力很差,易风蚀。
黄土丘陵区的原始植被少有保存,仅有次生的白羊草、茭蒿、铁干蒿、针茅草、酸枣、黄刺玫等组成的草灌丛。人工种植的主要有杨、柳、榆、刺槐、油松、侧柏等乔木林;柠条、沙柳、花棒、踏郎、紫穗槐、沙蒿等灌丛、半灌丛,草木樨和沙打旺等。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农田、道路边以及渠河岸地段。
1.2 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生态环境本底稳定性差,易遭受破坏,且由于近期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的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管线工程经过的地带,有风成沙丘、黄土丘陵沟壑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等,水土流失强度不一,以中、强度流失为主,部分地区达极强度。
本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为工程施工方式种类多、强度大,在20~30m范围内的作业带中进行管沟开挖、回填和施工等,大面积破坏地表植被,增大地表裸露面积。工程管道线路长,沿途经过地貌类型有风成沙丘、黄土丘陵沟壑等,水土流失类型及土壤侵蚀强度各异,集中堆放与回填等工序复杂,管线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较大。沟头防护、防风固沙等治理措施复杂,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
2 监测内容和目标
2.1 监测内容
①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降雨、地形、工程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弃渣量及堆放面积等的监测;②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监测;③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监测,包括防治措施的数量与质量及水土流失治理度、扰动土地整治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覆盖度、植被恢复系数等6项量化指标的监测。
2.2 监测目标
①监测数据能定量反映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质量及实施效果。②监测结果能说明项目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③对监测对象在气象灾害条件下做出快速反应,以达到能快速采取防护措施提供决策支持的目的。
3 监测方法
监测手段以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主要通过踏查、询问调查、抽样调查等手段,同时选取一些典型地段利用仪器设备定点观测[2-5]。
3.1 扰动面积监测
对于管线敷设区,因其线性分布,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监测扰动宽度。根据管线长度与抽样扰动宽度相乘得扰动区面积。分层抽样调查法如下:
根据地貌类型的不同共分为两个层:第一层,沙漠滩地;第二层,黄土丘陵。
总体平均数的分层抽样估计值:
总体平均数估计值的误差限:
式中:Pc——可靠性百分数,本次监测中取90%。
监测点总数N由式(3)求得。
式中:tα——概率为α相对应的学生氏t分布双侧分位数,在90%可靠性下取1.66;sh——h层内某一调查指标的标准差。
各层数量指标平均数误差限Δ(¯yst),由式(4)计算。
自由度f=Nh-L,估计精度Pc由式(5)求得。
3.2 水土流失量监测
(1)水力侵蚀。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水土流失强度的监测,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即侵蚀沟量测方法、简易小区法等。
①侵蚀沟测量法。在管线施工扰动地表选择有代表性地段,选定样方(20m×5m),用皮尺在全坡面的上、中、下分设量测断面,量测每一断面全部紊沟、细沟的深度和宽度,算出断面平均冲刷深和宽,再量测沟线长,计算调查区侵蚀总体积,推算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如式(6),式(7)。
式中:∑S1,∑S2,…,∑Sn——1,2,…,n断面量测沟谷面积求和;B——调查范围宽;L——调查范围长;N——量测断面数;R——泥沙容重,通常黄土为1.25~1.35g/cm3。
②简易小区法:在施工扰动带选取适当的坡面布设径流小区(20m×5m),边界用石棉瓦围成矩形边墙,在小区低端设置土工布积水槽。每次降雨结束后通过量测泥沙沉积量,推算土壤流失量。
(2)风力侵蚀。采用定点观测,选取对照样地利用集沙仪和测钎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加速风蚀系数。
3.3 防治效果监测
(1)林草措施监测。采用系统抽样法获取基础统计数据,依次推断各项监测指标。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fd——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fe——样方面积(m2);f——林地(或草地)面积(hm2);F——类型区总面积(hm2)。
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
(2)工程措施监测。采用典型调查与普查相结合,调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布设、数量、质量、稳定性等。
4 监测结果与分析
4.1 降雨监测
根据各县(区)气象站资料调查结果,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66~411mm之间,降雨集中在7-8月,该时段内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60%。项目区近年降雨量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量自2003-2006年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靖边县降雨量波动最为明显,神木县与榆阳区降雨量变化大致相同。
图1 项目区降雨量变化
4.2 扰动面积监测
(1)样本容量的确定。首先进行预调查,预备调查的方法采用在所分2个层上每层随机布设样点,分别调查管线宽度数据。经计算,此项目样本容量26,即需要调查的样点数。实际抽样调查中,在按照精度和可靠性确定了样本容量后,为使抽样推断结论更保险,在所确定样本容量的基础上增加10%。即总体样本数为29个。
层权Wh=某层线路长度/陕西段线路总长
第h层调查样本容量=nWh
经计算,第一层为15,第二层为14既可满足抽样精度要求。
(2)监测点的布设。各层监测点采用每5km设1个,地形相近线段测点适当减少,地形多变线段监测点适当加密,各类监测样点交错布设,共计42个样点。
(3)总体平均数、误差限和精度。总体均值估计值:
估计误差限:
(自由度f=Nh-L)
估计精度(Pc):
抽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管线施工扰动宽度抽样调查成果
(4)扰动面积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共计702.9hm2。其中,管道作业带649.93hm2(沙漠滩地 353.98hm2,黄土丘陵区295.95hm2);输气站场10hm2;伴行公路35hm2;施工场地1.5hm2;弃渣场6.5hm2。
4.3 水土流失监测
(1)风力侵蚀。选择典型地段,采用集沙仪、插钎+水准仪等方法进行原地貌固定沙地、工程作业带扰动区风蚀深度、沙丘位移及风蚀量对比观测。2005年与2006年监测结果见表2-3。
①沙丘移动观测主要采用插杆法,分别选择扰动后裸露面与原地貌沙丘对比观测,在垂直沙丘走向的迎风坡脚、丘顶和背风坡脚分别插上标志杆(木杆、钢钎),间隔一定时间,量测并记录其位置及标杆高度的变化,便可得出沙丘移动的方向、速度以及沙丘不同部位的蚀积状况,如表2所示。
表2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作业带沙缘线平均位移52.5cm,是原地貌半固定沙丘位移的4.29倍;2006年作业带沙缘线平均位移84.5cm,是原地貌半固定沙丘位移的5.04倍。
②近地层输沙量测定。采用集沙仪法,集沙仪的进沙口正对风向,见于野外风速风向的多变性,对于>9m/s的风,一般集沙0.5~2min,对于<9m/s的风,集沙2~5min。自然界影响风的搬运能力的因素十分复杂,它不仅取决于风力的大小、沙粒的粒径、形状和比重,还受沙砾的湿润程度、地表状况和空气稳定度等影响。风蚀量监测成果如表3所示。
表2 沙丘位移监测成果cm
表3 风蚀量监测成果表 cm
观测结果表明,2005年度管道作业带裸露面风蚀深度、侵蚀量分别是原地貌固定沙地的3.22,2.36倍。2006年风蚀深度、侵蚀量分别是原地貌固定沙地的2.16,3.15倍。
(2)水力侵蚀
①侵蚀沟测量法。在管线施工扰动地表选择有代表性地段,选定样方(20m×5m),用皮尺在全坡面的上、中、下分设量测断面,量测每一断面全部紊沟、细沟的深度和宽度,算出断面平均冲刷深和宽,再量测沟线长,计算调查区侵蚀总体积,利用公式推算土壤流失量。
观测结果表明汛期平均侵蚀量1 044t/km2。由于它忽略了坡面面蚀量,所以结果往往偏小。根据捷克扎契1982年的研究,观测值比实际侵蚀量偏小10%~30%。
②简易观测小区。在作业带扰动地表设置监测小区(20m×5m),小区边界用石棉瓦围成矩形边墙,小区底端设置土工布集水槽,每次降雨结束后通过测定泥沙沉积量,推算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见表4。
表4 管线作业带水蚀监测成果表
5 结论
(1)线性工程由于涉及范围广,所经地区生态类型多样,地貌类型复杂,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所需数据,并以此对区域的整体特征进行推断,是一种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尝试,同时结合常规方法对项目区实施全方位监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监测结果表明:①管线工程所经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风力侵蚀为主,植物、工程措施能够很好地发挥防护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②植被恢复系数:风沙区植被盖度10%~30%,非流沙面积50%~70%,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8.88%。③拦渣率:工程施工中能有效地减少弃渣量,少量的弃渣,就地平整,恢复植被,拦渣率达97%。④扰动土地整治率: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7.62%。⑤水土流失治理度:施工第一年各标段管道敷设为主,至2005年7月底,管道全线施工完毕,管道沿线采用沟埋的方式,土方开挖、回填量大,管沟开挖与回填量基本持平,管道沿线产生的弃渣量不大。由于沿线地貌类型不同,管线爬坡与河道穿越较频繁,同时沿线途经大量耕地。因此防护措施多样,主要包括作业带植被恢复、耕地复垦、站场道路硬化、绿化、浆砌护坡、截水沟、挡土墙、临时挡土墙、排水工程等。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7.09%。⑥林草覆盖率:工程施工扰动面积702.93hm2,施工期末林草措施面积为463.2 hm2,林草植被覆盖度为65.89%。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均得到了显著发挥和提高。
[1] 许晓鸿,常晓东,刘艳军,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57-58.
[2] 曾红娟,史明昌,陈胜利,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95-98.
[3] 付明胜,马三保,艾绍周,等.韭园沟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9):31-33.
[4] 刘霞,张光灿,董勤瑞,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J].中国水利,2006(16):49-51.